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4—932 【介绍】: 五代时僧。杭州盐官人,俗姓孙。十三岁于苏州出家。唐僖宗乾符五年入闽,历参诸名德,终嗣雪峰义存。留住雪峰历三十年。哀帝天祐三年出住泉州招庆院,复移住福州长庆院。化世廿余年,授徒一千五百余人。卒谥超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4—932 俗姓孙,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南)人。13岁于苏州出家。僖宗乾符五年(878)入闽,历参诸僧,终嗣雪峰义存。留住雪峰山30年。哀帝天祐三年(906)出住泉州招庆院,复移住福州长庆院,世称长庆和尚。化世20余年,授徒1500余人。卒谥超觉大师。《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有传,前二书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槜李诗系·卷三十
慧棱,海盐人。幼出家苏州通玄寺,参灵云问佛法。云曰:“驴事未去,马事到来。”棱于是往雪峰玄沙。二十年间,坐破七个蒲团,不明此事。一日,捲帘忽大悟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擘觜打。”峰谓沙曰:“此子彻,去也”沙曰:“此是意识著述,更须勘过始得。”至晚上堂,棱又口占一颂。峰乃顾沙曰:“不可更说,是意识著述。”天祐三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请住招庆。后闽主召居长乐府长庆院,号超觉大师,得度者不减一千五百众。长兴三年,归寂。
全唐诗续补遗
慧棱,海盐人。幼出家苏州通伭寺。天佑三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请住昭庆。后闽王召居长乐府长庆院,号超觉大师。长兴三年归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杭州海盐孙氏子。初娩胞纯紫色。儿肩腋间。若服伽梨状。逮成童。益俊朗。遂出家于苏之通玄寺。才登戒品。即事南询。至雪峰问云。从上诸圣。传授一路。请师指示。峰默然。棱礼拜而退。峰笑颔之。 一日峰谓棱曰。我寻常向诸人道。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出入好看。汝作么生会。棱曰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 棱入方丈参。峰云。是什么。棱云今日。天晴好普请。叩激之机。无所疑滞。因述颂曰。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旨乃方亲。昔时谩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天祐三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以昭庆院。诣师居之。群纳云委。后又居长乐府之长庆院。出世二十馀年。众常不减一千五百。盖其资性能容忍。而慎许可。故受其益者无算云。长兴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卒。寿七十九。腊六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慧棱。杭州海盐人也。俗姓孙氏。初诞缠紫色胎衣。为童龀日俊朗抗节。于吴苑通玄寺登戒已。闻南方有禅学。遂游闽岭谒雪峰。提耳指订顿明本性。乃述偈云。昔时谩向途中学。今日看来火里冰。如是亲依不下峰顶计三十许载。冥循定业谨摄矜庄。泉州刺史王延彬。召棱住昭庆院禅子委输唯虞后至。及于长乐府居长庆院。二十馀年出世不减。一千五百众。棱性地慈忍不妄许人。能反三隅方加印可。以长兴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长往。春秋七十九。僧腊六十。闽国王氏私诔之大师号超觉。塔葬皆出官供。判官林文盛为碑纪德云。
