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奋厉(奮厲)
(1).激励;振奋。后汉书·第五伦传:“有贼,輒奋厉其众,引彊持满以拒之。”《晋书·苟晞传》:“自奉明詔,三军奋厉,卷甲长驱,次于 仓垣 。” 宋 曾巩 《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君少孤,能自奋厉,力学问,工为文章。”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奋厉朝气,内量资望,外审时势。”
(2).激愤貌。隋书·房陵王勇传:“太子奉詔,乃作色奋厉,骨肉飞腾。”
《漢語大詞典》:奋髯(奮髯)
抖动胡须。激愤或激昂貌。汉书·朱博传:“ 齐郡 舒缓养名, 博 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 博 奋髯抵几曰:‘观 齐 儿欲以此为俗邪!’” 唐 王维 《为画人谢赐表》:“裂眥奋髯,髮衝鶡冠。” 宋 苏轼 《京师哭任遵圣》诗:“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姦将。”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及其驰骋上下,奋髯哆颐,沙聚数千里,龟灼数百世。”
《國語辭典》:奋勇(奮勇)  拼音:fèn yǒng
提起勇气。隋。炀帝〈答史祥手诏〉:「公竭诚奋勇,一举剋定,诗不云乎。」
《漢語大詞典》:争奋(争奮)
竞相奋发。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宋 岳珂 《桯史·义騟传》:“军士勇跃争奋。” 明 李东阳 《征西将军周公墓志铭》:“公大呼,厉将士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退则无遗类矣!’众争奋,无不一当百。”
分類:奋发
《漢語大詞典》:奋迹(奮跡)
见“ 奋跡 ”。
亦作“奋蹟”。 谓奋起投身从事某活动。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之四:“ 光武 承 王莽 之乱,奋迹 南阳 。”明史·谭广传:“ 广 长身多力,奋跡行伍至大将,大小百餘战,未尝挫衄。” 清 方苞 《汉高帝论》:“后世开创之君,大抵奋迹干戈扰攘之中,任威权、骋谋诈以得其志。”
《漢語大詞典》:奋武(奮武)
扬武;用武。《书·禹贡》:“二百里奋武卫。” 孔 传:“文教外之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 孔颖达 疏:“由其心安王化,奋武以卫天子,所以名此服为安也。” 三国 魏 曹丕 《述征赋》:“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 南鄴 。” 唐 元稹 《王进岌冀州刺史》:“兵兴已来,习为奋武之地。”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
分類:用武
《骈字类编》:一奋(一奋)
魏晋 傅玄 秦女休行 匿剑藏白刃。一奋寻身僵。
《國語辭典》:感奋(感奮)  拼音:gǎn fèn
因受到刺激而奋发。如:「司令在攻击前慷慨陈词,军士们感奋不已。」唐。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吏得去罪死,假种粮齿平人,有以自效。莫不涕泣感奋,相率尽力以奉其令。」
《國語辭典》:奋力(奮力)  拼音:fèn lì
奋发用力。《三国演义》第二回:「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
《國語辭典》:奋威(奮威)  拼音:fèn wēi
鼓起勇气。《三国演义》第三三回:「曹洪奋威突阵,正迎袁谭,举刀乱砍,谭竟被曹洪杀于阵中。」
分類:奋勇
《漢語大詞典》:奋袂(奮袂)
挥动衣袖。常用来形容奋发或激动的状态。《淮南子·氾论训》:“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鋭。” 晋 刘伶 《酒德颂》:“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明史·余懋学传:“稍有规正,輒奋袂而起,恶声相加。”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便耳聪目明,奋袂而起,好像事件之大,远胜于宇宙之灭亡者。”
《國語辭典》:奋激(奮激)  拼音:fèn jī
奋发兴起。《北史。卷五○。辛雄传》:「莫不奋激,竞赴敌场。」
《漢語大詞典》:奋张(奮張)
(1).有力地伸展、张开。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磔其梟狼,养以雨风,桑穀奋张,厥壤大丰。”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其人往往有奋张鬚髯,凭託气势,生事立威以自贤者。” 明 唐顺之 《指挥佥军汤雪江墓碑铭》:“公本将家子,当其擐甲跃马,鬚髯奋张,可谓雄勇。”
(2).振奋;奋扬。新唐书·康承训传:“ 承训 罢冗费,市马益军,军乃奋张。” 宋 岳飞 《奏辞太尉第二札子》:“臣顷自天下兵兴时,实有志於奋张皇威,削平僭乱。”
《國語辭典》:奋志(奮志)  拼音:fèn zhì
奋发立志。唐。陆贽鸿渐赋〉:「思奋志于寥廓,且藻容于菱芡。」《精忠岳传》第四七回:「若果有中兴之主,用贤去奸,奋志恢复,何难报仇雪恨,奠安百姓?」
《漢語大詞典》:奋怒(奮怒)
震怒,盛怒。《汉书·王莽传上》:“忠臣孝子莫不奋怒。” 宋 苏洵 《吴道子画五星赞》:“赫烈奋怒,木石焚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斫蟒:“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他底脸黄瘦得可怕,除掉心情的奋怒和哀伤以外,肉体上底饥饿、疲乏和感冒,都聚在他身上。”
分類:震怒盛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