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5,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天眼智證通
天眼智通愿
天华
天华著舍利弗衣
四种天华
天众
天众五相
天部
天部善神
天授
天堂
天堂地狱
天梯山
天童
天童山
天眼智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二十七叙六通,谓神境智證通乃至漏尽智證通也。六通悉以智为体,智慧为證知事物分别通达无碍之力用者。故谓之智證通。依天眼与眼识相应所起之智慧證知所对之境通达无碍,是为天眼通。
天眼智通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六,使极乐往生人得天眼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天华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心地观经一曰:「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天妓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起,雨诸天华。」智度论九曰:「云何为天华?天华芬熏,香气送风。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为天华。」
天华著舍利弗衣
【佛学大辞典】
(传说)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四种天华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所说六瑞中雨华瑞,由天雨四种之华。法华经序品曰:「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译者如其次第,译为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
天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称梵天帝释等凡属天部之种类。
天众五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衰)
五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天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天之部类也。为住于天界者之总称。
天部善神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梵天,帝释,四天大王,守护佛法之天界善神也。
天授
【佛学大辞典】
(人名)提婆达多之译名。西域记六曰:「提婆达多,唐言天授,斛饭王之子也。」
天堂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天上宫殿也。遗教经曰:「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玄义一曰:「释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三论玄义曰:「若必无因而有果者,则善招地狱,恶感天堂。」
【佛学常见辞汇】
天上的宫殿。凡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天堂。
【俗语佛源】
三界六道轮回中的一处,包括欲界中的六欲天,色界中的四禅十八天和无色界中的四空天,在「六道」中,「天堂」的福报最大,如寿命极长、身量极高、享受各种欲乐等。佛家认为,要生天堂,必须广修诸善。慧琳《均善论》说:「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天堂」虽然是与「地狱」相反的概念,但是,一旦「天福」享尽,仍不免轮回,包括堕落到「地狱」去。「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佛遗教经》)后以天堂比喻美妙的境地。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说:「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往得观者,以为至天堂。」江南风光秀丽、物产丰庶,南宋以后更加繁华,故民谚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例如元·奥敦周卿《折桂令·西湖》云:「春暧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李明权)
天堂地狱
【佛学大辞典】
(杂名)宗教家谓善人死后,当升天堂,受诸福乐。恶人则入地狱,受诸苦痛也。宋史曰:「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
天梯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天台山之异名。辅行一曰:「有云本名天梯,谓其山高可登而升天,后人讹传,故云天台。」
天童
【佛学大辞典】
(天名)护法诸天现童形而给侍于人者。释门正统八曰:「天童给侍。」法华经安乐行品曰:「天诸童子,以为给使。」
天童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一作天潼山。在浙江鄞县六十五里。甚高秀。有玲珑岩龙隐潭诸胜。本名太白山,以太白星化为天童降下,故名天童山,我国五山之一。天童寺在焉。佛祖统纪三十七曰:「晋永康中,沙门义兴庐于山上,有童子来给薪水,曰吾太白星也,上帝遣侍左右。言讫不见。」大明一统志四十六曰:「天童山在宁波府城东六十里。」天童寺又名弘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