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47,分170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夏侯审(世称 大历十才子 )
崔峒(世称 大历十才子 行第 八 )
释道澄( 道澄 律沙弥 大圆 )
僧如会( 传明大师、传明塔号永际 )
僧大义( 世称 鹅湖和尚 慧觉大师 元贞 )
僧澄观( 夏侯 清凉国师 大休 )
僧太易(别称 大易 )
僧太毓( 大宝禅师 )
窦常(中行 行第 大 )
程太虚(别称 程太虚 道济大师 )
大嵩璘( 康王 )
僧齐安( 世称 盐官和尚 悟空禅师、悟空、大师曰悟空 )
大元瑜( 定王 )
僧法常( 世称 大梅和尚 梅山 )
广陵大师(大师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江东人,或说谯人。德宗建中元年,礼部侍郎令狐恒下试军谋越众科第一,释褐校书郎,又为参军,仕终侍御史。初于华山下多买田园为别墅,晚岁退居其下,讽吟颇多。以能诗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德宗建中元年(780)中军谋越众科,授校书郎。累任参军、宁国县丞、侍御史、祠部郎中等职。事迹见《新唐书·卢纶传》、《唐会要》卷七六、《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一、《唐才子传》卷四。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诸人中年岁较轻。李嘉祐称其“袖中多丽句”(《送夏侯审参军游江东》)。其诗多佚。《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博陵人。登进士第。历左拾遗,改右补阙,以故谪为潞府功曹。约卒于德宗贞元初。工诗,语言典丽精工。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郡望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排行八。代宗时登进士第,大历初为补阙,十年(775)以拾遗充使往江淮访图书,后入集贤院为学士,德宗建中年间贬潞州功曹参军,官终州刺史,一说官终玄武令。卒于贞元前期。事迹见《新唐书·卢纶传》、《唐诗纪事》卷三〇、《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附考其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韦应物、戴叔伦、严维、皇甫冉等酬唱。以五七律见长,《江上书怀》、《喜逢妻弟郑损因送入京》、《题桐庐李明府官舍》等篇不愧大家;“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题崇福寺禅院》)、“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等名句,韵致清绝,诚如高仲武所云“文彩炳然,意思方雅”(《中兴间气集》卷下)。《全唐诗》存崔峒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6句。
唐诗汇评
崔峒,生年年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安史乱起,避地江淮。大历初由夜圆荐任左拾遗,奉使赴江淮搜求图书。后为集贤院学士,迁右补阙。建中中,因事谪潞府功曹参军,卒。峒与戴叔伦、韦应物、司空曙、卢纶、严维、皇甫冉、丘丹等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崔峒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如“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又“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斯亦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大历诗略》
崔补阙诗结体疏淡,似不欲锻炼为功,品第当在韩君平之上,而才调则逊之。
释道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梁氏。京兆人。父涉中书舍人。幼使出家。无所顾恋。偶有禅者过之。谓曰。可名道澄。且付以瓶锡仪范之器。号律沙弥。受具后。历横肆。习南山钞。谨持守以进于学。然姿性率略。所处不恒。奉恩庄严草堂诸刹。所至安之。尤以护生为务。建中二年。坐夏云阳山。一虎忽哮吼入门。澄若有所语者。虎摇尾摄耳去。澄后徙居章信寺。或问其故。澄曰。出家可滞一方乎。西域之法。三时分房。俾无贪著。后世易之。哀哉。贞元二年二月八日。上于寺从澄受菩萨戒。京甸倾瞻。赐赉优渥。澄尽以回施二田。五年。上幸澄所居问修心法门。且诏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十六年四月。赐号大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道澄。姓梁氏。京兆人也。父涉中书舍人。生而奇表辄恶荤肴。出家如归无所顾恋。忽遇禅僧摩顶。与立名曰道澄。瓶锡常随冥合律范。号律沙弥也。受具之后习听南山律于诸学处。微其玷缺。然性都率略住寺不恒。或奉恩庄严草堂等寺。所到便居护生为切。建中二年坐夏于云阳山。有虎哮吼入其门。澄徐语之。其虎摇尾襵耳而退。徙居章信寺。或问其故。澄曰。出家者可滞一方乎西域三时分房俾无贪著。观门易立矣。不然者岂通方广恕乎。贞元二年二月八日。帝于寺受菩萨戒。京甸倾瞻赐赉隆洽。所受而回施二田矣。五年帝幸其寺问澄修心法门。又敕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十六年四月。敕赐号曰大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于此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韶州始兴人。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韶州始兴人也。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犹言凿佛床也。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谚谓东寺为禅窟。断可知矣。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答对浏亮辞咸造理。自尔为师友之契。初群与皇甫镈。议上宪宗尊号。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闲豫归心于会也。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春秋八十。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迁塔于城南。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唯留会所瘗浮图。以笔题曰。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刘膳部轲著碑焉。