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49,分170页显示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8 79 80 81 下一页
朱直(字 大方 )
释大云
释大證(别称 无印證 大證 号 无印 )
陈大伦(字 彦理 号 尚雅 )
胡大海(字 通甫 越国公 )
祝公荣(字 大昌 )
公大有(字 显道 )
苏大年(字 昌龄 号 西坡、林屋洞主 )
许广大(字 具瞻 )
邹大观(字 光伯 )
释绍大(字 桐江 吴 号 极盛 )
唐朝(字 用大 号 五无斋 )
释自缘(号 会堂、大丛林 陈 世称 石泉处士 )
汪大渊(字 焕章 )
其它辞典(续上)
于大本(字 德中 )朱直(字 大方 )
释大云
释大證(别称 无印證 大證 号 无印 )
陈大伦(字 彦理 号 尚雅 )
胡大海(字 通甫 越国公 )
祝公荣(字 大昌 )
公大有(字 显道 )
苏大年(字 昌龄 号 西坡、林屋洞主 )
许广大(字 具瞻 )
邹大观(字 光伯 )
释绍大(字 桐江 吴 号 极盛 )
唐朝(字 用大 号 五无斋 )
释自缘(号 会堂、大丛林 陈 世称 石泉处士 )
汪大渊(字 焕章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2 【介绍】: 元密州人,字德中。谦让爱士,尚儒术。由儒学教谕,累迁信州总管。顺帝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部将项普略破城,执大本,欲授以官。不从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名路东明人,字大方。文宗天历元年任秘书监典书。顺帝至元二年进令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后有大云者,不知何许人,或云以羲经登进士,居长安邸中,梦大士拊其背曰:“子于空门,大有夙缘。”觉而白光满室,香气袭人。因弃官,礼大觉祝发,遂游天台,习止观教,继入滇,锡三泊大云山,创华严寺,因号“大云”。时缁徒从者,履满庭阶。元元统间,始还大都,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名大證。号无印。鄱阳史氏子也。年十四。投昌国寺智节出家。以所习试。优等得度。为大僧。乃焚膏继𠷳。研穷秘典。节喜资證。游方首谒荆溪琬禅师于庐山之圆通寺。琬貌寒寻常。鼻涕沾衣。證易之欲发去。复心计曰。逢人草草。安辨玄黄也。因私入室。求说祖师心诀。琬换手槌胸。大叫曰。逼杀人。證疑惧而退。有宿衲思庵睿者。以年迈寓国通。閒房晦养。自怡林下。虽知名不得而亲之。證几欲就请。莫得其便。一日睿如厕归。證从后随入。睿曰。是谁。證曰。欲求法耳。睿大怒趁出。便掩户。證大惊疑。复乘间乞见睿。睿曰。佛法自有方丈。汝到此讨甚热碗。證曰。大證初参。不蒙方丈和尚指示。但见其槌胸大叫而已。睿曰。头上安头。證恍然涕泣。礼谢曰。吾师婆心一至此乎。睿曰。据子机智。不宜滞此。比来天童有云外岫禅师。提唱洞宗。昨见新录。巧譬傍引。奔逸绝尘。其绵密可观。子宜往事之。盖岫嗣直翁举。举嗣东谷光。光嗣华藏祚。祚嗣净慈晖。晖乃弘智觉之子也。證机投云外岫公。乃灯传弘智七世焉。岫公一日上堂罢。厉声叫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你作么生救。證对曰。请和尚吃饭。又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你不要相救。又对曰。作么作么。又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谁与我同行。證又对曰。和尚先行。大證随后。岫公呵呵大笑而殁。證乃备述岫公风度于中峰本和尚。峰喜而赞曰。太白峰为屏。二十里松为座。云影外藏身。几多人蹉过。不蹉过元是隰州古佛再来。切忌机前说破。于是诸方共称岫公。为弘智真传也。丞相脱欢公。请證出世衢之南禅。而次地迁锡。六会说法。然所居之室。如传舍。惟入草求人。不厌饥渴。尝曰。我当时错登圆通门。入思庵室。被渠哄。到江浙。七上八落。至今没个合煞。若有代山僧。鼻孔出气者。山僧两手分付。虽然相逢没量汉。莫作假鸡声。晚居雪窦。示众曰。千说万说。不若觌面。一见昨日二十九。今朝七月一报你参玄人。光阴如箭疾。娘生两只眼。个个黑如漆。急急急回头。看取天真佛。良久云。是何面孔。下座。巡堂吃茶。又曰。