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画法(畫法)  拼音:huà fǎ
绘画的方法。如:「山水画法」、「人物画法」。
《漢語大詞典》:定令
(1).制定法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定令,令驃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文选·班固〈公孙弘传赞〉:“定令则 赵禹 、 张汤 ,文章则 司马迁 、 相如 。” 李善 注引汉书:“ 张汤 迁太中大夫与 赵禹 共定诸律令。”
(2).固定成文的法令。魏书·世祖纪:“上无定令,民知何从?”新唐书·刘子玄传:“皇太子将释奠国学,有司具仪:从臣著衣冠,乘马。太子从之,因著为定令。”宋史·职官志十:“又有年及七十,耄昏不堪牧养而不肯自陈宫观者,復申明旧法,著为定令以律之。”
《國語辭典》:定律  拼音:dìng lǜ
1.一定的规则。宋。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诗:「诗无定律君应将,醉有真乡我可侯。」
2.制定法则。《后汉书。卷二五。卓鲁魏刘列传。鲁恭》:「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顺物性命,以致时雍。」
3.在一定的条件下,说明现象的程序或关系,数学中有时用公式来表示。
《漢語大詞典》:制则(制則)
(1).法度。南史·王俭传:“时朝仪草创,衣服制则,未有定準。”
(2).制定法度。 章炳麟 《与简竹居书》:“中 唐 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分類:法度定法
《漢語大詞典》:底法
谓确定法式。《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孔 传:“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底,一本作“ 厎 ”。
《漢語大詞典》:裁规(裁規)
制定法度。 前蜀 杜光庭 《胡贤常侍安宅醮词》:“由阴阳而定位,配刑德以裁规。”
分類:定法法度
《漢語大詞典》:彝法
常法,定法。新唐书·高季辅传:“爵封既同,当明昭穆,愿垂训正,以为彝法。”
分類:常法定法
《漢語大詞典》:作科
制定法规。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王者改制作科柰何?曰:当十二色,歷各法而正色,逆数三而復。”
分類:定法法规
《漢語大詞典》:程约(程約)
谓依照定法约束管理。 宋 叶适 《叶君墓志铭》:“奴客趋事,尺寸程约,率劳以身,不为过严,上下相劝行,不敢惰废。”
《漢語大詞典》:遭时定制(遭時定制)
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后汉书·崔駰传:“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 李贤 注:“遭遇其时而定法制,不循於旧也。”
《国语辞典》:轨外行为(轨外行为)  拼音:guǐ wài xíng wéi
不符合既定法度、规则的行为。如:「他总是放纵恣肆,常犯轨外行为,真叫人受不了!」
《国语辞典》:立法程序  拼音:lì fǎ chéng xù
制定法律的程序。广义包括立法、制用及监督的程序,狭义专指法案的处理程序而言。
《国语辞典》:立法机关(立法机关)  拼音:lì fǎ jī guān
制定法律的机关。如立法院为我国最高立法机关。
《国语辞典》:法律意见书(法律意见书)  拼音:fǎ lǜ yì jiàn shū
一种提供承审法官对于特定法律问题,表示意见与作法的文书。主要可分两种形式:一、法官在判决前可就案件中的某些法律问题,向有关单位请教,作为判决时的参考。二、当事人或其律师,向承审法官就有关法律上的争议,提出法律见解文书。此种法律意见书主要是美国法律程序下的一种产物。
《国语辞典》:有治人,无治法(有治人,无治法)  拼音:yǒu zhì rén,wú zhì fǎ
只有治理天下的人才,而没有平治天下的固定法则。指只靠法律不能治国。《荀子。君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清。王先谦。集解:「无治法者,法无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