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4,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学法
少学
打钟
公启
季考
帝学
寄宿
宗学
官学
丰芑
国庠
上学
义学
瞽宗
黉宇
《漢語大詞典》:学法(學法)
(1).学习法律。汉书·于定国传:“ 定国 少学法于父,父死,后 定国 亦为狱吏。”
(2).学校的法规。 宋 叶适 《学校》:“三代、 汉 儒,其言学法盛矣,皆人耳目之所熟知,不復论。”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四年:“学官申严祖宗学法,诸生或怙终不悛,自畔名教,必正宪典。仍令三学立石。”
《漢語大詞典》:少学(少學)
古代学校名。相对于太学而言。汉书·食货志上:“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清 黄生 义府·少学大学:“乡学,庠序之总名也。国学,少学之异名也。对乡学而言,则曰国学;对太学而言,则曰少学。”
《国语辞典》:打钟(打钟)  拼音:dǎ zhōng
学校、机关团体等表示上、下课或上、下班的信号。
《國語辭典》:公启(公啟)  拼音:gōng qǐ
1.公开的书信。《清史稿。卷四一九。岑毓英列传》:「尚书赵光疏呈滇绅公启,言毓英所向有功,特诏嘉勉,下总督劳崇光据实保奏。」
2.众人具名的书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各钱庄也联名写了一张公启,把钟雷溪从前在上海如何开土栈,如何通往来,如何设骗局,如何倒帐捲逃,并将两年多的往来帐目抄了一张清单,一齐开了个白摺子。」
《漢語大詞典》:季考
(1). 宋 代太学中每一季度末举行的考试。 宋 陈亮 《变文法策》:“经术造士之意非不美,而新学《字説》何为者哉!学校课试之法非不善,而月书季考何为者哉!”宋史·选举志三:“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
(2).现代学校学期中、末举行的考试。 冰心 《离家的一年》:“季考近了,他又忙又乐,便写信回家报告放学的日期。”
《漢語大詞典》:帝学(帝學)
即国学。国家所设立的学校。孔丛子·问军礼:“天子使有司以特牲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奠于帝学以受成。”《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周流华夏,随集帝学。” 李周翰 注:“帝学,国学也。”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楔子:“为此来就帝学,未及数年,选居上馆,声动朝廷。”
《國語辭典》:寄宿  拼音:jì sù
1.暂时借宿。《战国策。赵策一》:「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寄宿人田中。」《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举人乞食寄宿,得达吴地。」
2.学生就学期间在学校或其他家庭里住宿。如:「寄宿学校」、「这名少女是他在美国游学时寄宿家庭的小孩。」
《國語辭典》:寄宿生  拼音:jì sù shēng
在学校宿舍住宿的学生。
《國語辭典》:宗学(宗學)  拼音:zōng xué
教授皇室子弟的学校。《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十四年,始建宗学于临安。」《喻世明言。卷二二。木棉庵郑虎臣报冤》:「似道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理宗皇帝晏驾,奏停是年科举。自此太学、武学、宗学三处秀才,恨入骨髓。」
《國語辭典》:官学(官學)  拼音:guān xué
古时由政府设立,教育官吏子弟的学校。如清朝设有八旗官学。
《漢語大詞典》:丰芑(豐芑)
(1).《诗·大雅·文王有声》:“ 丰水 有芑, 武王 岂不仕;詒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 烝哉。” 孔颖达 疏:“ 丰水 是无情之物,犹以润泽而生菜为己事,况 武王 岂不以功业为事乎。言实以功业为事,思得泽及后人,故遗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敬事之子孙。”后以“丰芑”指诗·大雅·文王有声。 宋 魏了翁 《安少保果州生祠记》:“ 周 自 文 、 武 、 成 、 康 以来,《棫模》《丰芑》《嵩高》《烝民》歌咏得人,本非一世之积。”
(2).指帝王慎选储君,教育子孙。用诗·大雅·文王有声典故。宋史·乐志十四:“ 丰 芑貽谋,建尔元子。” 清 顾汧 《玉牒赋》:“追 丰 芑而踵武,与 有邰 而共轂。”
(3).指帝王推衍教育子孙之泽于国人,广设学校,为国储才。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慨祖宗之立法,广学校以储材;非惟衍 丰 芑以貽后人,盖亦隆 汉 都而尊上国。” 元 柳贯 《处州路新修庙学碑铭》:“将令千里之民,均霑 丰 芑之泽,仁渐义渍,貽训远矣。” 明 张居正 《翰林院读书说》:“圣天子迺犹念倾 丰 芑,网罗草泽,特选尔诸士,登诸词苑。”
(4).指一般人对子孙的教育培养。 元 吴莱 《遣儿谔初就学》诗:“ 丰 芑务貽谋, 宋 苗寧揠长。” 明 章懋 《芙蓉书屋》诗:“回视昔年读书处,溪上芙蓉即 丰 芑;貽谋万卷书传香,更有凤毛为世瑞。”
(5).借指国家奠基之地。 明太祖 建都于 南京 , 成祖 北迁,仍建为 留都 。 明 代诗文时以“丰芑”指 南京 。 明 杨涟 《与熊操江书》:“ 丰 芑重地,鼎藉纪纲。眼明力定,识远机沉,中间葆护正人,肃清邪崇(祟),绥靖地方, 留都 宫殿山川,另是一番清明气色,固已社稷实式凭之。” 清 黄宗羲 《陈定生先生墓志铭》:“会 眉生 保举入 京 ,劾 杨武陵 ,并及 大鋮 妄画条陈,鼓煽 丰 芑, 大鋮 始阻丧,先生与 次尾 因草, 留都 防乱揭。”
《漢語大詞典》:国庠(國庠)
国家开设的学校。旧唐书·文宗纪下:“皇太子方从师傅传授六经,一二年后,当令齿胄国庠,以兴坠典。”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吴君 不附国庠,名第在於榜末。”
《國語辭典》:上学(上學)  拼音:shàng xué
1.学习的最高境界。《文子。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2.到校上课或入学念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到了六七岁,又要送他上学,延一个老成名师,择日叫他拜了先生。」《红楼梦》第二回:「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國語辭典》:义学(義學)  拼音:yì xué
1.私人募集款项,为公众所设免收学费的学校。《新唐书。卷一九○。列传。王潮》:「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2.研究经书中旨义深邃的学问。《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下。杨仁》:「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漢語大詞典》:瞽宗
殷 学校名。后借指最高学府。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礼记·明堂位:“瞽宗, 殷 学也;頖宫, 周 学也。”陈书·沈不害传:“成均自斯坠业,瞽宗於是不脩。” 清 赵翼 《读王予中先生〈白田存稿〉敬书于后》诗:“生膺蒲轮徵,殁入瞽宗祀。” 章炳麟 《检论·争教》:“且夫 辽 氏以降,其在边皆习彀骑,以武怒击杀为故,而不事文教,其卒犹北面於瞽宗之序。”
《國語辭典》:黉宇(黌宇)  拼音:hóng yǔ
校舍、学舍。《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序》:「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脩黉宇。」《北史。卷八一。儒林传。序》:「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也称为「黉舍」。
分類:时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