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骨软筋酥(骨軟筋酥)  拼音:gǔ ruǎn jīn sū
1.1.非常惊惧的样子。《三侠五义》第一五回:「今又见拿他,不由得骨软筋酥。高声说道:『小人何罪?』」《红楼梦》第三三回:「贾环见了他父亲,吓得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
2.受诱惑而瘫软无力、全身酥麻的样子。《文明小史》第一九回:「齐巧有个野鸡兜圈子过来,顺手把刘学深拍了一下,这一下直把他拍的骨软筋酥、神摇目眩。」
分類:害怕
《國語辭典》:寒抖抖  拼音:hán dǒu dǒu
寒酸不大方的样子。《精忠岳传》第一○回:「凭你要多少银子,决不少你的;可拿出来看,不要是这等寒抖抖的。」
《漢語大詞典》:怖怯
胆小害怕;恐惧。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於强。” 唐 裴铏 《传奇·卢涵》:“有人言曰:‘今宵必须擒取此人,不然者,明晨君当受祸。’ 涵 闻之,愈怖怯。”
《漢語大詞典》:惨濑人(慘瀨人)
吓人,令人害怕。《水浒传》第四回:“那打铁的看见 鲁智深 腮边新薙暴长短鬚,戧戧地好惨瀨人,先有五分怕他。”
分類:吓人害怕
《漢語大詞典》:避怕
躲避,害怕。《元典章·兵部一·禁起军官搔扰》:“近年以来,各处差来起军官,不以恤军为务,反以贿赂为心,虽将勾补文字分付各路勾集,并不守点视,遍诣军户取要賫发,其军户避怕,无不应副。”
分類:躲避害怕
《國語辭典》:胆战心惊(膽戰心驚)  拼音:dǎn zhàn xīn jīng
形容十分害怕。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一折:「諕的我胆战心惊魂魄消。」《通俗常言疏證。心意。胆战心惊》引《元人神奴儿剧》:「好著我胆战心惊。」也作「胆惊心颤」、「胆颤心惊」、「心惊胆战」、「心惊胆颤」。
分類:害怕
《漢語大詞典》:耽恐
担心害怕。《再生缘》第十九回:“天威咫尺心躭恐,一破机关命即倾。”
分類:担心害怕
《漢語大詞典》:担惊忍怕(擔驚忍怕)
担心害怕。谓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亦作“ 担惊受恐 ”、“ 担惊受怕 ”。 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早知道这般的担惊受恐,我可也图甚么衣紫拖朱。”《水浒传》第二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 欧阳予倩 《屏风后》:“担惊受怕的一晚,就是我生平最甜蜜的一天!”
《国语辞典》:啖指咬舌  拼音:dàn zhǐ yǎo shé
惊吓害怕,不敢多言的样子。《红楼梦》第三三回:「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形景,便知又是为宝玉了,一个个都是啖指咬舌,连忙退出。」
《國語辭典》:大模大样(大模大樣)  拼音:dà mú dà yàng
1.大大方方,态度自然。《儒林外史》第一八回:「方巾白须,大模大样,见四位进来,慢慢立起身。」
2.态度傲慢的样子。《红楼梦》第二○回:「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也不理一理。」《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把门人大模大样的说道:『你为什么不在官厅上候传?』」也作「大大咧咧」。
《國語辭典》:打仰  拼音:dǎ yǎng
1.身体向后翻倒。《西游记》第二三回:「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
2.反悔。《西游记》第八一回:「行者道:『你夜来说都在你身上,如何打仰?』」
《漢語大詞典》:吊胆提心(弔膽提心)
亦作“吊胆提心”。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害怕。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分類:担心害怕
《國語辭典》:诚惶诚恐(誠惶誠恐)  拼音: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本为臣子对君上申述时的敬词。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臣吕诲诚惶诚恐,百拜奏于皇帝陛下。」后用以形容内心非常惶恐不安。如:「他那天为啥诚惶诚恐的频频谢罪?平时趾高气扬的神气都消声匿迹了。」也作「诚惶诚惧」、「诚恐诚惶」。
《國語辭典》:打冷战(打冷戰)  拼音:dǎ lěng zhàn
因寒冷或害怕,使全身猛然颤抖,如发冷一般。也作「打冷颤」、「打寒战」。
《漢語大詞典》:打抖
身体因冷或害怕而颤抖。例如:他害怕得打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