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奸伪(姦僞)
亦作“姧偽”。亦作“奸偽”。亦作“姧为”。
1.诡诈虚假。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姦伪之术也。”韩非子·六反:“姦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弊:“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姧伪息则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 汉 王充 论衡·答佞:“考乡里之迹,证朝廷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姧为觉露也。”姧为,一本作“奸伪”。《水浒传》第二四回:“且説那妇人做出许多姦伪张致,那 武大 武松 弟兄两个吃了几杯, 武松 拜辞哥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今百姓十九在官,十一在家,身无完衣,腹无饱食,贫困日甚,奸伪日滋。”
2.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汉 贾谊 《过秦论》中:“然后姦伪竝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姦,一本作“ 姧 ”。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姦伪荣显,则英杰潜逝。”后汉书·皇甫规传:“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清 唐甄 潜书·达政:“除强暴奸伪,不为民害,为中善政一。”
《漢語大詞典》:奸为(姦爲)
亦作“姧为”。 见“ 姦伪 ”。
《漢語大詞典》:慝伪
奸伪。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为治国有道,而助之以刑者,能令慝伪不作,凶邪改志。”
分類:奸伪
《漢語大詞典》:指佞草
传说中能识别奸伪的草。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尧 时有屈軼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多慙指佞草,虚效倾心藿。”亦省称“ 指佞 ”。 唐 李咸用 《题友生丛竹》:“指佞不长生,蒲萐今无种。” 宋 范仲淹 《和庞殿院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分類:识别奸伪
《國語辭典》:嬖佞  拼音:bì nìng
善于巧辩奉承且受君王宠爱的臣子。《南史。卷一○。陈本纪。后主》:「后主愈骄,不虞外难,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于是宣王招贤下士,疏远嬖佞,散遣稷下游说之徒,以田婴为相国,以邹人孟轲为上宾,齐国大治。」
《漢語大詞典》:防弊
谓防备奸伪欺诈之事。 梁启超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先王之为天下也公,故务治事;后世之为天下也私,故务防弊。”
《漢語大詞典》:隐伪(隱僞)
不为人知的奸伪之事。三国志·魏志·和洽传:“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廉慎方雅,习於吏职,至摘发隐伪,姦吏无所匿其情。”
分類:为人奸伪
《漢語大詞典》:舞文饰智(舞文飾智)
谓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新唐书·魏元忠传:“ 贞观 中, 万年 尉 司马玄景 舞文饰智,以邀乾没, 太宗 弃之都市。”
《漢語大詞典》:二鬼子
抗 日 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汉奸伪军的蔑称。 王福如 《父子兵》:“要是当时依着你,叫你参加了国民党游击队,现在不是变成了二鬼子(即伪军),也就变成了‘琉球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