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笑  拼音:dà xiào
放开胸怀,痛快地笑。《红楼梦》第三八回:「众人掌不住都哈哈的大笑起来。」《文明小史》第四六回:「这才恍然大悟,刚才嘣嘣几响,想是磕头了。劳航芥不觉大笑。」
《国语辞典》:哈哈大笑  拼音:hā hā dà xiào
张口大声纵情地笑。如:「他故意做出一副滑稽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国语辞典》:鬨然大笑  拼音:hòng rán dà xiào
众人齐声大笑。《红楼梦》第四二回:「众人听了,越发鬨然大笑,前仰后合。」
《国语辞典》:呵呵大笑  拼音:hē hē dà xiào
笑得很愉快,声音响亮。《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当下吕布射中画戟小枝,呵呵大笑,掷弓于地。」
《国语辞典》:抚掌大笑(抚掌大笑)  拼音:fǔ zhǎng dà xiào
拍掌大笑。形容非常欢欣或得意。《三国演义》第四回:「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齐公在傍听解罢,抚掌大笑。」
《国语辞典》:仰天大笑  拼音:yǎng tiān dà xiào
仰望著天空大声狂笑。《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虞华轩仰天大笑道:『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奇事!』」
《國語辭典》:鬨堂大笑  拼音:hòng táng dà xiào
众人同时大笑。参见「哄堂」条。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四。待士鄙吝》:「言未已,子素复加一句云:『诸佛菩萨摩诃萨。』俱不解其意。子素曰:『此谢语,即僧家忏悔也。』鬨堂大笑而散。」《红楼梦》第四一回:「众人听了,鬨堂大笑起来。」也作「哄堂大笑」。
《漢語大詞典》:烘堂大笑
唐 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冯相 、 和相 同在中书。一日, 和 问 冯 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 冯 举左足示 和 曰:‘九百。’ 和 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责久之。 冯 徐举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
《國語辭典》:哄堂大笑  拼音:hōng táng dà xiào
形容众人同时大笑。参见「哄堂」条。《歧路灯》第三○回:「陆郭二人同声道:『托爷们的洪庇,那时小弟还要叫戏哩。』大家哄堂大笑。」也作「鬨堂大笑」。
《國語辭典》:鬨堂大笑  拼音:hòng táng dà xiào
众人同时大笑。参见「哄堂」条。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四。待士鄙吝》:「言未已,子素复加一句云:『诸佛菩萨摩诃萨。』俱不解其意。子素曰:『此谢语,即僧家忏悔也。』鬨堂大笑而散。」《红楼梦》第四一回:「众人听了,鬨堂大笑起来。」也作「哄堂大笑」。
《漢語大詞典》:烘堂大笑
唐 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冯相 、 和相 同在中书。一日, 和 问 冯 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 冯 举左足示 和 曰:‘九百。’ 和 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责久之。 冯 徐举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
《漢語大詞典》:轰堂大笑(轟堂大笑)
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放声大笑。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安公子 小夫妻以至那些媳妇子丫头们听了,只管不敢笑,也由不得轰堂大笑起来。”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四:“满堂的人轰堂大笑起来。--像这样的轰堂大笑,原因不必是一样,在 陈先生 的教课时间里总要发作一两次。”
《國語辭典》:捧腹大笑  拼音:pěng fù dà xiào
大笑时用手捧著肚子,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无法抑制。语出《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列传》:「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
分類: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