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1001 【介绍】: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龙兴寺,受业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时称“律虎”。兼通六经史书庄老百氏之学。吴越王钱镠署为两浙僧统。随钱俶入朝,太宗召对于滋福殿,赐号通慧大师。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卒谥圆明。奉诏撰有《宋高僧传》,另有《物类相感志》、《荀谱》、《内典集》、《外学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间,于杭州祥符寺出家。习《南山律》,时称为“律虎”。诗文俊捷,又称为“文虎”。任两浙僧统数十年,赐号明义宗文。吴越纳土,随钱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对,改号通惠大师。不久奉诏撰《宋高僧传》30卷。晚年住汴京天寿寺。《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著有《宋高僧传》,记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间六百多位僧人事迹。另著《大宋僧史略》、《笋谱》、《传载》等书。《宋高僧诗选》、《吴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辍耕录》、《吟窗杂录》等书存诗7首,断句8,《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宋诗
释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台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录通慧大师文集序》)。通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吴越中,置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入宋,改赐通慧大师。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咸淳临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释氏疑年录》卷六)。一说咸平二年卒(《释氏稽古略》卷四)。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加谥圆明。有《内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西湖高僧事略》等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唐诗补逸
赞宁,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龙兴寺,吴越武肃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诗二首。(《全唐诗》无赞宁诗)
全宋文·卷四○
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县(今浙江德清)。吴越宝正中,舍身杭州灵隐寺为僧,已而入天台山。精于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太宗尝召对,赐号「通慧大师」,命充史馆编修。后住东京天寿寺,知西京教门事,充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谥圆明大师,葬龙井。所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等。见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师文集序》,《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释氏稽古略》卷四,《十国春秋》卷八九本传,陈垣《释氏疑年录》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赞宁。姓高氏。其先世渤海人。天祐中。师生于吴兴郡之德清金鹅别墅。出家杭之祥符。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人谓之律虎。文学日茂。声望日隆。武肃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兴国三年。太宗闻其名。诏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改赐通慧。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咸平初加右街僧录。师又著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极其赞美。及有书称其文辞。末云。所谓时雨降矣。日月出矣。灌溉爝火复何为哉。至道二年示寂。葬龙井坞。崇宁四年加谥圆明。 赞曰。 学富道充  名闻邦国  纶巾屡膺  爰宠其职 史馆译场  削浮纂实  曰古曰今  光明罔极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赞宁,姓高氏,德清人。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栖灵隐,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称“律虎”。钱武肃王钦其声望,署为两浙僧统。宋太祖徵入京锡,号“通慧”,兼赐紫衣。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馆编修。宁博物强记,辩语纵横。