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鉴悟(鑑悟)
亦作“鉴悟”。 谓精于审察,明白事理。北史·申徽陆通传论:“ 陆通 鉴悟明敏,饰之以温恭。”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无忌 聪明鉴悟,雅有武略。”
《漢語大詞典》:讯察(訊察)
讯问审察。南齐书·明帝纪:“三百里内狱讼,同集京师,克日听览。此以外委州郡讯察。”
《漢語大詞典》:射隐(射隱)
(1).审察隐微难知的事情。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文信侯 李斯 ,天下所谓贤也。为国计,揣微射隐,所谓无过策也;战胜攻取,所谓无强敌也。”
(2).猜测隐语。韩非子·难三:“人有设 桓公 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 桓公 不能射,以告 管仲 。 管仲 对曰:一难也,近优而远士……或曰, 管仲 之射隐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远近。”
《漢語大詞典》:省究
审察探求。 明 徐爱 《王文成公〈传习录〉序》:“先生明睿天授……人见其少时豪迈不覊,又尝泛滥於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説,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
《國語辭典》:探察  拼音:tàn chá
探求察问。《三国演义》第三一回:「却说曹操自仓亭大胜,重赏三军,令人探察冀州虚实。」
《漢語大詞典》:甄事
审察事理。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 郑君 言:‘君有甄事之才,可教也。’”
《漢語大詞典》:甄纪(甄紀)
审察记载。后汉书·杨终李法等传论:“撰著篇籍,甄纪异知,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焉。”
分類:审察记载
《漢語大詞典》:甄论(甄論)
审察论定。《晋书·刘琨传》:“ 琨 受害非所,冤痛已甚,未闻朝廷有以甄论。”
分類:审察论定
《漢語大詞典》:证察(證察)
考证审察。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小人愚而善畏,欲信其説,类復裨增;文人亦不证察,与俱悼慑、邪气承虚,故速咎证。”
分類:考证审察
《漢語大詞典》:鉴采(鑑采)
亦作“鉴采”。 审察并采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设便民房》:“敢附记之,仰祈鉴采。”
分類:审察采用
《漢語大詞典》:监择(監擇)
审察选择。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敬慕谦通,畏避矜踞,思广监择,从其远猷。”
分類:审察选择
《漢語大詞典》:豫视(豫視)
预先审察。汉书·丙吉传:“﹝驭吏﹞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
分類:预先审察
《漢語大詞典》:甄引
审察引用。 刘师培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舍 沉 书而外,世説新语 刘 注、文选 李 注以及北堂书钞各书,并多甄引。”
分類:审察引用
《漢語大詞典》:探擿
审察揭发。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洽 同郡 许混 者, 许劭 子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周裴 《汝南先贤传》:“其探擿伪行,抑损虚名,则 周 之 单襄 ,无以尚也。”宋书·自序传·沈璞:“其閭里少年,博徒酒客,或财利争鬭,妄相诬引,前后不能判者, 璞 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探擿是非,各标证据。”
分類:审察揭发
《漢語大詞典》:紃察
循省审察。紃,通“ 循 ”。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及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 杨倞 注:“紃,与循同。”
分類: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