僧巨岷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7—949 【介绍】: 五代时僧。汾州人,俗姓任。七岁于本州净心院出家。通习大乘经论,尤切于涅槃、因明之学。后住太原天王院。后汉高祖刘知远礼重之。乾祐元年,赐紫,号圆智大师,诏住太原崇福寺,充管内僧正。卒谥达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任氏。西河人。父贲丘园游艺自乐。母王氏嗜佛学。受八关戒。清净无他念。岷生始七岁。志气嶷然。有成。或尝𢹂以入郡之净心院。时宣远论师。方房居。见之如宿契。泣求依止。二亲不能夺。十岁日课诵法华维摩二经。迨圆具。即习毗尼。深涉大乘理趣。涅槃一经。因明输金二论。皆开演盈十遍。尤寻究俗典。诏住天王院。玄侣群集。官给资费无所乏。乾祐元年。诏遣廷臣。赐紫方袍圆智大师号。俄诏徙崇福寺讲堂院。仍充管内僧正。捡策四众。如风偃草。二年十一月五日。无疾而终。享龄七十三。得夏五十四。阇维获舍利。具表以闻。诏葬西山天龙寺。谥达识。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巨岷。姓任氏。西河人也。父游于艺而贲丘园。母王氏戒受八关心归三宝。从妊岷也更好善缘。复求福利而生令子。及生年甫七岁志气敦笃。暂见佛像注仰欣然。父母知有宿因。或携入寺意欲忘归。至本郡净心院见宣远论师。志恋其房泣求摄受。二亲知不能阻其愿。咸皆可之。年十岁诵终法华维摩二经。日持十卷更无间隔。如执琉璃之器。其舒徐恣制若老成焉。迨圆满足便习尸罗。克通开制之科。恒照欣戚之鉴。自尔大乘理趣经论精穷得其师门。则并部永和三学也。俾夜作昼。窗案是临不暇诸他。除研习义章修六事二因也。于大般涅槃经兼因明论。末年逾切。又传输金论尽屏馀缘。各讲十遍。仍求辅亮博览群书。得义最精。又扬具美。寻禀纶言住城内天王院。与弟子俱供亿不亏传持无替。乾祐元年汉祖以龙潜晋土之日。便仰岷名。特降庭臣赐紫衣号圆智大师。续有诏宣住崇福寺讲堂院。仍充管内僧正。经年而变法于晋。检策僧徒如风偃草。至乾祐二年十一月五日无疾而终。于时四众含悲一城恋德。俗龄九十三。法腊五十四。乃遵西域茶毗礼。多投香水。或执幡花。黑白之众盈郊。黯䨴之云蔽日。未容火灭。皆捧宝瓶待盛梁粟之形。同见熏修之体。时得舍利者随自因缘。或多或小。别得遗骨具表奏闻。汉主敕葬于西山天龙寺。凡事官供。起石塔敕谥号曰达识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居明州奉化县。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中贮行李,就人乞啜,分少许入囊,人称布袋和尚。昭宗天复中卒。江浙间多画其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 【介绍】: 五代时僧,名契此。住奉化岳林寺。形貌猥琐,额蹙腹皤,出语无状。常以杖荷一布袋尽实供身之具。言人祸福往往应验。后梁末帝贞明中卒。宋徽宗崇宁中赐号定应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6 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常背布袋入市廛,见物即乞,得即入口,留少许投袋中。随处寝卧,形若疯癫。世称布袋和尚。凡示人吉凶,多有应验。又喜作歌偈。后梁末帝贞明三年(916)卒于明州岳林寺。《宋高僧传》谓昭宗天复中化去。江浙间人谓其为弥勒显化,争相图画其像。后世佛寺中所供大肚弥勒,相传即为其造像。《景德传灯录》卷二七、《宋高僧传》卷二一有传。《景德传灯录》、《宗镜录》、《鸡肋编》、《庆应大师别传》、《明州岳林寺志》等书中存其诗偈2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未详氏族。天复初。见之明州奉化县。蹙頞皤腹。形裁腲鮾。语嘿出处。无常时。每荷一布袋。行市肆中。随所遇。辄乞得醯酱𦵔炙诸可食物。必分少许入袋。馀以投诸口。然过门则所货倍售。故市肆之人。争遮挽之。所至不能去。夜宿鹤林寺。晨起曳高齿木屐竖股。卧大桥上。则是日虽雨而晴。系草屦疾走。则是日虽晴而雨。或以此候察之。屡验。一日独立稠众中。或问和尚在此作么。答曰。我待个人子。曰我聻。师探怀中出一橘。其僧拟接。师缩手曰。你不是者个人。或于市井中。成一厕。师立于其前。唱曰。募缘造到。诸人不得于此大小二事。 有僧徐行其前。师从后。抚其背。僧回首云。作什么。师展手曰。乞我一文钱。僧曰。道得即与。师放下布袋叉手立。 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放下布袋。叉手立。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荷布袋便行。既灭。或遇于他州。因书偈托之以寄。其辞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都不识。由是知为慈氏降迹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鮾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廛肆。