尝著《通论》,有驳董仲舒、难王充、斥颜师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说,王禹偁深服之。兴国三年,太守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更号“通慧”。七年敕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端拱元年,书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传》,令弟子显忠拜表进纳,有敕嘉许。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门。代有奇人,迭恢圣教。若无纂述,何以显扬。繄尔真流,栖心法苑,成兹编集,颇效辛勤。备观该总之能,深切叹嘉之意。”其所进《高僧传》已令僧录司编入大藏。今赐绢三千匹,至可领也,故兹奖谕,想宜知之。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事。咸平中加右街僧录。年七十,入至道九老会,后二年示寂,塔龙井坞。所著更有《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为之序,极其赞许。宁博闻多识,虽张茂先不能远过。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箠之流血,掣缰却立,铉遗书赞宁。宁答曰: “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是也。”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兽骨。上胫可长五尺,膝面下长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积薪焚三日不动,以腐糟沤之,遂烂焉。徐谔尝画牛一辐,昼啮草栏外,夜则归卧栏中,持以献后主煜,煜献之宋,太宗以示诸臣,无能辨其理。宁曰:“南倭海水或灭,滩碛微露。倭人拾方,诸蚌腊中有馀泪,和色著物则昼隐夜见。沃焦山或风烧飘击,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则昼见夜隐,此二形殆二物所画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3—988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字信天。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出家于延寿禅院,师清遇和尚。后晋高祖天福五年,至邢州开元寺受戒。后历游诸方,曾至洛阳、安陆等地。五代末,定居襄州凤山延庆禅院。入宋后,名望益重,从其问学者日众。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赐号传法惠广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3—988 僧人。字信天,俗姓与籍贯均不详。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出家于延寿禅院,师清遇和尚。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至邢州开元寺受戒。后云游诸方,曾至洛阳、安陆等地。五代末,定居襄州凤山延庆禅院。入宋后,名望益重,从其问学者甚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赐号传法惠广大师。端拱元年(988)五月卒。《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六收潘平撰《大宋襄州凤山延庆禅院传法惠广大师寿塔碑铭》载其事迹,并录其五代时在安陆法会间所作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后唐时僧,闽人。为人宽绰纯笃,无故寡言。住韶州灵树院。南汉刘氏每迎召敏入请问,所占皆验。号为知圣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闽人也。始得心法于安禅师。及刘氏据番禺。每迎入府供养。有所询访。谓之乞愿。敏亦无所顾忌。辄随事占对。后皆奇中。因署号知圣大师所居灵树院。岩谷尤深。窅丈室燕坐。悉屏绝童仆。独一净人侍侧。呼之为所由。一日登山。遽麾使去。净人因蔽草中窥之。见敏没入地。久之乃复出。净人竟前问所往。徐曰。吾与山王有故。邀吾闲谈耳。且戒之。曰。所由勿泄吾迹于外。 有僧问云。如何是佛法至理。敏展两手。云如何是和尚家风。敏云千年田八百主。云学人不会。敏云。即当屋舍没人脩。问云。如何是西来意。敏云。童子莫徭儿。云乞师指示。敏云。汝从虔州来。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会。敏云。火官头上风车子。 有尼送瓷钵。敏托起云。者个出在什么处。尼云。定州敏朴破。尼罔措。 或问和尚年多少。敏云。今日生。明日死。又问和尚生缘何处。敏云。日出东。月落西。广主将兴兵。欲诀臧否于敏。敏知之乃封一函子。付知事云。王来则出此开之。竟化去。及广主至。怒知事曰。和尚疾时。何不见报耶。对曰。和尚未尝有疾。于是出其函。得一帖子。于内书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主因召第一座文偃。开堂说法。以绍其化。兵亦遂寝。且塔其全身于山中。葬费皆出王府。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如敏。闽人也。始见安禅师。遂盛化岭外。诚多异迹。其为人也宽绰纯笃无故寡言。深悯迷愚率行激劝。刘氏偏霸番禺。每迎召敏入请问多逆知其来。验同合契。广主奕世奉以周旋时时礼见。有疑不决直往询访。敏亦无嫌忌启发口占然皆准的时谓之为乞愿。乃私署为知圣大师。初敏以一苦行为侍者。颇副心意。呼之曰所由也。一日随登山脊间。却之潜令下山。回顾见敏入地焉。苦行隐草中覆其形。久伺之乃出往迎之。问曰师焉往乎曰吾与山王有旧。邀命言话来如是。时或亡者乃穴地而出。严诫之曰。所由无宜外说泄吾闲务。后终于住院。