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拼音:jià chū qù de nǚ ér,pō chū qù de shuǐ
旧时比喻女子出嫁后,不再与娘家有任何关系,一切好坏都归属于夫家。如:「现代女性多不被传统观念『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束缚,与娘家亲人保有良好的互动。」《孽海花》第二二回:「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你倒怕了他!我告诉你说,一个女娘们,只要得夫心,得了夫心,谁也不怕。」
《国语辞典》: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拼音:nán dà dāng hūn,nǚ dà dāng jià
(谚语)男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乃人之常情。《水浒后传》第三九回:「萧让沉吟了一会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理之当然。兄长之举,两全其美。』」
《国语辞典》:天要落雨,娘要嫁人  拼音:tiān yào luò yǔ,niáng yào jià rén
(谚语)无可奈何的意思。元末朱元璋采纳刘伯温之言,令军民「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全军上下,都以积粮为第一大事,视粮为宝。所以只要天气一有变化,就把粮食解送营仓储存。人云:「天要落雨,粮要解营」。后辗转流传,讹误作「天要落雨,娘要嫁人」。
《国语辞典》:老和尚看嫁妆(老和尚看嫁妆)  拼音:lǎo hé shàng kàn jià zhuang
(歇后语)下辈子再说。如:「这事我看是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再说了。」
《国语辞典》:烈女不嫁二夫  拼音:liè nǚ bù jià èr fū
(谚语)贞烈的女子守节而不改嫁。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你说的差了也。便好道一马不背两鞍,双轮岂碾四辙,烈女不嫁二夫,我怎肯嫁侍于人。」也作「烈女不更二夫」。
《国语辞典》:割拉老鼠嫁女儿(割拉老鼠嫁女儿)  拼音:gē lā lǎo shǔ jià nǚ ér
(歇后语)熬夜。割拉是妨害的意思。旧俗以为老鼠在深夜嫁女儿,人们深夜不睡,老鼠就不敢出来。《醒世姻缘传》第四回:「拿茶来,吃了睡觉,休要割拉老鼠嫁女儿!」
《国语辞典》: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相逢未嫁时)  拼音:hèn bù xiāng féng wèi jià shí
遗憾不能在婚前相遇。表达女性在婚后才遇到心仪对象,彼此相悦而无法结合的遗憾。语出唐。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国语辞典》:云英未嫁(云英未嫁)  拼音:yún yīng wèi jià
比喻女子尚未出嫁。如:「她可是个云英未嫁的姑娘,正待字闺中呢!」
《国语辞典》:钟馗嫁妹(钟馗嫁妹)  拼音:zhōng kuí jià mèi
戏曲剧目。隋唐故事戏。民间传说叙述唐钟馗落第自戕后,感杜平埋骨之义,亲率小鬼将妹送往杜家,为其完婚之事。
《国语辞典》:过嫁妆(过嫁妆)  拼音:guò jià zhuang
旧俗嫁女陪赠妆奁,数物合装一抬,先期送往婿家,招摇过市,称为「过嫁妆」。
《漢語大詞典》:作嫁衣裳
谓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无所得。语本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玉娇梨》第九回:“谁知又为 张郎 作嫁衣裳也。”
《國語辭典》:发嫁(發嫁)  拼音:fā jià
出嫁。《红楼梦》第四九回:「因当年他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
《分类字锦》:花宫未嫁
白居易龙花寺主家小尼诗应似仙人子花宫未嫁时自注郭代公爱姬薛氏幼尝为尼小名仙人子
分类:
《漢語大詞典》:好女不穿嫁时衣(好女不穿嫁時衣)
比喻自力更生,不靠馀荫生活。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二折:“常言道:‘好男不喫婚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分類:馀荫荫生
《國語辭典》:抱嫁  拼音:bào jià
新娘的兄弟。旧时江南习俗中,新娘出嫁当日,由其兄弟护送到夫家,新娘称为「送娘」,新娘的兄弟称为「抱嫁」。《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原来江南地方娶亲,不行古时亲迎之礼,都是女亲家和阿舅自送上门。女亲家谓之送娘,阿舅谓之抱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