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勘当(勘當)
(1).审问核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 崔宣 反状分明,汝( 张行芨 )宽纵之,我令 俊臣 勘当,汝无自悔。”新唐书·儒学传中·徐坚:“比犯大逆,詔使者勘当,得实輒决。”
(2).审核议定。 宋 苏辙 《论边防军政断案宜令三省枢密院同进呈札子》:“元係枢密院指挥取勘及保甲司乞特断公案,令大理寺定断,刑部勘当申院。”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吏文可笑:“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
《漢語大詞典》:南曹
(1). 唐 代吏部的属官。由员外郎一人充任,负责审核官吏的档案和政绩,并向上级呈报,以为升迁的依据。 唐 韩愈 《送灵师》诗:“手持南曹叙,字重青瑶鐫。”亦指南曹官署。新唐书·韩滉传:“三迁吏部员外郎。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簿最详緻。”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丙:“唐制,员外郎一人判南曹。在 曹选街 之南,故曰南曹。”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新唐书·职官志二唐会要·吏部员外郎
(2).泛指 明 代留都 南京 各部的官员。 明 李东阳 《送尚书黄公之南京户部》诗:“早听仙履下星辰,帝遣南曹属重臣。”
《國語辭典》:甄别(甄別)  拼音:zhēn bié
1.鉴别、区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南朝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
2.审察优劣,决定去取。《元史。卷一七○。张昉传》:「入为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甄别能否,公其黜陟,人无怨言。」《文明小史》第六○回:「索性拼著精神细细的甄别,其中或有奇材异能,亦未可知。」
《國語辭典》:核实(核實)  拼音:hé shí
考核事物的真实性。汉。曹操〈宣示孔融罪状令〉:「然世人之采其虚名,失于核实。」
《國語辭典》:覈实(覈實)  拼音:hé shí
考查实际。唐。白居易〈策林四。六十八议文章〉:「今褒贬之文无覈实,则惩劝之道缺矣。」
《漢語大詞典》:审克(審克)
犹审核,察实。书·吕刑:“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孙星衍 疏:“克与核声相近……或今文‘克’作‘核’也。”汉书·刑法志引作“核”。 宋 王安石 《宣诏·赐敕奖谕权大理少卿蔡冠卿》:“天下之狱,决于大理,汝能审克,以蔽厥成。”
分類:审核
《國語辭典》:考核  拼音:kǎo hé
考查审核。《三国志。卷二二。魏书。卫臻传》:「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先生,你这话又欠考核了。古人所谓五荤者,葱、韭、蒝荽之类,怎么不戒?」也作「考覈」。
《漢語大詞典》:审分(審分)
(1).审定名分、职分。吕氏春秋·审分:“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 唐 白居易 《吟四虽》诗:“省躬审分何侥倖,值酒逢歌且欢喜。”
(2).谓审核是否符合标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斲削矣。”
《漢語大詞典》:钩稽(鉤稽)
亦作“钩稽”。 查考审核。 清 龚自珍 《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修书宜略知鉤稽法,如四 卫拉特 ,三有姓,独 土尔扈特 无姓。” 胡适 《〈淮南鸿烈集解〉序》:“典籍浩繁,鉤稽匪易。”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言》:“先是矢志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史料的钩稽索引。”
分類:查考审核
《漢語大詞典》:过官(過官)
(1).超越官阶。慎子·知忠:“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
(2). 唐 制,门下省审核吏部、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员称过官。 唐 权德舆 《谢权知门下省过官状》:“臣奉恩命,权知门下省过官者,伏以过官至重,事在黄枢,閲郡吏之否臧,布百职於中外。”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年:“遣吏部尚书 宋璟 於门下过官。” 胡三省 注:“ 唐 制,凡文武职事官六品以下,吏、兵部进拟,必过门下省,量其阶资,校其才用,以审定之;若拟职不当,随其优屈退而量焉,谓之过官。”
《漢語大詞典》:参计(參計)
察究审核。《新唐书·杨炎传》:“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参计敝蠹,莫与斯甚。”
分類:究审审核
《國語辭典》:申覆  拼音:shēn fù
向上级或有关机关申请审核。《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分類:申请审核
《漢語大詞典》:谛审(諦審)
(1).详审,仔细审核辨认。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吴越分境》:“然以 后山 之博,而於 杭 越 二州分境亦随世传言之,似未諦审也。” 清 梁恭辰 《广东火劫记》:“当日係四缕辫髮,諦审灰烬痕乃三缕,故不敢哭。”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今试谛审《明公尊》中在字下一文。”
(2).正确切实。 章炳麟 《与人论国学书》:“《史德》一篇,谓 子长 非作谤书,将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语亦諦审。”
《漢語大詞典》:勘校
(1).审核校对。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谥状》:“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皆録行状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礼院拟諡讫,申省议定奏闻。”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礼乐:“于是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郭沫若 《西湖纪游》诗:“那几个肃静的西人,一心在勘校原稿哟!”
(2).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李浑事正文与目录年代不符》:“凡此皆当取正文与目録互为勘校,而正其舛譌者矣。”
《國語辭典》:评定(評定)  拼音:píng dìng
评定等第。如:「教育评定,是对于学校的行政措施、教学设备、课程配置、教育效果等等,评定其优劣得失,以为辅导考核的依据。」
《漢語大詞典》:覆策
试策后,审核对策的内容。 唐 白居易 《论制科人状》:“ 裴垍 以覆策,又不退直言者,故免内职,除户部侍郎。” 唐 白居易 《谢赐设及匹帛状》:“以臣等在院覆策毕,特加慰问,并赐设及匹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