全身不散。丧塔官供。今号灵树禅师真身塔是欤。 系曰。灵树如遇大安。必寿腊绵长。出人常限。疑此亦所闻异辞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善慧。崞邑霍氏子。儿时聪慧。有神彩。好弄泥土作浮屠。采花献供为戏。父见而叹曰。此儿释家子。吾失望矣。既长。恐其逸强婚之。居三载。无触染也。父母叱之。师叹曰。生死业轮。欲为其本。三界劳生。爱为其根。无始汩没。吾安能复袭斯愆耶。父母知其志不可夺。听其出家。礼清凉寺成大德为师。成曰。吾家麒麟儿也。教以经典。过目成诵。孜孜为学无或怠。久之。成以三门土木事命诸徒。师曰。幻影浮光。须臾交谢。己躬下事未办。吾安能为他閒事。长无明耶。幸师置我度外可也。乾德间。有司以德行闻。赐号宣秘大师。视篆掌教门事。命下不可辞。勉而就职。僧庶怀来。法林穆肃。临终谓弟子曰。昔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墟。非轻生乐死。知义有所重于身也。吾二十年来。己事未纯。为僧务累。殉轻而遗重。其德亏矣。尔曹勉之。勿踵吾陋迹也。言讫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遇安(?~九九二),俗姓沈,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太祖乾德中居杭州北关倾心院,开宝七年(九七四)入居光庆寺,号善智禅师。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于滋福殿赐紫,号朗智大师。淳化三年卒。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咸淳临安志》卷七○。

人物简介

简介
本名吴真流,常乐吉利乡(今越南北宁省威灵市)人。少业儒,及长,投开国云峰寺受具,精研佛典,年甫四十,即名满天下,为越南“无言通”派第四代传人。丁朝太平二年(971),丁先皇召对,称旨,拜为僧统,赐号匡越大师。据《大越史记全书·黎记》载,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李觉出使越南,返汴之夕,匡越禅师按李后主《阮郎归》制曲《王郎归》以饯。此词是越南现存最早的一首汉字词,匡越禅师能填写这样水准较高的词作确属难能可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04 【介绍】: 宋僧。潭州长沙人,俗姓蓝。年十三出家于郡中开福寺。课诵之余,兼习方技医祝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宗太平兴国中诏求医方,尝录古方数十以献。真宗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工于诊切,时贵戚大臣有疾,多诏其诊疗。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洪蕴,姓蓝氏,长沙人。母翁氏,初以无子,专诵佛经,既而有娠,生洪蕴。年十三,诣郡中开福寺智巴求出家,诵课馀暇,兼攻方枝医祝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平兴国中诏求医术,洪蕴录数十以献。真宗在蜀邸,洪蕴尝以方药谒见。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洪蕴尤工于诊切,每先岁时言人生死无不应。贵戚大臣有疾者,多诏遣诊疗。景德元年卒,年六十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一
刚惠,太平兴国间为都僧统,号辩正大师,赐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二
怀□,号契真大师,宋初广州长寿寺副监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2—1022 【介绍】: 宋颍州沈丘人。舒元子。初补殿直,荐为鄜延路驻泊都监,后辞疾居嵩山。太宗召授西京作坊副使,泉、福都巡检使。真宗初,恳请入道,归嵩阳旧隐。复被荐,历知棣州、虔州。又求入道,赐号崇玄大师。尝献《字母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 【介绍】: 宋道士。自言百岁,善服气,不惮寒暑,往往不食;或纵酒,游市尘间,能啖肉至数斤。始居嵩山紫虚观,后徙济源奉仙观。真宗景德二年召赴阙,赐号宗玄大师。未几,求还旧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道士。住骊山。仁宗尝召见,赐号凝真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名永牙。宋僧。衡州人,号宣义。效十八体书,尤工玉箸。尝至大梁,太宗召见,赐紫服。晚归老终南山。
全宋文·卷一○三
释梦英(英一作瑛),自号卧云叟,衡州(治今湖南衡阳)人。住南岳,讲《华严》法界观;通文章及文字之学。工书法,尤长于玉箸篆,时人谓「(李)阳冰死而梦瑛生」。太祖召至帘前,易紫衣,赐号宣义大师,时年十九。去游中南山,当世名士郭忠恕、陈抟、宋白等以诗称述之。书迹有篆书《千字文》、《说文》偏旁、正书《夫子庙堂碑》等。事迹参见《墨池编》卷三、《金石萃编》卷一二五有关诸文及题跋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宣义,字梦英,南岳寺僧也。禅悟深澈,博学多通,尤工篆法。宋乾符五年,召至京师,陈希夷先生与当时宰执俱赠以诗,晚归终南山老焉。今所见有《梦英书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字约言。俗姓金。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讲经。与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礼,字约言。年十五出家,师事宝云寺义通法师。讲天台教观。真宗天禧四年住延庆寺,学徒甚众。有《十义书》、《融心解》等多种。