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脑血管栓塞(脑血管栓塞)  拼音:nǎo xiě guǎn shuān sè
在大脑的血管内发生血块凝结的现象。形成原因很多,如缺氧、主动脉瘤、动脉炎、头动脉外伤、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囊破裂等。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昏、言语困难、复视、视野的视力障碍、视觉晦暗、瘫痪、麻痹等。如:「平常多运动、不吸烟、少吃含脂肪多的食物等,可以预防脑血管栓塞。」
《国语辞典》:不随意动作(不随意动作)  拼音:bù suí yì dòng zuò
指未经过大脑意识支配所产生的躯体动作,惟动作可以区分为随意与不随意两类。不随意动作可包括:一、先天的本能,或遇刺激所产生的反射动作;二、因先天或后天神经病变引发的随意动作缺损。
《国语辞典》:不著领顶儿(不著领顶儿)  拼音:bù zhuó lǐng dǐng ér
不经过大脑思考。《金瓶梅》第四一回:「谁教你说话不著个领顶儿就说出来,他不骂你骂狗!」也作「不著头顶儿」。
《国语辞典》:不著头顶儿(不著头顶儿)  拼音:bù zhuó tóu dǐng ér
不经过大脑。如:「你这种不著头顶儿的做事方式,很容易出差错。」也作「不著领顶儿」。
分类:不经大脑
《国语辞典》:大脑出血性中风(大脑出血性中风)  拼音:dà nǎo chū xiě xìng zhòng fēng
病名。因高血压导致大脑内出血的位置,最常发生在基底核、视丘、小脑及桥脑,有时出血会进入脑室,造成昏迷、瘫痪,甚至死亡。
《国语辞典》:听觉中枢(听觉中枢)  拼音:tīng jué zhōng shū
位于大脑颞叶上,为接受蜗神经传导刺激的神经束。这条神经束的每根纤维在声觉皮质上皆有特定区域。换句话说,不同的单音,刺激不同的声觉皮质区域。
《国语辞典》:茶叶碱(茶叶碱)  拼音:chá yè jiǎn
药名。一种大脑兴奋剂。茶叶中含有微量。呈白色结晶,有毒。医学上可作为利尿剂和治疗支气管炎。对胃刺激性大,易引起呕吐、头痛、下痢等副作用,服用过量能导致死亡。缩称为「茶碱」。
《国语辞典》:大脑脚(大脑脚)  拼音:dà nǎo jiǎo
中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半球下面。中脑前半部由神经纤维组成大脑脚,后半部则由网状组织构成,内有神经核。具有直接传递中枢兴奋和使身体运动协调的作用。
《国语辞典》:大头鬼(大头鬼)  拼音:dà tóu guǐ
1.大人物。也作「大头儿」。
2.大脑袋的人或鬼物,有时亦作为戏谑语或骂人的俏皮话。如:「见你的大头鬼!」
《国语辞典》:脑波(脑波)  拼音:nǎo bō
记录大脑神经活动的感应电波,可藉以了解脑细胞之间的电讯传递概况。
《国语辞典》:脑干(脑干)  拼音:nǎo gàn
解剖学上指连接大脑半球与脊髓的干状部位,包括桥脑、延脑、中脑。
《国语辞典》:皮层(皮层)  拼音:pí céng
1.位在茎或根的表皮底下,为保护茎干和贮藏之用。
2.大脑两半球及小脑表层的灰质层。也作「皮质」。
《国语辞典》:间脑(间脑)  拼音:jiān nǎo
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和中脑间。其两侧坚厚的部分称为「视丘」,主司传递感觉冲动及协调情绪表达。底部称为「下视丘」,含有调节体温、食欲、口渴等中枢。
《国语辞典》:大脑髓质(大脑髓质)  拼音:dà nǎo suǐ zhí
大脑白质。位于大脑皮质之内,为神经纤维构成,颜色较浅,具有联络讯息、传递神经冲动的作用。
《国语辞典》:灵长类(灵长类)  拼音:líng zhǎng lèi
哺乳类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和猿类,大脑极为发达,面部短,左右两目相接近,胸部有乳头一对,指(趾)具扁爪,子宫多为单一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