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9,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司察
亮察
察事
稽察
察狱
察判
讥察
谨察
失察
聪察
察识
察情
尽察
几察
辨察
《漢語大詞典》:司察
督察。司,通“ 伺 ”。汉书·盖宽饶传:“明主知君絜白公正,不畏彊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后汉书·陈元传》:“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 李贤 注:“司察,犹督察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有自任之能……有司察纠摘之能。” 刘昞 注:“督察是非,无不区别。”
分類:督察
《國語辭典》:亮察  拼音:liàng chá
明白清晰的体察。多为书信中的用词。明。王守仁〈与安宣慰书〉:「承问及,不敢不以正对,幸亮察。」
《漢語大詞典》:察事
古代专指为官府侦探民间情况。旧唐书·李岘传:“初, 李辅国 判行军司马,潜令官军於人间听察是非,谓之察事。”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王建:“﹝ 天竺 三藏僧﹞为 蜀 察事者识之,縶於 成都府 。”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二:“ 吴印 、 华克勤 等人都是和尚,因为察事有功,都还俗作了大官。”
《國語辭典》:稽察  拼音:jī chá
1.考查。如:「上级每年都会定期派员稽察有无贪污受贿情事。」也作「稽查」。
2.负责考查工作的人员。也作「稽查」。
分類:稽察检查
《漢語大詞典》:察狱(察獄)
审理狱讼案件。《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书·无逸“则若时,不永念厥辟” 唐 孔颖达 疏:“君人者察狱必审其虚实,然后加罪,不长念其为君之道,谓不审察虚实也。”
《漢語大詞典》:察判
审理判决。南齐书·武帝纪:“戊戌,詔曰:‘水潦为患,星纬乖序,京都囚繫,可尅日讯决;诸远狱委刺史以时察判。’”
《國語辭典》:讥察(譏察)  拼音:jī chá
严厉的盘问。宋。苏舜钦〈感兴〉诗三首之二:「捍掫主讥察,谁何辩语言。」
《漢語大詞典》:谨察(謹察)
严密观察;谨慎考察。孙子·行军:“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杜牧 注:“当谨伺察之,恐有奇伏旁起也。” 宋 张栻 《雷州学记》:“则其於毫釐疑似之间,皆有以详辨而谨察之。” 明 胡居仁 《续白鹿洞学规》:“故必於事物初接、本心萌动之际,谨察精辨,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國語辭典》:失察  拼音:shī chá
1.疏忽而没注意到。如:「都怪我一时失察,才出了这个纰漏。」
2.官吏对属下没有尽到督察的责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失察在先,正办在后,顶多不过一个罚俸的处分罢了。」《红楼梦》第一○二回:「说是二叔被节度使参进来,为的是失察属员,重徵粮米,请旨革职的事。」
《漢語大詞典》:聪察(聰察)
犹明察。汉书·宣元六王传赞:“ 淮阳宪王 於时诸侯为聪察矣, 张博 诱之,几陷无道。”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成人之智。” 唐 白居易 《黄老术》:“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府尹是个极廉明聪察的人。”《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彼时县主,乃是新选甲科,姓 包 名 达 ,聪察异常。”
分類:明察
《漢語大詞典》:察识(察識)
明察识别。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进士、举人、贡士之外,也未必无奇才异能之士,惟试之以事而后可见,贵乎能察识而超拔之。斯能尽一世人才之用,而科目之选并行不悖矣。”
《韵府拾遗 庚韵》:察情
书吕刑明清于单辞注曰明曰清诚敬笃至表里洞彻无少私曲然后能察其情也
分类:察情
《韵府拾遗 黠韵》:尽察(尽察)
史记秦本纪戎王使由余于秦缪公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悦之终年不还
《漢語大詞典》:几察(幾察)
犹稽查。几,通“ 讥 ”。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 宋徽宗 ﹞命 江端本 通判 温州 ,几察之。”
分類:稽查
《漢語大詞典》:辨察
辨别考察。 宋 曾巩 《救灾议》:“至於给授之际,有淹速,有均否,有真伪,有会集之扰,有辨察之烦,厝置一差,皆足致弊。”
分類:辨别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