敕谥传明大师。塔曰永际。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18 俗姓徐,衢州须江(今浙江江山)人。嗣马祖道一。后住信州鹅湖,世称鹅湖和尚。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皆曾应诏入内问对。卒谥慧觉大师。《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缁门警训》卷二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元贞。姓徐氏。会稽萧山人。生而秀朗。甫七岁。父以经典训之。日可忆数千言。年十二。投山阴灵隐寺。习内法。开卷辄通。见者叹赏。属中宗以龙飞。恩度天山僧道。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第一。获剃染。配贯昭玄寺。自兹听习尤勤至。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就乡里开元寺深律师。究四分学。深公既亡。乃游京师。法华玄俨律师。爱其俊迈。谓之曰。于今传法。非子而谁。未几。乡里称心寺超律师。请任寺职。开元中。以亲丧。转藏经于天台佛陇山。天宝中。筑室于故支遁沃州之地。以居。俗称为北坞者。 始梦。二梵僧告曰。汝于此有二十日缘。宝应初。复梦前僧曰。本期二十日。今过矣。魔贼且至。不宜更住。既而袁晁。据剡丹丘。被害滋甚。义因与大禹回律师。诣左溪朗禅师所。练治止观。于是朝野士大夫。归心焉。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洺州刺史徐峤。其子浩。皆厚善。大历己未岁。五月终于称心。寿八十九。腊六十二。殡于北坞旧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大义。字元贞。俗姓徐氏。会稽萧山人也。以天授二年五月五日。特禀神异生而秀朗。七岁父训之以经典。日可诵数千言。年十二请诣山阴灵隐寺求师。因习内法开卷必通。人咸叹之。属中宗正位恩制度人。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中第一。削染配昭玄寺。自兹听习旁赡玄儒。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依本州开元寺深律师学四分律指训。义因游长安。深公已亡。乃抠衣法华寺玄俨律师。其俊迈出伦。俨云。于今传法非子而谁。及称心本寺超律师请为寺任。开元中丧亲。誓入天台佛陇转藏经。答劬劳也。天宝中遂筑北坞之室。即支遁沃州之地也。初梦二梵僧曰。汝居此与二十日。至宝应初复梦。曰本期二十日今满矣。魔贼将至不宜更处。无何海贼袁晁窃据剡邑至于丹丘。义因与大禹寺迥律师同诣左溪朗禅师所学止观。而多精达。前后朝贵归心者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洺州刺史徐峤次徐浩皆宗人也。以大历己未岁五月终于本院。春秋八十九。僧腊六十三。殡于寺之北坞旧居。因造塔焉。义前后戒坛计二十七登。受戒弟子三万馀人。终时室中闻天乐声验乎生。诵法华经大涅槃经小大乘戒本。以为口业德行非归兜率。不往净土未可议其生处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年十一。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诵法华经。年十四。以恩泽。获隶此寺落发。即走四方。访求师友。乾元中。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及乡里昙一。究律部。诣金陵玄壁法师。禀关河三论。大历中。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然后温习华严大经。于天竺法诜门下。往剡溪扣成都惠量。覆探三论十年。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兼法华维摩等经疏。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北宗于惠云师。于是旁览泛问。天竺悉昙。四囲。五明。秘咒。仪轨。东土经史。子传。三雅。训诂。世间技艺。莫不该综。每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犹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况于方居学地。能忌是乎。大历十一年。巡礼五台峨嵋。备瞻圣像。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既因寺主贤林所请。为讲经论。乃惙然长想。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普贤之理。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而旧疏文繁义约。不足发明。于寤寐间。见金色人立日中。捉观纳口。咀嚼都尽。骇汗而觉。喜曰。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可不疏华严。以报三圣之德哉。乃始兴元元年正月。终贞元三年十二月。成二十卷。饭千僧以落之。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夜而梦。已化为大龙。鳞鬣耀日。拿攫碧落。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北台。顷之身出小龙千数。蜿蜒腾跃。分散青冥。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开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复请开于崇福寺。德宗朝。遣中使李辅光宣诏。即日入都。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乌茶国王所进后分。辞以明年。诏许焉。又明年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寺有异僧。所为莫测。而语多应验。初观未至前。忽驱僧众洒扫曰。不久菩萨至此。先是寺多妖祟。及戾止俱息。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至则上加礼敬。即延入馆。刊正所译。为四十卷。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成十卷。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方其撰疏之际。堂前池中莲华五朵。有双蒂三节之瑞。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职缀文。当顺宗之在春宫也。时观居五台。承教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食肉得罪因缘等。至是入朝。意尤钦属。观夙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一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去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报受。