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尸骸(屍骸)  拼音:shī hái
人或动物死后所留下来的骨骸。《三国演义》第三○回:「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昨夜在后园中游赏,被虎扑了去,至今没寻尸骸处。」
分類:尸骸尸体
《漢語大詞典》:业尸骸(業屍骸)
罪孽的尸骨。常用于自怨自詈。 元李行道《冤家债主》第二折:“我如今备棺槨将他殯,不知我这业尸骸又著那个收。”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你守着业尸骸学 庄子 鼓盆歌。”
分類:罪孽尸骨
《漢語大詞典》:暴骸
(1).暴露尸骸。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则臣请輓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溜之下……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新唐书·姚崇传:“夫厚葬之家流于俗,以奢靡为孝,令死者戮尸暴骸,可不痛哉!” 清 袁枚 新齐谐·梁朝古冢:“暴骸之事近矣,不能无愁。”
(2).指暴露的尸骸。新唐书·僖宗纪:“﹝ 乾符 三年﹞三月,葬暴骸。”
分類:暴露尸骸
《漢語大詞典》:露胔
(1).暴露骸骨。《后汉书·寇荣传》:“罚及死没,髡剔坟墓,但未掘壙出尸,剖棺露胔耳。” 李贤 注:“胔谓骨之尚有肉者也。”后汉书·西羌传论:“发冢露胔,死生涂炭。”
(2).指未葬的尸骸。新唐书·元结传:“瘞战死露胔於 泌 南,名曰 哀丘 。”新唐书·王涯传:“既族灭矣,而露胔不藏,深可悼痛。”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 何椒 《丘琼臺丛冢记》:﹞ 元 末国初以来死于兵刑者之遗骸露胔,焚而瘞之于此也。”
《漢語大詞典》:体骸(體骸)
躯壳;尸骸。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牵头曳足,先断腰膂。次及其徒,体骸撑拄。” 钱仲联 集释引 祝充 曰:“古乐府:‘死人骸骨相撑拄。’”
分類:躯壳尸骸
《漢語大詞典》:断香零玉(斷香零玉)
比喻女子的尸骸。 清 洪升 《长生殿·尸解》:“这是我断香零玉沉埋处,好结果一场厮耨,空落得薄命留。”
分類:女子尸骸
《漢語大詞典》:枯骨朽脊
指暴露于野外无主的尸骸。管子·度地:“春不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
《國語辭典》:形像  拼音:xíng xiàng
外形、状貌。《淮南子。原道》:「物穆无穷,变无形像。」《红楼梦》第三六回:「林黛玉当下见了宝玉如此形像,便知是又从那里著了魔来,也不便多问。」也作「形相」、「形象」。
《國語辭典》: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1.形状、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聊斋志异。卷一二。公孙夏》:「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颇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实体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实体,而在实体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实体的模仿,而不为实体所限定,乃经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國語辭典》:火葬  拼音:huǒ zàng
用火焚化死者遗体后,将骨灰置于容器中,再予以埋葬或存放。
《漢語大詞典》:暴尸(暴屍)
亦作“ 暴尸 ”。 暴露尸骸。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勇:“﹝ 聂政 ﹞功成求得,退自刑於朝,暴尸於市。”后汉书·五行志一:“ 固 ( 李固 )是日幽毙于狱,暴尸道路。”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十章:“这个小流氓和老流氓一道去见阎王,暴尸黄沙了。”
《漢語大詞典》:枯胔
腐烂的尸骸。后汉书·陈宠传赞:“ 宠 矜枯胔,躬断以情。” 宋 陆游 《初冬风雨骤寒作短歌》:“万鞭枯胔愤未平,纛下老酋何足缚。” 清 唐孙华 《蔬食》诗:“传闻 齐 鲁 间,埽地千里赤。析骸炊枯胔,掘根采葑蒠。”
分類:腐烂尸骸
《漢語大詞典》:枯骴
肉未烂尽的尸骸。亦泛指尸骸。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过半黑头死,阴虫食枯骴。” 元 柳贯 《尊经堂诗》:“党同护朽竹,攻弱击枯骴。” 明 宋濂 《慈孝庵记》:“自世道既降,而相墓巫之説兴。谓枯骴足以覆燾乎后昆,谓福祸贵贱尽繫乎冈峦之离合。”
分類:尸骸
《漢語大詞典》:枕尸(枕屍)
谓尸骸狼藉。晋书·石勒载记下:“ 季龙 退奔 澠池 ,枕尸三百餘里。” 清 魏源 《城守篇·制胜下》:“又闻 倭 寇,掠舟过 吴 ,乡民愤追,泥泼其轤,我躡草履, 倭 颠不扶,奋前殪之,枕尸满涂。”
分類:尸骸狼藉
《國語辭典》:万人坑(萬人坑)  拼音:wàn rén kēng
1.许多尸骸合葬的墓地。宋。王巩〈甲申杂记〉:「熙宁八年,饿莩无数,作万人坑。」
2.埋葬罪囚尸骸的坟墓。
分類:丛葬尸骸
《漢語大詞典》:骴禁
掩埋尸骸骨殖。周礼·秋官·蜡氏:“掌凡国之骴禁。” 郑玄 注:“禁,谓孟春掩骼埋胔之属。” 清 冯桂芬 《光福一仁堂记》:“道殣相望,骴禁无所掌,莫敢过问,见者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