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寒衣  拼音:hán yī
1.冬日禦寒的衣服。北周。庾信 咏画屏风诗二五首之一一:「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唐。梁洽〈金剪刀赋〉:「春服既裁,寒衣欲替。」
2.北平风俗在十月一日祭祖时所焚的纸制衣服。
《漢語大詞典》:送寒衣
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十月一日,祭先墓,剪彩纸为衣裳焚化,谓之送寒衣。”
《国语辞典》:寒衣节(寒衣节)  拼音:hán yī jié
农历十月一日。为更换冬衣的日子,生者要改换衣著及改变生活起居,以适应冬天气候,同时也为死者焚烧纸制衣物,以供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