长诵法花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代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故观能循持。而行之终身焉。卒于元和之初。寿七十馀。弟子嗣法者百馀人。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服戒训。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华严纲要一卷。法界玄览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斋十二会。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严世界图相。其诸塑缋尊像。缮写经典。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壸奥必臻。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从上智性自天然。所学之文如昨抛舍。鲍静记井。蔡邕后身。信可知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观自谓己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况吾学地能忘是心。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一皆博综。多能之性自天纵之。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将撰疏。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也。后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攫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腾耀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复请于崇福寺讲。德宗降中使李辅光。宣诏入都。与罽宾三藏般若。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及具行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厈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往往不息。观既止此寺。二事俱静。五月内中使霍仙鸣。传宣催入。观至。帝颇敦重。延入译场刊正。又诏令造疏。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进呈。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寻译守护国界主经。观缀文润色。顺宗在春宫。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缘。洎至长安频加礼接。朝臣归向。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慕高风。或从戒训。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馀。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馀堪讲者千数。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藏世界图相。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会十二中。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云。观恒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观逮尽形期。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阴人。观俊朗高逸。不拘细务。遍寻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住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撰疏。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荆州公安(今湖北公安)僧。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经公安时,有诗留别。又与司空曙为友;德宗贞元初,司空曙贬长林丞,以诗赠之。曾至洛阳、余杭天柱观等地。事迹见《钱注杜诗》卷一七、《司空文明诗集》卷上及其本人诗。《全唐诗》存诗2首,作大易。
僧太毓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26 【介绍】: 唐僧。金陵人,俗姓范。年幼即有出家志,往雍京安国寺受具足戒。宪宗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所居感化,自此江南多悟禅理者。敬宗宝历元年至宛陵禅定寺,二年告归齐云山,寻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金陵范氏。年才一纪。即事牛头山慧忠禅师出家。往雍京安国寺受具。戒。未几谒太寂禅师于洪府。而获法印焉。元和十三年。止毗陵之义兴芙蓉山。感动悦随。户屦盈万。居士庞蕴。三到其地。一日行食与居士。居士接食次。毓云生心受施。净名早呵。去此一机。居士还甘否。居士云。当时善现。岂不作家。毓云。非关它事。居士云食到口边。被它敚却。毓便下食。居士云。不消一句。居士又问。马大师著实为人处。还分付吾师否。毓云某甲尚未见它。作么知它著实处。士云只者见知。也无讨处。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说。士云。一向言说。师又失宗。若作两向三向。师还开得口否。毓云。直是开口不得。可谓实也。居士抚掌而出。相国崔公群出镇宣城。以禅定请居之。宝历元年至禅定。明年归齐云山。九月示灭于山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十月塔葬院庭。大和二年。相国韦处厚以事闻上。诏谥大宝禅师。塔号楞伽。越州刺史陆亘撰碑文。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才一纪志在出家。乃礼牛头山忠禅师而师事焉。于是勇猛精进求其玄旨。法器外朗神㦗内融。虽明了一乘而具足万行。往雍京安国寺进受具戒。袖然出众。加复威仪整肃妙相殊特。如大海之不可测。如虚空之不可量。巡礼道场摄心净域。虽智能通达不假因师。而印可證明必从先觉。遂谒洪井大寂禅师。睹相而了达法身。刹那而顿成大道。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毓与天彻禅师大宣教禅师大智禅师。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观方曾无告惮。俾广闻见闲养圣胎耳。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故得名于山焉。