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道宣  拼音:dào xuān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钱,长城(今浙江省长兴)人(一说丹徒人)。幼年出家。除从慧頵和智首修学外,三十岁之前更多方广学。三十岁以后便开始从事著述,并曾参加玄奘译场,负责润文。而他最主要的成就则在律学和佛教史的贡献。他是唐代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开创者,撰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四分律删补随羯磨疏》二卷等。在史学的著作以《续高僧传》三十卷、《广弘明集》三十卷、《大唐内典录十卷》最有名。弟子千馀人,世称「南山律师」。
《國語辭典》:宣流  拼音:xuān liú
宣扬流布。《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朕以幼冲,奉承鸿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乐府诗集。卷一八。鼓吹曲辞三。玄化》:「惠泽宣流而云布,上下睦亲。」
《國語辭典》:发皇(發皇)  拼音:fā huáng
1.发达兴盛。如:「事业发皇」。
2.使开朗、显豁。汉。枚乘〈七发〉:「分决狐疑,发皇耳目。」
3.激励振作。如:「发皇志气」。
4.发扬光大。如:「发皇中华文化,人人有责。」
《漢語大詞典》:唱言
(1).倡言;首先建议。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臣闻 文子 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唱言者,何也?窃不愿於圣代,使有不蒙施之物。”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初, 梁州 刺史 张光 会诸郡守于 魏兴 ,共谋进取。 张燕 唱言:‘ 汉中 荒败,迫近大贼,克復之事,当俟英雄。’”
(2).扬言;宣扬。魏书·穆崇传:“ 崇 乃唱言曰:‘ 梁眷 不顾恩义,奬 显 ( 刘显 )为逆,今我掠得其妻马,足以雪忿。’”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窦玉妻》:“明晦虽殊,人神无二。小女子得奉巾櫛,盖是宿缘。勿谓异类,遂猜薄之,亦不可唱言于人。” 清 龚自珍 《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亦有问答未竟,佛遽唱言持此经功德、谤此经罪报者。”
(3).高呼。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君集 命填堑攻之,飞石雨下,城中人皆室处。又为巢车,高十丈,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飞石所中,皆唱言之。”
《漢語大詞典》:道扬(道揚)
称扬;宣扬。书·顾命:“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 周 邦。” 孔 传:“册命之辞,大君 成王 言,凭玉几所道,称扬终命,所以感动 康王 ,命汝继嗣其道,言任重因以託戒。”艺文类聚卷十二引 汉 苏顺 《和帝诔》:“弥留不豫,道扬末命,劳谦有终,实惟其性。” 唐 张九龄 《荔枝赋》序:“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漢語大詞典》:发摅(發攄)
(1).宣扬;传播。 宋 周敦颐 《〈周子全书〉序》:“阐明先哲之菁华,发攄斯道之统绪,至精至确,蔑以加矣。”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编第二章:“详考 欧 美 政治经济之理论与实际,随预备,随发攄,以求适用於吾国。”
(2).抒发;发泄。 明 梅之熉 《〈古今谭概〉叙》:“不有牢骚鬱积於中而无路发攄也,亦不欲谭。”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又地方官相与违难,噫气填胸肺间,因自戒执笔,恐发攄太过,以益时忌。”
(3).指阐发。 王闿运 《湘绮楼论诗文体法》:“ 太冲 、 安仁 ,发攄学识,用兼,其文烂焉。”
(4).使奋发。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一倡百和,歷久弥坚,且其学校教育,又能发攄民族,故 湘省 之革命风潮,不必 鄂省 为之倡,已不可须臾缓矣。”
《漢語大詞典》:昭扬(昭揚)
宣扬;发扬。 明 方孝孺 《慎思堂铭》:“昭扬大猷,树之邦经。”
分類:宣扬发扬
《漢語大詞典》:暴见(暴見)
(1).显现。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奏 咸 ( 陈咸 )与 逢信 ‘邪枉贪污,营私多欲……过恶暴见,不宜处位,臣请免以示天下。’”
(2).犹宣扬。 宋 曾巩 《进太祖皇帝总序状》:“陛下所以命臣显扬褒大之意,固以谓 太祖 雄才大略……宜明白暴见,以觉寤万世,传之无穷。”
分類:显现宣扬
《漢語大詞典》:劝赞(勸贊)
犹劝导;宣扬。三国志·魏志·卫顗传:“顷之,还 汉 朝为侍郎,劝赞禪代之义,为文誥之詔。”
分類:劝导宣扬
《漢語大詞典》:布扬(布揚)
传扬;宣扬。史记·货殖列传:“夫使 孔子 名布扬於天下者, 子贡 先后之也。”新唐书·裴度传:“ 弘正 知 度 为帝高选,故郊迎趋跽受命,且请徧至属州,布扬天子德泽。” 清 戴名世 《汪河发墓志铭》:“师事同县 钱雁湖 、 方素北 ,两人早知 河发 , 河发 名布扬者,此两人之力也。”
分類:传扬宣扬
《國語辭典》:彰扬(彰揚)  拼音:zhāng yáng
发扬、显扬。唐。杜牧 进撰故江西韦大夫遗爱碑文表:「缅韦丹巳效之绩,慰江西去思之心,特与彰扬,创为碑纪。」《今古奇观。卷三七。崔俊臣巧会芙蓉屏》:「妾垂泪道:『妾身自有丈夫,被奸人脱赚远卖,妾恐彰扬丈夫之丑,故此不敢声言。』」
分類:宣扬传扬
《漢語大詞典》:明着(明著)
(1).鲜明显著。管子·水地:“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 宋 范仲淹 《邠州建学记》:“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 李大钊 《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原人社会的经济情形,常与原人社会的文字书契以明著的反映。”
(2).宣扬。《汉书·王莽传上》:“昭章先帝之元功,明著祖宗之令德,推显严父配天之义,修立郊禘宗祀之礼,以光大孝。”
(3).明白著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 汉 初草律,明著厥法。”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帻:“冠服古今异制,而苦无明著。既其制不能明了,则其所施用,或当或否,皆不可别识矣。”
《漢語大詞典》:呼扬(呼揚)
犹张扬;宣扬。《朱子全书》卷七:“今人之学,却是敏底不如钝底:钝底循循而进,终有得处;敏底只是从头呼扬将去,只务自家一时痛快,终不见实理。”
分類:张扬宣扬
《漢語大詞典》:畅扬(暢揚)
宣扬。 王闿运 《王仲章碣》:“赞卫瓌化,畅扬高志,同舍百人,莫不欢然。”
分類:宣扬
《國語辭典》:先声(先聲)  拼音:xiān shēng
1.领先振扬自己的声势。唐。张九龄〈敕北庭经略使盖嘉运书〉:「先声既振,后殿载扬。」《花月痕》第四回:「此等乌合之众,大人当以先声夺之,便令解散,万不可片刻迟延。」
2.指开创潮流的人或事物。如:「民主的先声」、「自由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