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9,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仗下奏祥云五色
奏赤章
词典
奏闻
闻奏
奏事
敷奏
具奏
奏请
奏陈
论奏
申奏
奏议
前奏
奏凯
章奏
典故
仗下奏祥云五色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韩琦列传〉~022~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父国华,自有传。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筦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禁中需金帛,皆内臣直批旨取之,无印可验,琦请复旧制,置传宣合同司,以相防察。又每纲运至,必俟内臣监,始得受,往往数日不至,暴露庑下。衙校以为病,琦奏罢之。
典故
奏赤章


《梁书》卷十三〈沈约列传〉~242~
初,高祖有憾于张稷,及稷卒,因与约言之。约曰:「尚书左仆射出作边州刺史,已往之事,何足复论。」帝以为婚家相为,大怒曰:「卿言如此,是忠臣邪!」乃辇归内殿。约惧,不觉高祖起,犹坐如初。及还,未至床,而凭空顿于户下,因病,梦齐和帝以剑断其舌。召巫视之,巫言如梦。乃呼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高祖遣上省医徐奘视约疾,还具以状闻。先此,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及闻赤章事,大怒,中使谴责者数焉,约惧遂卒。有司谥曰文,帝曰:「怀情不尽曰隐。」故改为隐云。所著晋书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于世。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漢語大詞典》:奏闻(奏聞)
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后汉书·安帝纪》:“三司之职,内外是监,既不奏闻,又无举正。”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 玄宗 承祚继统,师於上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水浒传》第五五回:“﹝ 高太尉 ﹞次日早朝,越班奏闻天子。”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漢語大詞典》:闻奏(聞奏)
犹奏闻。晋书·汝南王亮传:“有不导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旧唐书·文宗纪上:“敕诸道节度观察使去任日,宜具交割状,仍限新使到任一月分析闻奏,以凭殿最。”《元典章·兵部三·使臣》:“似这般犯著底人每,体察出来呵,重底闻奏了,要罪过轻底,俺每就断呵!”
分類:奏闻
《漢語大詞典》:奏事
(1).向皇帝陈述事情。史记·汲郑列传:“上尝坐武帐中, 黯 前奏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谬误:“ 黄宗旦 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於口。”
(2).指向丞相陈述事情。史记·张丞相列传:“ 魏丞相 相 者, 济阴 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皆令诸吏带剑,带剑前奏事。”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白事丞相,亦可谓之奏事。《魏相传》‘带剑奏事’是也。”
(3).向皇帝奏陈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宦者輒从輼凉车中可其奏事。”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诸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輒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國語辭典》:敷奏  拼音:fū zòu
向君王报告。《书经。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漢語大詞典》:具奏
备文上奏。《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京察之制,三品京堂由部开列事实具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康熙 三十九年七月,内阁奉上諭:‘各省学道原不差遣翰林官员,嗣后各省学道宜将翰林官员一并差遣,尔等与翰林院会议具奏。’”
分類:备文上奏
《國語辭典》:奏请(奏請)  拼音:zòu qǐng
古代臣子向君王上奏建议、请示。《汉书。卷三四。彭越传》:「吕后令其舍人告越复谋反。廷尉奏请,遂夷越宗族。」《三国演义》第九回:「卿不候奏请,辄入长安,意欲何为?」
《漢語大詞典》:奏陈(奏陳)
向帝王陈述意见、事宜。 宋 欧阳修 《论选皇子疏》:“去岁以来,羣臣多言皇嗣之事,臣亦尝因灾异窃有奏陈。” 章炳麟 《文学说例》:“盖 胜 既率意奏陈,退而撰次本言,施以藻采,史官传述,遂若造膝所陈,语本若尔。”
《漢語大詞典》:论奏(論奏)
指官吏上奏,论述自己意见。新唐书·刘仁轨传:“ 河南道 安抚大使 任瓌 上疏有所论奏, 仁轨 见其稾,为窜定数言。” 宋 王安石 《论馆职札子》之二:“若陛下以臣前所论奏为合於义理,即乞悉置此九人者以为三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因以论奏之言,附载各书之下。”
《國語辭典》:申奏  拼音:shēn zòu
旧时臣下上书天子。《三国演义》第一二回:「祭毕,葬于黄河之原。将陶谦遗表,申奏朝廷。」
《國語辭典》:奏议(奏議)  拼音:zòu yì
1.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陈奏,并条列其是非,称为「奏议」。唐。韩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
2.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也称为「奏章」、「奏疏」。
《國語辭典》:前奏  拼音:qián zòu
1.往日所上的奏章。《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及援还,从公府求得前奏,难十馀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
2.比喻一切行为的开端。如:「这一部分只是故事的前奏,好戏还在后头呢!」
《國語辭典》:奏凯(奏凱)  拼音:zòu kǎi
战胜而作凯歌。引申为获得胜利。如:「战士们奏凯而归,接受全国上下的欢迎。」
《國語辭典》:章奏  拼音:zhāng zòu
古时人臣上呈国君的文书。《汉书。卷七四。魏相传》:「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