毓为缘作因有应无著。故所居感化所至悦随。道俗相望动盈万数。自此江南之人悟禅理者多矣。时相国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后为华州由三峰出镇宣城。其地虽迩其人则遐。崔公深乐礼谒。致命诚请。毓以感念而现大悲为心莫不果欲随缘游方。顺命宝历元年至于宛陵禅定寺。所以随顺而扬教也。至明年告归齐云山。九月合朔色相不动而示灭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是日也天地如惨草木如摧。鸟兽悲啼云泉断咽。缁徒士庶孺慕充穷。十月栖神于院之庭。从其宜也。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慨吾师示灭而后学徒存。太和二年。相国韦处厚素尚玄风道心惇笃。以事奏闻。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礼。追谥号塔名。越州刺史陆亘摛翰论撰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或748—825 【介绍】: 唐扶风平陵人,字中行。代宗大历十四年进士。隐居广陵二十年,多所论著。德宗贞元十四年杜佑镇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历朗、夔、江、抚四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致仕。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均以诗名,后人集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825 字中行,排行大,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父叔向,有诗名。常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登进士第,久为盐铁转运府小吏。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任淮南节度参谋,历盐铁转运从事,湖南观察判官。宪宗元和六年(811)征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七年授朗州刺史,历夔、江、抚三州刺史。穆宗长庆中以国子祭酒致仕,敬宗宝历元年(825)卒。生平见褚藏言《窦常传》,新、旧《唐书·窦群传》附传。常工诗,曾编《南熏集》3卷,收大历诗人作品。今存《窦氏联珠集》5卷,收常与弟牟、群、庠、巩诗各1卷。《全唐诗》收入。
唐诗汇评
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父叔向卒,遂卜居扬州之柳杨,疏泉种树,隐几著书。贞元十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辟掌书记,不就。淮南节度使杜佑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后历泉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有文集十八卷,已佚。大中中,褚藏言编常兄弟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今存。《全唐诗》存诗二十六首。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常兄弟五人,联芳比藻,词价霭然,法度风流,相距不远。且俱陈力王事,膺宠清流,岂怀玉迷津区区之比哉!后人集其所著诗通一百首为五卷,名《窦氏联珠集》、谓若五星然。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 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人。幼好道。18岁时父母双亡,遂弃资产,入南岷山修道。宪宗元和四年(809)卒,时以为解化成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二有传。《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顺庆府部》存其诗5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隋程太虚,西充人。自幼学道,精修勤苦。隐居南岷山,绝粒,有二虎侍左右。九井十三峰,皆其修炼处也。一夕,大风雨,砌下得碧玉印。每乞符祈年,印以授之,辄获丰稔。唐元和中解体,后迁神于元宫,容貌不变。宣宗命人求之,过商山,宿逆旅,蹑险有居第如公馆。青童引见,一道士自称程太虚,祖居西充。且嘱曰:「明岁君自蜀至南岷,无忘我。」及至蜀,视画像,与前见者无异。宋赐号道济大师。(《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顺庆府部》引《总志》)
大嵩璘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 【介绍】: 唐时渤海国王。大钦茂少子。大华屿卒,嵩璘嗣立。次年改元正历,唐册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四年,进册渤海国王。在位十五年,向唐朝贡不阙。卒谥康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0—842 【介绍】: 唐僧。俗姓李,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门郡。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禅师。后诣南岳,从智严习律。终至南康,从马祖道一传禅法。宪宗元和末,年逾七十,迁住萧山法乐寺。晚住杭州盐官海昌院,世称盐官和尚。卒谥悟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宗室子也。其先播迁。于是生安于海门郡。始娠终娩。皆有瑞相。童时。有异僧款门求见。为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隆之业。其在斯乎。稍长亟请于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祝其发。年满登具。诣南岳智严律师。进毗尼学。后从大寂禅师于南康龚公山。妙领心地法门。元和末游越之萧山法乐寺。寺虽古制。然楹堵靡完。补坏扶倾。聊复燕坐。时杭之海昌法昕者。缁林之翘楚也。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壖废地。以拟偃息。闻安在越。遽迎之而举。以让焉。 僧问。如何本身卢舍那。安云。与我将净瓶来。僧即取净瓶。安云却安本处著。僧安瓶于旧处。再理前问。安云。古佛过去久矣。 有座主来参。安问云。蕴何事业。座云。讲华严经。安云华严法界有几种。座云。广说则重重无尽。略有四种。安竖起拂子云。者个是弟几种。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安一日唤侍者云。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须弥为椎。是什么人打得。众无对。