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周赡(周贍)
(1).周济,接济。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圣主思念中国之未寧,北边之未安,故使廷尉 评 等,问人间所疾苦,拯卹贫贱,周赡不足。”新唐书·甄逢传:“朋友有缓急,輒出家貲周赡,以义闻。”
(2).充足;完备。周书·武帝纪下:“詔曰:‘其鰥寡孤独,寔可哀矜,亦宜賑给,务使周赡。’”隋书·食货志:“於 沧 瀛 幽 青 四州之境,傍海置盐官以煑盐,每岁收钱,军国之费,得以周赡。”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周书称‘前徒倒戈,血流漂杵’,《虞书》云‘四罪而天下咸服’,此皆文如阔略,而语实周赡。”
《漢語大詞典》:宣备(宣備)
尽备;完备。古人书信末尾常用“不宣备”,犹云不一一细说。 汉 杨修 《答临淄侯文笺》:“反答造次,不能宣备。” 宋 周密 《浩然斋视听钞·不宣备》:“今人书‘不宣备’,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牋〉末曰:‘造次不能宣备。’”
《漢語大詞典》:曲备(曲備)
完备。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鼎俎之礼,节文曲备。”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弥纶人理,诚为曲备。”
分類:完备
《漢語大詞典》:博备(博備)
完美;完备。后汉书·刘恺传:“沉重渊懿,道德博备。”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
分類:完美完备
《漢語大詞典》:备完(備完)
齐备;完备。 宋 曾巩 《分宁县云峰院记》:“斋庖库庾,序列两傍;所用鐃皷、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备完。”
分類:齐备完备
《漢語大詞典》:浑备(渾備)
完备;齐备。 宋 穆修 《〈唐柳先生集〉后序》:“ 唐 之文章,初未去 周 、 隋 、 五代 之气,中间称得 李 杜 ,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极浑备。”
分類:完备齐备
《漢語大詞典》:旁备(旁備)
完备。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又久之,得 杜甫 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 沉 宋 之不存寄兴,而讶 子昂 之未暇旁备矣。”
分類:完备
《国语辞典》:贤者(贤者)  拼音:xián zhě
德行完备的人。《论语。子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三国志。卷三八。蜀书。秦宓传》:「渔父咏沧浪,贤者以耀章。」也作「贤人」。
《漢語大詞典》:中心
犹称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随你左看右看,无不中心像意的。”
《國語辭典》:孔明  拼音:kǒng míng
1.三国时蜀汉诸葛亮的字。参见「诸葛亮」条。
2.非常明亮洁净。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天秩有礼,神监孔明。」
《國語辭典》:不备(不備)  拼音:bù bèi
1.没有防备。《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晋军专守德胜,魏州必无措置,咱悉引军袭取魏州,出其不备,可以成功。」《三国演义》第九回:「不想是夜二更,牛辅乘萧不备,竟来劫寨。」
2.书信结尾用语。含有不详尽的意思。如:「仓卒作答,不备。」也作「不具」。
《國語辭典》:简易(簡易)  拼音:jiǎn yì
1.简单容易。《后汉书。卷三一。陆康传》:「省徭轻赋,以宁天下,除烦就约,以崇简易。」
2.平易。《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
《國語辭典》:不具  拼音:bù jù
1.不详尽。为书信结尾用语。也作「不备」。
2.不完备。《晋书。卷一一二。苻生戴记》:「既自有目疾,其所讳者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之言皆不得道,左右忤旨而死者不可胜纪。」
《國語辭典》:不备(不備)  拼音:bù bèi
1.没有防备。《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晋军专守德胜,魏州必无措置,咱悉引军袭取魏州,出其不备,可以成功。」《三国演义》第九回:「不想是夜二更,牛辅乘萧不备,竟来劫寨。」
2.书信结尾用语。含有不详尽的意思。如:「仓卒作答,不备。」也作「不具」。
《国语辞典》:不全  拼音:bù quán
1.不完备、不周全。如:「由于绘画用具不全,所以美术研习营迟迟未能举办。」《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书之残缺不全者,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统名之曰断简残编。」
2.不完全。如:「组长所提出的理由,不全是对的。」《老残游记》第一八回:「老哥没有送过人的钱,何以上台也会契重你?可见天下人不全是见钱眼开的哟。」
《漢語大詞典》:有思
(1).谓道德纯净完备。韩非子·诡使:“閒静安居,谓之有思。”
(2).有意。 宋 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