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汤若望(汤若望)  拼音:tāng ruò wàng
Joannes Adam Schall von Bell
人名。(西元1591~1666)德国天主教耶稣会教士,精于历算之学。明末来华传教,熟习中文,入清为钦天监监正,变更历法,为我国用新历法之始。著有历法西传、新法表异等书。
《国语辞典》:晋铎(晋铎)  拼音:jìn duó
一种天主教仪式。晋封神父的典礼。受封者须许绝色、绝财、绝意三愿,由主教主持仪典。成为神父后,终身奉献宗教工作,从事圣事。
《国语辞典》:告解  拼音:gào jiě
天主教的宗教仪式之一。教徒为自己的过错,单独向神父表示忏悔之心,而神父便代表天主,赦免其过错。
《国语辞典》:郎世宁(郎世宁)  拼音:láng shì níng
Castiglione, Guiseppe
人名。(西元1688~1766)义大利画家。本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康熙四十五年来到中国,因擅长绘画,被清廷徵召为内廷供奉。他以西洋绘画法融和中国绘画观点,因此写物细致,刻画入微,自成一格。名作有〈乾隆帝南巡图〉、〈八骏图〉等。曾参与圆明园建筑工事,将西方庭园风格设计于中国建筑内,成为园内特色。也译作「朗世宁」。
《漢語大詞典》:避静
(1).避闹取静。红楼梦第六二回:“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
(2).天主教内的一种宗教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避开“俗务”,进行宗教静修,故称。活动方式一般为教徒听神父讲道和个人静思。 清 高龙倍勒 《汇南传教史》:“ 伏伯禄 神父命令各神父回到各人本会去做避静。” 鲍昌 《庚子风云》第二部第八章:“她还没有达到少女的年华,就开始过避静的生活了。”
《國語辭典》:安魂曲  拼音:ān hún qǔ
一种天主教宗教仪式的声乐套曲,原为追悼亡灵的特殊弥撒,通常省略弥撒曲中的光荣颂(Gloria)和信经(Credo)。为英语requiem的意译。著名的有莫札特的安魂曲。十九世纪之后,安魂曲的歌词不再一成不变,甚至加入世俗性的诗词。
《漢語大詞典》:教区(教區)
天主教内由主教管辖的教务行政区。基督教(新教)有些教会也用来作为教务行政区的名称。
《漢語大詞典》:瞻礼日(瞻禮日)
星期日的别称。天主教、基督教徒称星期日为主日,又称礼拜日或瞻礼日。
《國語辭典》:耶稣会(耶穌會)  拼音:yē sū huì
天主教修道会的一种。西班牙贵胄罗耀拉(Loyola)于西元一五四○年所创。该会注重青年教育,并有计划地前往异教世界传布福音,因此该会遍播世界各国。明、清间来华的利玛窦、汤若望等都是此会教士,有助益于中西文化交流。
《國語辭典》:修道院  拼音:xiū dào yuàn
基督教徒修道的地方,始兴于四世纪,盛于五、六世纪,并继续存在于天主教与东正教中。
《国语辞典》:尼斯信条(尼斯信条)  拼音:ní sī xìn tiáo
天主教教义中圣父、圣子、圣灵三者的关系,有异质说、同质说之争,西元三八一年经罗马皇帝在尼斯召开两次会议,始决定三位一体的教义,为后世所采用,基督教译作「尼西亚信经」。
《国语辞典》:弥撒经书(弥撒经书)  拼音:mí sā jīng shū
天主教会弥撒用的经书。西元一五七○年由教皇比约五世制定,原为拉丁文,梵谛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以后西元一九七○年改为现版,亦改为各国的本国语言。内以圣道礼及感恩祭为两大主要部分。
《国语辞典》:马利诺会(马利诺会)  拼音:mǎ lì nuò huì
由美国天主教传教士所组成的组织。专往远东布道,成立于西元一九一一年。一九一八年来华,于两广布道。
《国语辞典》:枢机主教(枢机主教)  拼音:shū jī zhǔ jiào
天主教中地位最高的主教,八十岁前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因身穿象徵殉教者鲜血的红色礼袍,因此也称为「红衣主教」。
《国语辞典》:方济谷派(方济谷派)  拼音:fāng jì gǔ pài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兴起的传教修会。其开创者是义大利人方济各(Francesco)(西元1182~1226),特重贫穷,以乞食自给,并以感化贫民愚夫为职志。因常编绳为带,称为「绳带僧」。又因穿灰色衣服,也称为「灰衣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