妙不妙衲僧鼻孔无多窍。玄不玄刹竿头上无青天。至士宁容袖手。良马岂待挥鞭。全超棒喝不落蹄筌。百鸟不来春又去。岩房赢得日高眠。證老年退居定水之圆明庵。其示寂时。春秋六十有五。阇维有不坏者二。曰牙齿。曰数珠。舍利明莹。门人景云建窣堵于本庵。 赞曰。洞室宗旨绵密。弘智数传之下。弗克大鬯者。何也。盖学者卤莽。艰于入彀耳。至无印师资力挥鲁戈。顿返羲轮。猗欤杰也。若以临末舍利明莹。而识其生平。则负圆通老衲。不胜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8—1367 【介绍】: 元诸暨人,字彦理,号尚雅。从吴莱学。知时事不可为,遂绝意仕进。晚年避兵流子里,作晚香亭,日与宾客畅饮高歌,举座绝倒。有《春秋手镜》和《尚雅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2 【介绍】: 明开国时濠州虹县人,字通甫。长身铁面,智力过人。朱元璋初起兵,大海从之于滁县,为前锋。渡江后,授右翼统军元帅。从取婺州、诸暨、处州等地,积功为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守金华。为将严纪律,不妄杀人,不掠妇女,不烧民房,所至延聘豪俊。后为部下苗军元帅蒋英所杀。追封越国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3—1360 【介绍】: 元处州丽水人,字大昌。性至孝。屡辟不就,隐居养亲。母殁,居丧尽礼。柩在堂,家人失火,公荣力不能救,乃伏棺悲号,因火灭得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4 【介绍】: 元末宁陵人,字显道。顺帝至正元年中河南乡试,授庐州儒学正,十四年辟淮西宪史。后客居吴中,张士诚两聘不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4 【介绍】: 元真定人,寓扬州,字昌龄,以字行,号西坡,又号林屋洞主。硕学鸿才,不受辟举。文辞翰墨,皆绝出时辈。又工画竹石窠木。顺帝至正间为翰林编修。因避兵至平江。张士诚据平江,用为参谋。先吴亡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天台人,字具瞻。登进士第,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官,改武义县尹,以廉能闻。顺帝至正初,调知鄞县,平差役、辨讼诉,礼耆德,奖拔后进。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具瞻,元统中进士,历官知鄞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滁州清流人,字光伯。顺帝至正三年进士,官廷尉。刚方正直,不阿权贵,谳诀多所平反。元末徐达兵入城,被执不屈,羁京八载。明初释归田里。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大。吴氏子。世居严之桐江。故因以为号。师神观孤洁。不乐处尘𡏖中。一触世氛。唯恐有以涴之。具戒后上双径。谒大辨陵公。公道价倾东南。见师甚喜。授以心印。师退自计曰。如来大法。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遍历丛席。诸尊宿告之者。不异径山时。慨然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乃归见公。公俾给侍左右。师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寻以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每夜敷席于地。映像前长明灯读之。一大藏全文。阅之至三过。皆通其旨趣。师之志犹未已。儒家言。及老氏诸书。亦择取而嚅哜之。自是内外之学。两无所愧矣。出世。凡三坐道场。学子翕集座下。甚至无席受之。能正容悟物。人见之意消。有求文句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以第一义为归。间游戏翰墨。发为声诗。冲和简远。有唐人遗风。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手未尝捉金帛。悉属之知因果者。或尤之。则曰。吾知主法而已。尝患滞下疾。