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萧方等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8—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实相。梁元帝长子。以母徐氏失宠,为父所恶。侯景作乱,方等率军入援。城陷,归荆州,收集士马,筑城备战。时河东王萧誉不受湘东王萧绎节度,方等以都督南讨,及战,军败,溺死。尝注范晔《后汉书》,未就。撰《三十国春秋》、《笃静子》,皆佚。
全梁文·卷二十二
方等字实相,元帝长子。太清三年,讨河东王誉,败死,年二十二。赠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谥曰忠壮世子。有《三十国春秋》三十一卷。
释道晤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素隐温州之陶山。不怠进脩。人无知者。既示寂。遗体坚完不坏。其弟子辈。因布漆以奉之如生。后五年。忽举右手。如说法传香状。郡以事闻。诏赐紫伽梨。谥实相。至今。郡以雨晹祷。其灵验尤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晤者。不知何许人也。高趣放荡识量难赀。末住永嘉陶山侧精舍。则隐居修真诰之所也。大历中代宗为陶真君树此精舍。晤于此进修靡怠。人亦倾仰一夕跏趺而卒。身肉无沮如入三昧。议不焚葬后五年忽举右手。状若传香。州官民庶异之。以事奏。敕赐紫袈裟。谥曰实相大师。至今塔中州民祈祷幡华填委焉。 系曰。凡诸入灭举其指者。盖示其得四沙门果之数也。昔求那跋摩举二指而灭。言已證二果欤。其次法京垂灭屈三指慧景反握二指。捋之还屈。今晤之伸指岂不同诸。
僧彦求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彦球。五代时僧,缙云人,俗姓叶。后梁贞明中受戒,初师景霄习律,后入闽,从长庆慧棱得禅法。归浙,住六通院,道望日隆。吴越王钱俶请其住功臣院,晚住杭州龙华寺,赐号实相得一大师。好营众事,常供千僧食。宋太祖建隆中卒于寺。
实相无漏大海
【佛学大辞典】
(杂语)真如实相,离一切之妄染,故曰无漏。是空真如也。而藏一切之功德,故曰海。是不空真如也。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实相,离一切之妄染,故谓之无漏,是空真如。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故谓之海,是不空真如。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
诸法实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于中谛,频唱法界,天台约于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谛,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谛,独限于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为十界因果之法,天台约之于三世间十界十如,而谓为三千诸法。实相者言离本来虚妄之相,而相相皆实也。其诸法之实相,法华经方便品解之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为三千之诸法,法位为三谛圆融之法位。抑世间之法,视为生灭无常者,为见空谛一边之小乘偏见,其无常之处,具不变之性,是为假谛。譬如花之落,空谛也。而具开于落处之性,是假谛也。更案具开于落处之性者,并具落于开处之性。此二相即为不二,则是中谛也。此中谛谓之中道实相。此中道实相,一切诸法之相也。故天台止观谓之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然则花虽落。而具此中道实相,柳虽枯,而亦有此中道之实相。实相为常住之异名,故为中道实相,散也枯也。皆常住也。是即诸法之实相也。然吾等牛羊之眼,迷执诸法为实我实法(是凡夫之见),不能见无常生灭之世相(是二乘之见)者,如何能彻见中道实相之妙理乎?非除无明,开佛慧,则不能也。故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悉名为魔。」同十曰:「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同十七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然此诸法实相之语,瀰满诸经,乃至外道之经书亦说之。各以其义解之。或以诸法皆空为诸法实相,或以涅槃为诸法实相,或以苦空无常无我为诸法实相,又净土门以弥陀之名号为诸法实相,真言宗以阿字不生为诸法实相,华严宗以一真法界为诸法实相,法相宗以圆成实性为诸法实相,三论宗以八不中道为诸法实相,成实宗以皆空为诸法实相,有部宗以苦空无常无我为诸法实相。今所明者,乃天台一家之诸法实相也。智度论十八曰:「一切世间经书及九十六种出家经中,皆说有诸法实相,又声闻三藏中亦有诸法实相。」又曰:「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答曰:众人各说诸法实相以自为是,此中实相不可破坏常住不异。」同七十九曰:「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蜜,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经法供养品曰:「依于诸法实相,明定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思益经二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佛藏经上曰:「何等名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真如、法性、实际等,即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诸法实相异名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诸法实相,有种种之语。智度论三十三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大乘玄论三曰:「大圣随缘善巧于诸经中说名不同,故于涅槃经中名为佛性;则于华严名为法界;于胜鬘中名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名为八识;首楞严经名首楞严三昧;法华名为一道、一乘;大品名为般若、法性;维摩名为无住、实际;如是等名,皆是佛性之异名也。」日本慧心之自行略记曰:「此一实理名大菩提,亦名大涅槃,亦名毕竟空,亦名如来藏,亦名中道,亦名法身,亦名法性,亦名真如,亦名真谛,亦名第一义谛,虽有如是种种异名,但实相一理。」
五蕴实相
【三藏法数】
(出大般若经)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相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相之理,故名五蕴实相也。
〔一、色蕴实相〕,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受蕴实相〕,受即领纳之义。谓受是六根幻受,实是般若真空,即幻受而明真空,是名受蕴实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想蕴实相〕,想即思想之义。谓想是缘思幻想,实是般若真空,即幻想而明真空,是名想蕴实相。
〔四、行蕴实相〕,行即造作之义。谓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是名行蕴实相。
〔五、识蕴实相〕,识即分别之义。谓识是分别幻识,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识而明真空,是名识蕴实相。
实相为体
【三藏法数】
谓中道实相,为此经所诠妙体,故名实相为体也。
会缘入实相
【三藏法数】
缘即一切事法也,实即一真之理也。谓善财见摩耶至弥勒善知识,寄等觉之位,现大愿身,等于虚空,一切众生,三世诸佛,而各住自法,安住不动,不馀本量,会众事缘,归于实理,是名会缘入实相。(摩耶,梵语具云摩诃摩耶,华言大术。梵语弥勒,华言慈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不馀本量者,本体之量广大无外,一切含摄,而无所遗馀也。)
色蕴实相
【三藏法数】
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受蕴实相
【三藏法数】
受即领纳之义。谓受是六根幻受,实是般若真空,即幻受而明真空,是名受蕴实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想蕴实相
【三藏法数】
想即思想之义。谓想是缘思幻想,实是般若真空,即幻想而明真空,是名想蕴实相。
行蕴实相
【三藏法数】
行即造作之义。谓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是名行蕴实相。
识蕴实相
【三藏法数】
识即分别之义。谓识是分别幻识,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识而明真空,是名识蕴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