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致之死地而后生(致之死地而後生)
兵家用语。谓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语本孙子·九地:“陷之死地然后生。” 李筌 注:“兵居死地,必决命而斗以求生。”《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昔 韩信 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
《国语辞典》:鹏举奖章(鹏举奖章)  拼音:péng jǔ jiǎng zhāng
一种空军奖章。凡空军将士参与作战任务满一百八十次以上,或作战飞行满五百四十小时,有相当成就者,颁与鹏举奖章。如:「这位空军军官,获得了鹏举奖章,感到十分光荣。」
《国语辞典》:贯颐奋戟(贯颐奋戟)  拼音:guàn yí fèn jǐ
颐,下巴。形容将士奋勇杀敌。《史记。卷七○。张仪传》:「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䞤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
《国语辞典》:靖国神社(靖国神社)  拼音:jìng guó shén shè
日本的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奉祀明治以来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灵位,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的台籍日本兵。
《国语辞典》:猿鹤虫沙(猿鹤虫沙)  拼音:yuán hè chóng shā
语本《太平御览。卷九一六。羽族部。鹤》引《抱朴子》曰:「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后以猿鹤虫沙比喻将士出征战死沙场。也作「猿鹤沙虫」。
《国语辞典》:宝鼎勋章(宝鼎勋章)  拼音:bǎo dǐng xūn zhāng
一种三军勋章。用以表扬有功将士,可分九等,一至四等颁给将官,三至六等校官,四至七等尉官,至于准尉及士兵则可获六至九等的奖励。限著军服时佩带。
《国语辞典》:虎鸷(虎鸷)  拼音:hǔ zhì
比喻将士的勇猛。《战国策。韩策一》:「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鸷之士、跿䞤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分类:将士勇猛
《國語辭典》:胖袄(胖襖)  拼音:pàng ǎo
1.传统戏剧中扮演花面的净角,在剧中角色须身材胖大,才有威严,因此在衣内衬厚棉背心,称为「胖袄」。
2.棉絮极多的短袄,军士上阵时用来防禦枪矢。
《漢語大詞典》:三忘
谓将士出征当忘却三事:忘家、忘亲、忘身。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漢語大詞典》:散兵线(散兵綫)
军事用语。谓将士兵分开为横线的战斗队形。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二:“在铁路沿线上的左翼军采取了散兵线要开始进攻了。” 郭沫若 《海涛集·流沙》:“大家也就以散兵线的形势往前进。”
《國語辭典》:解甲归田(解甲歸田)  拼音:jiě jiǎ guī tián
脱下铠甲,回家种田。指军人退伍后回乡务农。如:「他跟著部队东奔西跑许多年,心里最盼望的是能早日解甲归田。」
《漢語大詞典》:劫叛
谓部下将士劫持主将而叛变。旧唐书·李密传:“ 世充 围 偃师 ,守将 郑頲 之下兵士劫叛,以城降 世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