拭净不忍用厕纸。摘菽叶充之。生平不畜长物。所服布袍。或十馀年不易。报身七十有四而化。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大笑而去。其刻苦。盖人之所不能堪。非见解正力量弘。岂易致是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绍大,字桐江,姓吴氏。世居严之桐江,因以为号。父善,母李氏。绍神观孤洁,不乐麈壒,一触世氛,唯恐涴之。乃入里中凤山寺为沙弥。稍长,祝发升坛,纳满分戒。私自忖曰:“化龙之鱼,肯伏蹄涔耶。”即日,杖策而出,上双径山谒大辩陵,授以达摩单传心印,相与诘难者久之。复自忖曰:”如来大法,天地所不能覆载,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历三吴,之墟宿,留建业,经匡卢,溯大江之西,还止湖湘汉沔间。名蓝所在,必往参焉,诸尊宿亦多以深入远到期之。已而叹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乃归见陵,陵使给侍左右,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法。陵喜传授有人,每形之于言。时东屿海以天目真派唱道净慈,为法择人,如沙中淘金,鲜有慊其意者,独于绍别见推许,邀主藏室。居久之,又自忖曰:“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手翻贝叶,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长明镫,读一大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往复三过,皆通其旨趣。绍犹以为未达,乃取儒家及老氏诸子之书,择其菁华而擩哜之,自是内外之学粹然无滓。元至顺壬申,广教都总管府新立未久,采诸舆论,命出世岩之乌龙山景德禅寺,兴废补坏,善誉流衍。至正辛巳,行宣政院迁主金华山智者广福禅寺。寺当孔道,且近郡城,持节往来多朝中华贵及文学之士,恒入山问道,故持法者颇难其人。自绍莅此,无贵无贱,靡不向风悦服,四方学子翕然坌集,至无所容。一时法会,号为极盛。戊戌秋,院中复徇群请,移住义乌云黄山宝林禅寺,坚不欲行,使者三返,然后承命。明年己亥八月朔,觉体不自适,至七日,日将没,呜鼓集众,告以永诀,即歛目危坐,或请书偈,掷笔叹曰:“纵书到弥勒下生,宁复离此耶。”翛然而化,服沙门衣五十八春秋,享年七十有四。越五日,获舍利罗如绀珠,齿牙贯珠不坏,弟子永明戒茂建塔藏焉。绍广额高眉,正容悟物,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为务,敲喝兼施,未尝少懈。有求文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归之第一义谛。间(閒) 游泳性情,发为诗词,和冲简远,有唐人遗风。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手未尝握金帛,瓶钵外无长物,所服布袍十馀年不易。临寂,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大息而去。《三会语》有录:与金华宋文宪濂相友善,尝共阅蝇头小字,虽年耋,眼明如月,濂为惊异。又录近作诗一卷寄之。故其终也,濂为铭其塔,历序苦行,及證悟之由,以昭来者,具《芝园续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桂林兴安人,字用大,号五无斋。顺帝至正七年贡士,授辰溪教谕。时盐钞法为官民病,朝上救弊之策,大府不用,归而授徒。行省平章闻其贤,举领桂林路学教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缘。号会堂。姓陈氏。台之临海人。父某。以诗书为业。人称为石泉处士。母某氏。感奇梦而生。师气骨不凡。翛然有出尘之趣。初为四明白雪寺观公弟子。十七薙发受具戒。即以缚禅为事。还台谒天宁日溪泳公。泳公一见。辄加奖予。泳迁净慈。师从行。咨决心要知解。且日至渐息群念。期造于无念。时处士君春秋高。师欲尽觐省之礼。复还台。道经宁海。日已暮。悲风号林莽间。师遑遑急走。欲求憩泊之地。竟不可得。夜行三里所。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间。不能蔽风雨。