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5,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士大夫
铨衡
棨戟
属吏
下僚
太夫人
废置
冠剑
九品
荐绅
改秩
治生
师帅
考课
编管
《國語辭典》:士大夫  拼音:shì dà fū
1.旧称在职居官的人。《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唐。韩愈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军中的将士。旧时军职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汉。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
3.士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南史。卷三六。列传。江夷》:「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國語辭典》:铨衡(銓衡)  拼音:quán héng
1.测量重量的器具。《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
2.衡量斟酌。《文选。陆机。文赋》:「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國語辭典》:棨戟  拼音:qǐ jǐ
古时官吏出行时,作为前驱的仪杖,戟上有赤黑缯作成的套子。后亦架于宫殿、官署门前,用以表示威严。《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唐。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漢語大詞典》:属吏(屬吏)
谓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史记·高祖本纪:“乃以 秦王 属吏,遂西入 咸阳 。”汉书·夏侯胜传:“王怒,谓 胜 为祅言,缚以属吏。”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帝怒,以三司副使 范旻 、户部判官 杜载 、 开封府 判官 吕端 属吏。”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宋太宗》:“﹝ 孔守正 ﹞与 王荣 论边功於驾前,忿争失仪,侍臣请以属吏。”
下属官吏。管子·立政:“﹝五属大夫﹞出朝不敢就舍,遂行至都之日,遂於庙致属吏。”新唐书·韩滉传:“ 玄佐 素惮 滉 ,修属吏礼。”《孽海花》第二六回:“只为 耿祝嘏 来京,骗了他属吏造币厅总办三万个新铸银圆。”
《國語辭典》:下僚  拼音:xià liáo
属吏。《文选。左思。咏史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如得及明时,秉事下僚,进有羽翮奋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
《國語辭典》:太夫人  拼音:tài fū rén
称谓。旧时尊称自己的母亲为太夫人。《汉书。卷四。文帝纪》「七年冬十月」句下唐。颜师古。注:「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子不为列侯不得称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请母亲坐好,拜了四拜,又叫身边随从旧人及京中新投的人,俱各磕头,称『太夫人』。」
《國語辭典》:废置(廢置)  拼音:fèi zhì
认为无用而搁在一边。《周礼。天官。大宰》:「三日废置,以驭其吏。」
《漢語大詞典》:冠剑(冠劍)
古代官员戴冠佩剑,因以“冠剑”指官职或官吏。 南朝 梁 江淹 《到主簿日事诣右军建平王》:“常欲永辞冠剑,弋钓畎壑。” 宋 司马光 《楚宫行》:“满朝冠剑东方明,宫门未启君朝醒。”
《國語辭典》:九品  拼音:jiǔ pǐn
1.旧时官秩分九等,称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唐。韩愈〈上宰相书〉:「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
2.九卿。《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3.泛指九个等级。《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仙变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
《國語辭典》:九品中正  拼音:jiǔ pǐn zhōng zhèng
三国时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吏部选用。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至隋始废。
《漢語大詞典》:荐绅(侟紳)
缙绅。古代称官宦或士大夫。侟,通“ 搢 ”。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八·禅通纪二:“予悲夫求仙者之丧其欲也,故侟绅之学者毋谓太谩,将有嘿而识之者。”
《漢語大詞典》:改秩
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吴季谦改秩:“ 吴季谦 愈 ,初为 鄂州 邑尉,常获劫盗…… 季谦 用是改秩。”
《國語辭典》:治生  拼音:zhì shēng
1.自营生计。《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
2.部属对于长官或旅外官吏对于原籍长官的自称,始于明朝。《醒世姻缘传》第一四回:「治生伺侯多时了!望老父母略住片时,不敢久留。」
《國語辭典》:师帅(師帥)  拼音:shī shuài
1.一师的统率。周代的军制,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师帅皆中大夫。见《周礼。夏官。司马》。
2.表率。《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刺史,民之师帅也。得人,则下安措;失人,则家劳㩻。」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编管(編管)  拼音:biān guǎn
将受谪、流放的官员或罪犯加以组织、安置,令地方官吏加以管束。《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传。秦桧传》:「王廷圭编管辰州,以作诗送胡铨也。」《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这婆子不合假装姑姑,同谋不首,亦合编管邻州。」也称为「编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