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奏稿
亦作“ 奏藁 ”。 奏章的草稿。新唐书·陆元方传:“临终,取奏稿焚之。” 宋 程颐 《答人示奏草书》:“辱示奏藁,足以见仁人君子爱民之心,深切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委员取出文书给 安老爷 看,见那奏稿上参的是革职拿问,带罪赔修。”
分類:奏章草稿
《漢語大詞典》:腾章(騰章)
上奏章。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一:“﹝水 心 ﹞又尝腾章为 文公 力辨 林黄中 之劾。”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会试公车在都者亦腾章力阻。”
《漢語大詞典》:论驳(論駁,論駮)
亦作“ 论駮 ”。
(1).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餘篇。”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载张,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宣扬宪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国家倣 唐 旧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赏刑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得以论驳。”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诸国之学者所引申所论驳,亦皆以此为论理之中心。”
(2).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论驳及誥詔皆援準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國語辭典》:匦函(匭函)  拼音:guǐ hán
政府或私人机构所设置的意见箱。如:「学校每个星期都会将同学投入匦函的意见,拿出来公开讨论和评议。」
《國語辭典》:匦院(匭院)  拼音:guǐ yuàn
中国古代的民意蒐罗机构。可将民意传达给朝廷,堪称为当今议院的前身。《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雍熙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
《漢語大詞典》:拟奏(擬奏)
起草奏章;准备奏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擢 公孙 之对策,叹 儿宽 之拟奏。” 元 马祖常 《无题》诗之四:“ 扬雄 拟奏《河东赋》,但乞君王酒一巵。”
《漢語大詞典》:请画(請畫)
臣子奏章,如蒙天子同意,则写“可”字,谓之“请画”。资治通鉴·陈临海王光大元年:“ 頊 因囚 师知 ,自入见太后及帝,极陈 师知 之罪,仍自草敕请画,以 师知 付廷尉,其夜,於狱中赐死。” 胡三省 注:“请画可也。”
《漢語大詞典》:引黄
指奏章前面所附的摘要。因多用黄纸书写,故称。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其表章略举事目与日月道理,见於前及封皮者,又谓之引黄。”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为着文书太多,怕的省览不及,漏掉了重要的,他采取了 宋 朝用过的办法,叫通政司收到文书时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
《漢語大詞典》:章报(章報)
具奏章上报。清史稿·后妃传·孝献皇后:“诸曹循例章报,朕輙置之。”
分類:奏章上报
《漢語大詞典》:弹墨(彈墨)
(1).弹劾的奏章。宋史·赵鼎传:“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齎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
(2).工匠以墨线规划形状尺寸等。
《漢語大詞典》:出奏
谓向皇帝上奏章陈事。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十五:“中丞令捐助賑银一千两,而为之出奏,言某某之妻所捐。”《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因他本缺十分清苦,便走了门路,由 两江 总督出奏,奏留他在 南京 统带防营。”《负曝闲谈》第九回:“ 劲斋 道:‘报官如何?’ 子蛰 笑道:‘别説报官,就是出奏也没有用的。’”
《漢語大詞典》:鹗章(鶚章)
推荐人才的奏章。
《漢語大詞典》:千步廊
(1).长廊。 宋 曾巩 《答葛蕴》诗:“同行千步廊,揽轡金马门。” 清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宫城:“院西曰 淑景殿 ,又西则三落四落五落,为东西千步廊……城之东北隅,有 紫云阁 ,其南有山水池阁,西为南北千步廊。”
(2). 明 代朝廷贮存奏章底本的地方。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六科廊章奏:“ 嘉靖 乙丑春,千步廊燬於火,先朝所贮疏稿底本俱成煨烬。”
《漢語大詞典》:通本
(1). 清 制,外官通过通政司送给内阁的奏章。参阅《清会典事例·内阁·进本》
(2).指整部书。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害病岂非苦事?不,至少在书不溜熟而非背通本不可之时。”
《漢語大詞典》:朱批
1.见“ 硃批諭旨 ”。
2.旧时官府的朱笔批示。《醒世姻缘传》第四七回:“牌上硃批:‘如违限一日,县差与原差各重责二十板革役。’”
3.评校书籍时用朱笔作的批语、校记。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 脂砚斋 残本有夹缝硃批云:‘ 贾蔷 、 贾菌 之祖,不言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朱批谕旨(硃批諭旨)
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 硃批 ”、“ 硃諭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琦公 ( 琦善 )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亲笔硃諭。”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会儿,就硃諭下来,叫老爷回籍。”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 秀成 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
《漢語大詞典》:案奏
奏章弹劾。《南齐书·陆澄传》:“伏寻 晋 宋 左丞案奏,不乏於时,其及中丞者,从来殆无。”
分類:奏章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