师竟夕不寐。明发。指天自誓曰。所不能建庵庐以延。旦过者有如日。阛阓中有妙相。古寺两庑萧然。不留一物。师往还视。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白于主僧。假西偏粪除芜秽。具床几。设衾褥。下至庖厨溷湢之属。罔不整洁。吴楚闽浙之士。肩摩袂接。而至者如归。皆得歇息安饱而去。其费一出师之经画。先是。县东有桃源桥。跨广度河上。故有圆通阁。岁久将压。县人李斯民。撤而新之。邀致师为主。师遂迁至其处。遇过客如初。师犹以为未足。俭衣削食。建华严宝阁。月集善士。阅华严经。桥之南。复筑弥陀阁。像净土十六观相。览者观相兴行。启发极乐正因。阁道行空。朱甍耀日俨然。如化人天宫矣。事闻于朝。授师金襕法衣。及锡佛心普济之号。仍俾报恩寺额。以宠异之。师既受命。复自念曰。上之恩侈矣。顾尘居杂遝。无以称清净宏伟之观。爰择地县北五里。而近大桥之阳。林樾苍润。蔚为神灵之壤。新建报恩院一区。晨夕帅其徒。以祝釐报上为务。繇是。两地之间。钟鱼互答。有若东西家焉。元季政乱。海上兵动。烽火涨天。三阁与寺。皆鞠为茂草之场。师衋然伤心。又以兴复为己任。持钵行化聚落中。随其地建华严传经之会。演说因果。屠沽为之易业。于是施者四集。师仍于桃源夹河。两堤悉甃以石。建杰阁三楹间。命工塑佛菩萨天神诸像。毕工未久。而师厌世矣。师一旦早作。无疾如平时。索浴更衣。属诸弟子。以见性为急。且曰。吾明日将逝。至期呼笔书偈。怡然委顺。时国朝洪武戊申三月某日。世寿五十九。僧腊四十二。龛留七日。颜貌如生。茶毗。得舍利无算。其徒即寺西北偏。塔而藏之。宋景濂为之铭。从学子方孝孺请也。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自缘,字会堂。姓陈氏,临海人也。父本儒素,夙好诗书,人称石泉处士。母感奇梦,寤而生缘。气骨不凡,虽在幼少,翛然有出尘之意。每入招提,见像则变容起敬,合爪作礼。处士君见之,谓其母曰:是子如青莲花,水不能沾,岂俗能淹耶。乃命从四明白云寺观公为弟子,见其容止修雅,言辞温简,出内典授之读。年十七,薙发,受具足戒。趺坐一室,日以缚禅为事,已而还台,谒同郡天宁日溪泳。一见辄加奖予,使执侍左右,复付藏钥。泳迁杭之净慈,缘从其行。净慈居五山之列,号大丛林。四方龙象,咸来栖止。由是咨厥心要,知解日至,惭息群念,期至无念。时处士君春秋高,欲归觐省,乃复还台。道经宁海,日已向暮,悲风号林莽间,苍皇疾走,欲求憩止之地,而不可得。夜行三里许,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间,不能蔽风雨,危坐竟夕。因以建庵庐,延过客自誓。阛阓中有妙相古寺,两庑萧然,不留一物。缘往复视之,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白于主僧明公,假其西偏,湔除芜秽,具床几衾褥之属,罔不严絜。吴楚闽浙之士,肩摩袂接,投之如归,宿宿信信,或至浃旬,皆饫其食饮而去。先是县东有桃源桥,跨广度河,上故有圆通阁,岁久将圯。县人李斯民撤而新之,邀缘为主,遂迁其处。远方来者从之如初,犹以为未足。俭衣削食,建华严阁,月集善士阅《华严经》。桥之南,复筑弥陀阁,为像净王十六观相。览者睹相兴行,启发极乐正因。阁道行空,朱甍耀日,俨如天宫。事闻于朝,授以金襕法衣,锡号为“佛心普济禅师”,更畀报恩寺额,以宠异之。复念廛居杂遝,尘氛袭人,无以称清净弘伟之观。乃择大桥之阳,去县治五里,而近林樾苍润,蔚为神区,更建报恩禅院。 晨夕讽咏,由是两地梵声,钟鱼互答。会元季丧乱,海宇不宁,烽火四起,三阁与寺鞠为茂草,缘衋然伤之。又以兴复为己任,托钵聚落中,随其地建华严传经会,演说因果,屠沽为之易业。于是施者四集,仍于桃源,夹河两堤,悉甃以石,建杰阁三楹,命工造像,未几而缘厌世。自知期至,𧦝笔书偈,怡然委顺,明洪武戊申三月也。年五十九,腊四十二。荼毗得舍利无算。弟子祖溢等,以其年六月二十一日,奉遗骨塔于寺西北偏。以乡先生夏克复所叙行业,因方孝孺而徵铭于宋文宪公濂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311—? 【介绍】: 元南昌人,字焕章。文宗至顺至顺帝至元年间,随商船出海,所经之地包括今菲律宾群岛、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及今坦桑尼亚之桑给巴尔。所撰《岛夷志略》,成书于顺帝至正九年,所记皆亲历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