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杂堂众安默识之。命为记室。尝使撰疏语以丐。而所获尤丰羡。安叹其福气之盛。且曰时至矣。母滞泥蟠。因以佛法嘱累云。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极。闻而怆悼。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齐安。俗姓李。实唐帝系之英。先人播越。故生于海门郡焉。深避世荣终秘氏族。安在胎母梦日兆详。既诞而神光下烛。数岁有异僧款门。召见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终之业其在斯乎。及臻丱角亟请出家。父母诃止。安曰。禄利之养止于亲尔。冥报之利不其远邪。圭组之荣止于家尔。济拔之益不其广邪。二亲感其言而顺从。遂依本郡云琮禅师。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外检律仪内照实相。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裹足振锡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及其蜕去。安尽力送终。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以其古制垣屋靡完。补坏扶倾不克宴坐。时海昌有法昕者。缁林翘楚。于放生池壖废地。肇葺禅居焉。昕谦而不自有。延请安主之。四海参学者麝至焉。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庑。无流眄无倾听。如此者盖有年矣。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毫绀垂颅骨圆耸。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曾无测其高深也。以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泊然宴坐俄尔示灭。先时竹柏尽死。至是精彩益振。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如环佩之锵鸣。若剑戟之交射。瑞相尤繁事形别录。又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预诫知事曰。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止横事。恐累佛法。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安默识帝。遂令维那高位安置。礼殊他等。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乃曰。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就上座边求一供疏。帝为操翰摅辞。安览惊悚。知供养。僧赍去。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乃语帝曰。时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武宗恒惮忌之。沈之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周游天下险阻备尝。因缘出授江陵少尹。实恶其在朝耳。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迎而立之。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乃以御诗追悼。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实唐帝系。深避世荣。终秘氏族。安在胎。母梦日兆祥。既诞而神光下烛。数岁。有异僧款门。召见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终之业。其在斯乎。及丱角。亟请出家。父母顺从。遂依本郡云琮禅师。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外检律仪。内照实相。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裹足振锡。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持论不倦。及其蜕去。安尽力送终。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时海昌有法昕者。缁林翘楚。于放生池壖废地。肇葺禅居。请安主之。四海参学者麇至。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止横事。恐累佛法。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安默识帝。遂令维那。高位安置。礼殊他等。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乃曰。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就上座边。求一供疏。帝为操翰摅辞。安览惊悚。知供养僧赍去。所获丰厚。殆与常度不同。乃语帝曰。时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武宗恒惮忌之。沉之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周游天下。险阻备尝。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迎立。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悟空。以御诗追悼。建塔焉。
大元瑜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2 【介绍】: 唐时渤海国王。大嵩璘子。嵩璘卒,元瑜嗣立。次年改元永德。在位三年,卒谥定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39 【介绍】: 唐僧。襄州襄阳人,俗姓郑。幼入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尝参大寂,遂悟。德宗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旧隐处,编苫伐木以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2—839 俗姓郑,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荆州出家。后嗣马祖道一。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自天台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称大梅和尚。文宗开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请学者甚众。