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宣教  拼音:xuān jiào
1.宣示教令。《北齐书。卷三九。祖珽传》:「令子先宣教,出仓粟十车,为僚官捉送。」
2.宣导教化。唐。柳宗元〈涂山铭〉:「省方宣教,化制殊类。」
《國語辭典》:宣布  拼音:xuān bù
1.公开告示,使众人都知道。《周礼。秋官。小司寇》:「乃宣布于四方,宪刑禁。」《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宣布诏书,劳来不怠,令百姓遍晓圣德。」也作「宣布」。
2.宣扬流布。《宋书。卷七五。颜竣传》:「竣在彭城常向亲人叙之,言遂宣布,闻于太祖。」《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所谓中和乐职宣布之诗,益州刺史之所作也。」也作「宣布」。
《國語辭典》:宣德  拼音:xuān dé
1.宣扬圣德。《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宿卫忠正,宣德明恩。」《文选。张协。七命》:「导气以乐,宣德以诗。」
2.美德。《晋书。卷三一。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传》:「昔有莘适殷,姜姒归周,宣德中闱,徽音永流。」
3.明朝宣宗的年号(西元1426~1435)。
《漢語大詞典》:敷宣
传播,宣扬。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宜令史官著《长乐宫注》《圣德颂》,以敷宣景耀,勒勋金石,县之日月,攄之罔极。”晋书·卞壸传:“案侍中、司徒、 临潁公 组 敷宣五教,实在任人,而含容违礼,曾不贬黜。”
分類:传播宣扬
《國語辭典》:宣威  拼音:xuān wēi
1.宣传威力。如:「宣威海外」。《新唐书。卷一○○。阎立德传》:「时姜恪以战功擢左相,故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嘲。」
2.县名。参见「宣威县」条。
《漢語大詞典》:布宣
传布宣扬。 唐 韩愈 《上李尚书书》:“非閤下条理镇服,布宣天下威德,其何能及此!” 宋 叶适 《蕲州到任谢表》:“将欲布宣国家拊循之德,奉行监司督察之威。”
分類:传布宣扬
《國語辭典》:激扬(激揚)  拼音:jī yáng
1.冲激而溅开。《淮南子。地形》:「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注》:「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浚,轻津无缓,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
2.激励宣扬。《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
3.有所感动而发愤。《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张山拊传》:「孝宣皇帝悯册厚赐,赞命之臣靡不激扬。」《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4.激昂高亢。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五:「忽然大叫,言:『人缚军师!人缚军师!』声甚激扬。」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辞气激扬,面有矜色。」
《國語辭典》:激浊扬清(激濁揚清)  拼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比喻除恶扬善。参见「扬清激浊」条。《旧唐书。卷七○。王圭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唐。吕温 凌烟阁勋臣颂。萧宋公瑀:「持诚秉忠,光辅二君,激浊扬清,欲人如身。」
《漢語大詞典》:摩尼
(1).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 摩尼 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传入 中国 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唐 武后 延载 元年, 波斯 人 拂多诞 持《二宗经》来朝, 唐 代宗 大历 三年在 长安 建摩尼寺,赐额 大云光明寺 。其教多在 长安 、 洛阳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 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旧唐书·回纥传:“五月, 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新唐书·回鹘传上:“ 元和 初,再朝献,始以摩尼至。”
(2).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 唐 颜真卿 《抚州戒坛记》:“严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渊 《济南珍珠泉》诗:“轻明疑夜光,洁白真摩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
(3).泛指佛珠。 清 赵翼 《村舍即事》诗:“床无阿堵烦人举,手有摩尼诵佛持。”
(4).水窦。百喻经·水窦喻:“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竇出。”
《漢語大詞典》:昭德
(1).明德;美德。国语·郑语:“唯 荆 实有昭德,若 周 衰,其必兴矣。”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天有昭德,宝鼎自至。”
(2).宣扬美德。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序:“鏤山岳,雕篆素,昭德垂勋,可谓多矣。”清史稿·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传:“抑有请者,垂謨昭德,莫先於史。”
(3). 汉 代雅舞名。 汉 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见汉书·礼乐志。又 五代 后晋 天福 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晋昭德成功舞歌《唐馀录》
《國語辭典》:木铎(木鐸)  拼音:mù duó
1.金口木舌的铜铃,古代施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招众注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明。朱权《卓文君》第一折:「常言道时来木铎也叮当响,时不至呵兰麝也不生香。」
2.指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漢語大詞典》:宣风(宣風)
宣扬风教德化。后汉书·隗嚣传:“今 山 东之兵二百餘万,已平 齐 楚 ,下 蜀 汉 ,定 宛 洛 ,据 敖仓 ,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风 中岳 。”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 幽 冀 。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风导礼,皆荷来苏。” 唐 杜甫 《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唐 白居易 《薛伾鄜坊观察使制》:“俾宣风於廉察,庶乎劳倈诸部纲纪列城。” 清 龚自珍 《对策》:“至 唐 以后,孝义高年之访虽下於朝,宣风美俗之官虽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无真意,此所闻於史者也。”
《漢語大詞典》:明扬(明揚,明敭)
亦作“ 明敭 ”。
(1).公开张扬或宣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五年:“比引问於听事之所,先以疏其过恶,次以明扬君父不杀之恩,率皆面闕稽顙再拜以谢。”
(2).举用;选拔。《梁书·处士传·庾詵》:“明敭振滞,为政所先;旌贤求士,梦佇斯急。” 北周 庾信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小人司刺举,明敭实滥吹。” 倪璠 注:“敭,举也。” 宋 王安石 《节度使加宣徽》:“比以明扬,屡更烦使,遂躋膴仕,良副訏謨。” 清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与其效奔竞于权门,夤缘而窃天家之爵,孰若听捐资于当道,明扬而邀天秩之荣。”
《國語辭典》:标榜(標榜)  拼音:biāo bǎng
1.揭示、品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南朝梁。钟嵘 诗品序:「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其文未遂,嵘感而作焉。」
2.表扬、称赞。《大宋宣和遗事。利集》:「盗我儒名,高自标榜。」《文明小史》第四五回:「更有些无知无识的人,恭维他是胆识俱优之人,他也落得借此标榜。」也作「标榜」。
《國語辭典》:标榜(標牓)  拼音:biāo bǎng
1.写有文字的木牌。唐。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萝葛绵层甍,莓苔侵标榜。」
2.书写或张贴告示。《北史。卷三八。裴佗传》:「所居宅洿下,标榜卖之。」
3.表扬、称赞。《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标榜风流,远明管乐。」也作「标榜」。
《國語辭典》:宣明  拼音:xuān míng
1.明显、光耀。《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
2.阐扬、宣扬。《汉书。卷九。元帝纪》:「相守二千石诚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以亲万姓。」《文选。左思。魏都赋》:「于前则宣明显阳,顺德崇礼。」
3.公布明示。《荀子。正论》:「上宣明,则下治辨矣。」
《漢語大詞典》:佛说(佛説)
谓佛所宣扬的教义。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凡出家人,所以异於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説。”新五代史·周世宗纪赞:“吾闻佛説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 苏曼殊 《寄调筝人》诗之一:“禪心一任蛾眉妒,佛説原来怨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