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府拾遗 先韵》:礼宣(礼宣)
三国志魏文帝纪注鄄城侯植为诔曰明明赫赫受命于天仁风偃物德以礼宣祥惟圣质嶷在幼妍
《骈字类编》:平宣
陆景答从弟书凡政誉平宣威和兼济
《漢語大詞典》:宣犹(宣猶)
亦作“ 宣猷 ”。
(1).明达而顺乎事理。《诗·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之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马瑞辰 通释:“《韩诗》释《淇奥》诗曰:宣,显也。显即明也。犹、猷、繇,古通用……《广雅·释詁》又曰:猷,顺也。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耳。”《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 宣王 ,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啟洪基。伯考 景王 ,履道宣猷,缉熙诸夏。” 宋 曾巩 《节度加宣徽制》:“夫德茂者,其赏异;功隆者,其报殊。是畴其底绩之勤,锡以宣猷之号。”一说,宣犹即遍谋,普遍征求意见。《诗·大雅·桑柔》 郑玄 笺:“宣,徧;犹,谋……乃执正心,举事徧谋於众。”
(2).施展谋划与方略。 唐 刘禹锡 《上中书李相公》:“运思於陶冶之间,宣猷於鱼水之际。”《三元里人民抗英史料·粤省将军参赞报两江总督裕札》:“欣悉二兄大人荣膺简命,总制 两江 ,想见圣主之善任知人,正符鸿才之宣猷布化,臺垣翘企,抃贺莫名。”
(1).明达而顺乎事理。《诗·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之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马瑞辰 通释:“《韩诗》释《淇奥》诗曰:宣,显也。显即明也。犹、猷、繇,古通用……《广雅·释詁》又曰:猷,顺也。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耳。”《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 宣王 ,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啟洪基。伯考 景王 ,履道宣猷,缉熙诸夏。” 宋 曾巩 《节度加宣徽制》:“夫德茂者,其赏异;功隆者,其报殊。是畴其底绩之勤,锡以宣猷之号。”一说,宣犹即遍谋,普遍征求意见。《诗·大雅·桑柔》 郑玄 笺:“宣,徧;犹,谋……乃执正心,举事徧谋於众。”
(2).施展谋划与方略。 唐 刘禹锡 《上中书李相公》:“运思於陶冶之间,宣猷於鱼水之际。”《三元里人民抗英史料·粤省将军参赞报两江总督裕札》:“欣悉二兄大人荣膺简命,总制 两江 ,想见圣主之善任知人,正符鸿才之宣猷布化,臺垣翘企,抃贺莫名。”
《漢語大詞典》:宣底
诏书的底本。亦特指枢密院所受诏书的底本。《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予读 梁 宣底,见 敬翔 、 李振 为崇政使,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凡公家文书之藁,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今秘府有 梁 朝宣底三卷,即 正明 中崇正院书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予按 唐 故事,中书舍人职掌詔誥,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録之於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参见“ 宣头 ”。
《漢語大詞典》:恢宣
分類: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