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旁朝
古谓小国朝见大国。与诸侯朝见天子的“正朝”相对。《公羊传·僖公七年》“夏, 小邾娄 子来朝” 汉 何休 注:“时附从霸者朝天子,旁朝罢行进。” 徐彦 疏:“今朝 鲁 而谓之旁朝者,正以诸侯之法,五年一朝天子,但是常事,故不书之;欲对朝王为正朝,故谓之旁朝。”
《漢語大詞典》:穷君(窮君)
谓受大国胁迫的小国君主。荀子·修身:“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杨倞 注:“穷君,小国迫胁之君也。”
《國語辭典》:夜郎自大  拼音:yè láng zì dà
夜郎为汉代西南边境的一个小国,其国王不知汉境的广大,竟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典出《汉书。卷九五。西南夷传》。后以夜郎自大比喻人不自量力,妄自尊大。
《国语辞典》:社稷之臣  拼音:shè jì zhī chén
本指春秋时代附庸于大国的小国。语本《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后泛指担当国家大任的官员。《礼记。檀弓下》:「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若论此子,乃社稷之臣,栋梁之材,堪可挂印为帅。」
《国语辞典》:拉脱维亚(拉脱维亚)  拼音:lā tuō wéi yà
Latvia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位于欧洲北部。参见「拉脱维亚共和国」条。
《国语辞典》: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共和国)  拼音:lì táo wǎn gòng hé guó
Lithuania Republic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西濒波罗的海,北与拉脱维亚为界,东、南面则与俄罗斯为邻,面积六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三百七十二万,其中约百分之八十为立陶宛人。首都为维尔纽斯(Vilnius)。人民多信仰罗马天主教。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前苏联并吞,为其附庸国之一。于西元一九九○年三月十一日宣布脱离前苏联独立,并将国名更改为「立陶宛共和国」,但不为前苏联承认。于独立同时,立陶宛国会并通过废除共党专政,建立多党体制。一九九一年八月前苏联政变失败后,始获世界各国承认。二月十六日为国庆日。
《国语辞典》: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共和国)  拼音:lā tuō wéi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Latvia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位于欧洲北部。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联邦,南接立陶宛,面积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九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六十八万。首都为里加(Riga)。人民信奉天主教,主要语言为拉脱维亚语。西元一九一八年成为独立国家,一九四○年为苏俄所并吞,成为苏联的附庸国之一。近年与立陶宛、爱沙尼亚共和国致力于独立运动,至一九九一年八月苏联政变失败,又宣告独立。国庆日为十一月十八日。币制为Euro。简称为「拉脱维亚」。
《国语辞典》: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共和国)  拼音:ài shā ní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Estonia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位于欧洲北部,北濒芬兰湾,东界俄罗斯,南界拉脱维亚,西濒波罗的海,面积四万五千二百一十五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五十八万。首都为塔林(Tallinn)。语言以爱沙尼亚语为主,信仰新教(Lutheran)。本为一独立共和国,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前苏联并吞,成为其附庸国之一。西元一九九○年起,与其他二小国致力于脱离前苏联的独立工作,并废除共党专政。但直至一九九一年八月才趁前苏联政变之际宣布独立。币制为Euro。简称为「爱沙尼亚」。
《国语辞典》:暴内陵外(暴内陵外)  拼音:bào nèi líng wài
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凌弱小国家。《周礼。夏官。大司马》:「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
《国语辞典》:爱沙尼亚(爱沙尼亚)  拼音:ài shā ní yà
Estonia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位于欧洲北部。参见「爱沙尼亚共和国」条。
《国语辞典》:称臣纳贡(称臣纳贡)  拼音:chēng chén nà gòng
小国向大国臣服,定时进贡。《东周列国志》第一七回:「凡汉东小国,无不称臣纳贡。」
《国语辞典》:立陶宛  拼音:lì táo wǎn
Lithuania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参见「立陶宛共和国」条。
《漢語大詞典》:鬲昆
秦 时北方小国名。在 匈奴 北, 汉 初为 匈奴 所灭。史记·匈奴列传:“是时 汉 兵与 项羽 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 冒顿 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万……后北服 浑庾 、 屈射 、 丁零 、 鬲昆 、 薪犂 之国。”
《漢語大詞典》:逋租国(逋租國)
古代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国名。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其王 汤立悉 与 哥隣国 王 董卧庭 、 白狗国 王 罗陀忽 、 逋租国 王弟 邓吉知 ……各率其种落诣 剑南 西川 内附。”
分類:南部小国
《國語辭典》:朝秦暮楚  拼音:zhāo qín mù chǔ
1.秦和楚为战国时代的两大国,夹处其间的韩、赵、魏等国,时而事秦,时而事楚,反覆变化。后因以朝秦暮楚比喻人心反覆无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七。姑妄听之三》:「尔我家三世奴,岂朝秦暮楚者耶?幼主妄行当劝戒,不从,则当告主人。」《精忠岳传》第三一回:「杨虎朝秦暮楚,是个反覆小人。」也作「暮楚朝秦」。
2.早上还在秦国,晚上却已在楚国。比喻行踪不定,四处飘泊。宋。晁补之〈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出:「烽烟满郡州,南北从军走;叹朝秦暮楚,三载依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