《宋高僧传》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误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出襄阳之郑氏。幼于荆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于龙兴寺。貌清峻。资禀刚敏。衲衣缀钵。冷然世表。性慕禅悦。时大寂方王化钟陵。乃趋其座下。而问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贞元间。自天台之四明。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而居焉。地深僻。衣食无所从致。乃啖松花。以充饥。制荷叶以被体。徙其庵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迹。初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会中。入山求主杖者。见之遂以闻大寂。大寂令僧问云。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答以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里住。僧云。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马师。马师召大众云。梅子熟也。于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无汝下口处。士以口作嚼势云。百杂碎。常伸手云。还我核子来。自此学者渐臻。道誉弥著。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本自如如。万法亦尔。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参礼。便举问常。未审二者见处。孰亲孰疏。常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问。常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一日忽谓其徒云。来莫可遏。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言讫而逝。寿龄。八十八。腊六十九。阇维获舍利无数。以葬而塔其上。碑则进士江积文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常。俗姓郑。襄阳人也。稚岁从师于荆之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冠年受具足品于龙兴寺。容貌清峻性度刚敏。纳衣囊钵毕志卯斋。贞元十二年自天台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旧隐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见多龙穴。神蛇每吐气成楼阁。云雨晦冥。边有石库。内贮仙药神仙经籍。常寄宿于房。乃梦神人语之曰。君非凡夫。因话及石库中圣书悬记既往将来之事。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为帝王之师傅矣。常谓之曰。石库之书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槃为乐。厥寿何止与天偕老耶。神曰。此地灵府俗气之人辄难居此立致变怪。常曰。吾寓迹于梅尉之乡非久据焉。因号梅山也。由是编苫伐木作覆形之调。居仅四十年。验实非常之人也。开成年初院成。徒侣辐凑请问决疑。可六七百纳徒矣。四年常忽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摇荡鸟兽悲鸣。辞众而逝。报龄八十八。戒腊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涧。收舍利五色璨然圆转焉。常先隐梅岭。有僧求拄杖。见之白盐官安禅师。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寻。幸能疗渴也。进士江积为碑云尔。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形质寝陋。性坦率。不事仪律。侨寓孝感寺。日游市肆。与群少年饮啖。至相聚屠犬豕。钞掠钱物。赌博斗驱。无不为。夜归阖户阒然。略未尝出声。间有耆年诃之曰。汝虽不自重。宁不为佛法虑乎。广陵笑曰。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既而其室之户。过昼久不辟。或从隙窥之。见其坐床上如入禅定。然神光出眉宇间。朗照四壁。因大惊。驰报近远道俗。拥廊庑共排户省视。则固逝去矣。且其平生。素无名称而骤。所谓广陵大师者。则亦姑以其后之所见。而系其尊重之意尔。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广陵大师者。维扬人也。不言法名。淮海之间竞呼广陵大师也。形质寝陋性多桀黠。真率之状与屠沽辈相类。止沙门形异耳。好嗜酒啖肉。常衣繐裘。厚重可知。盛暑亦不暂脱。蚤虱聚其上。侨寓孝感寺。独一室每夕阖扉而寝。率以为常。或狂悖性发则屠犬彘。日聚恶少斗驱。或醉卧道傍。扬民以是恶之。贞元中有一少壮。素以力闻。尝一日少壮与人赌博。大师大怒以手击碎博局。少壮笑曰。騃儿何敢逆壮士耶。大师且骂而唾其面。于是索少壮。斗击。观者围匝千数。少壮为大师所困。迸道而逃自此人方知有神力焉。亦于稠人广众中自负其力。往往入阛阓间剽夺人钱帛。市人皆畏其勇而莫敢拒。后有一耆年僧。召大师诫敕之曰。汝胡不谨守戒法。奈何食酒肉屠犬豕。彊抄市人钱物。又与无赖子弟斗竞。不律仪甚。岂是僧人本事耶。一旦众所不容。执见官吏桉法治之。何处逃隐。且深累佛法。大师怒色对之曰。蝇蚋徒喋膻腥。尔安知鸿鹄之志乎。然则我道非尔所知也。且我清中混外者。岂同尔龌龊无大度乎。耆年且不能屈后一日自外来归入室闭户。有于门隙觇之。见大师坐席放神光自眉间晃朗照物洞然。观者惊报少顷寺僧奔至瞻礼称叹。或有忏悔曾谤之者。或有弹指赞咏之者。明日群僧伺候大师出。焚香致礼。及开户瞑目如入禅定。已长往矣。自此广陵人写貌供养。号之为大师焉。
神僧传·卷第八
僧有客于广陵亡其名。自号大师。广陵人因以大师呼之。大师质甚陋。好以酒肉为食。常衣繐裘盛暑不脱。繇是蚤虮聚其上。侨居孝感寺。独止一室。每夕阖扉而寝。率为常矣。性狂悖好屠犬彘。日与广陵少年斗殴。或醉卧道傍。广陵人俱以此恶之。有一少年以力闻。尝一日少年与人对博。大师大怒以手击其博局尽碎。少年笑曰。騃儿何敢逆壮士耶。大师且骂而唾其面。于是与少年斗击。而观者千数。少年卒不胜竟遁去。自是广陵人谓大师有神力。大师亦自负其力。往往剽夺市中金钱衣物市人皆惮其勇莫敢拒。后有老僧。召大师而至。曰僧当死心奉教戒。柰何食酒肉杀犬彘。剽夺市人钱物。又与少年同斗击。岂僧人之道耶。一旦吏执以闻官。汝不羞天耶。大师怒骂曰。蝇蚋徒嗜膻腥耳。安能知龙鹤之心哉。然则吾道亦非汝所知也。且我清中而混其外者。岂若汝龊龊无大度乎。老僧卒不能屈其词。后一日大师自外来归既入室闭户。有于门隙视者。大师坐于席。有奇光自眉端发。晃然照一室。观者奇之具告群僧。群僧来见大师眉端之光。相指语曰。吾闻佛之眉有白毫相光。今大师有之果佛矣。遂相率而拜。至明日清旦。群僧俱集于庭候谒大师及开户而大师已亡矣。群情益异其事。因号大师为大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