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礼(九六○——一○二八),又称智礼,字约言,俗姓金氏,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幼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端拱元年师卒,遂继席弘化。后居四明延庆院。四十馀年中,讲论佛典,修礼忏法,并与本宗「山外派」展开长期争论,开创山家派,成为天台宗著名义学高僧,后人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人称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门指要钞》、《观心二百问》、《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观经疏妙宗钞》、《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多存。见释宗晓《四明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统纪》卷八。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知礼。字约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祷佛而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出家具戒。从宝云习教观。大有解入。与慈云相结。义同手足。端拱元年。宝云归寂。遂继席弘化。学众云委。咸平中。郡大旱。与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约三日无应当。然一手供佛。忏未竟。雨已大浃。是年。遣门人如什二子。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诣钱塘昭师室。初是。光明玄。有广略二本。景德前。钱塘恩师制发挥记。专解略本。谓。十种三法。纯谈法性。不须更立观心。广书有之者。后人擅加耳。师于是。作扶宗记。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谓恩师之废观心。是谓有教而无观。有梵天昭孤山圆。皆奉先门学。述辩讹。以助略书。彼此诘难往返。绵历七载。乃总结前后。为书二卷。凡十章。因为十义书。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时。孤山居昭师座端。观如什论不已。遽白郡守。以来无公据发遣。令还不复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会。岁视为尝。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旨。天禧改元。谓其徒曰。半偈亡躯。一句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吾将捐身。以警懈怠。乃与异闻。结十同志。修法华忏。三载期满。将焚身以供妙经。秘书杨大年。以常住弘法为请。并诸公。交劝力止之。乃复结十僧。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是年。述消复三用章。对孤山阐义钞。四年驸马李遵勖。奏师高行遗身。上嘉叹。赐号法智。且遣内侍。至延庆寺。命修法华忏三日。为国祈福。因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疏妙宗钞。天圣改元。天童凝禅师。贻书论指要钞。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为不可。师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之业。五年。制光明文句记。以迫归寂。不及终帙。六年元旦。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称佛号。奄然而逝。寿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龛二七日。颜貌如生。爪发俱长。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师著述数十种。发明天台一家之旨。无剩义矣。诚为前达之功臣。后学之模范。独于起信。大有悟入。故多所援据。后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师门学甚夥。而尚贤为之冠。嗣法智。主延庆。道化大行。尝晨入忏堂。见一虎伏几前。贤直进。展尼师坛于虎背。拜之。寂无所睹。奇哉。则其人为可知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会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同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人以为难,自礼视之,乃若固然。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礼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成觉。代州张氏子。方学语。能诵金刚般若。父母异之。𢹂送善住院。希公为童子。希公道望赫然。赐号慈懿大师。移住清凉寺。慈懿以师亲侍。日久心知为法器。一日谓之曰。古人谓出家为大丈夫。所以为大丈夫有四事。近知识。问正法。思义理。如说修行。是也。后生可畏。无以吾老滞守一隅。尔其行乎。由是遍访师匠。依明教大师最久。故于惟识一宗。洞明底蕴。后大弘其道。时人谓。慈懿以知人有子。明教以传法得人。师尝示学者曰。学道人。持心有三要。曰大。曰专。曰远。大。则佛祖得处。我必得之。不为人天小利所牵。专。则惟究一事。不为名相所引。远。则以證为期。死而后已。具此之心。必能至道。务实去华。其言大率如此。年八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