见物则乞至于醯酱鱼𦵔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乞啜。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唐邺都开元寺智𮗿传 释智𮗿。不知何许人也。少而英伟长勤梵学。凡诸经论一听入神。其所讲宣也音辩浏亮。每临台座自谓超绝。所患者听众无几。虞其以水传器。器器不空繄我独无。乃辜佛意。遂负箱帙遍历名山以询智者。末至衡岳寺憩息月馀。尝于寺闲斋。独自寻绎疏义。复自咎责曰。所解义理莫违圣意乎。况思兀然。偶举首见老僧振锡而入曰。师读何经论穷何义理。𮗿疑其名岳之内车辙原中罗汉混凡曾何可测。乃自述本缘。因加悔责。又曰。傥蒙贤达指南请受甘心。钤口结舌不复开演矣。老僧笑曰。师识至广岂不知此义。大圣犹不能度无缘之人。况其初心乎。师只是与众生无缘耳。𮗿曰。岂终世若此乎。老僧曰。吾试为尔结缘。遂问𮗿。今有几赀粮耶。𮗿曰。自北徂南。裂裳裹足。已经万里。所赍皆罄竭矣。见受持九条衣而已。老僧曰。只此可矣。必宜鬻之以所易之直皆作麋饼油食之调。𮗿如言作之。约数十人食遂相与至垌野之中散掇饼饵。焚香长跪。咒曰。今日食我施者。愿当来之世与我为法属。我当教之得至菩提。言讫乌鸟乱下啄拾地上。蝼蚁蝇蚃莫徵其数。老僧曰。尔后二十年方可归开法席。今且周游未宜讲说也。言讫而去𮗿由是精进道力不倦研摩。义味滋多。志在传授。至二十年。却归河比。盛化邺中。听众盈千数人。皆年二十已来。其老者无二三人焉。 系曰。中有末位变定难移。今世所修必招当果。今智𮗿依异僧之教。令二十年后待听徒。一如其言。如此则当生修当生果。故弗诬矣。诗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将知永寿之人河清屡见矣。
神僧传·卷第九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形裁腲(乃罪切)鮾(乌罪切)蹙额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廛。市肆见物则乞。至于醯酱鱼𦵔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又尝就人乞啜。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人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僧。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画其像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范阳房山人。俗姓马,号文智大师。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有《三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后住长安大庄严寺。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后归幽州,依刘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有诗350首,编为《三山集》,已佚。《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范阳高丘人。年十二。悯忠寺法贞律师。见之。从其父母乞。为弟子。年十五。以息慈。往真定听学。时大华严寺仁楚法师。善因明论。止执卷座下三遍。即领悟。众推许焉。老宿维摩和尚。问楚门人之秀拔者。楚曰。幽州沙弥其人也。维摩遂质。以胜军北量。辞莫能屈。因请就恒阳阐化。缁素悦服。年十九。抵五台登具戒。感文殊放光烛身。已而归宁乡里。旦日行道。以报地恩。年二十三。游并部。益进法华百法等义。景福中。以因明论。于长安大庄严寺。一唱数载。乾宁三年。贡诗。昭宗皇帝诏赐紫衣。仍应制内殿。未几。刘仁恭以止为本道所管。上表乞放还。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而母独无姜。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行诵青龙疏。乞食以供晨夕。如是三载。无倦色。时晋阳李氏。遣兵出飞狐围燕。城中谷贵。持钵所得。不足济。忽巨蟒出其房。矫首顾视。如喜状。同院居晓。博物释子也。谓止曰。吾闻蛇目不瞬。今瞬其龙乎。止遽焚香祷之曰。傥获檀越。以营甘旨。则神龙所加被多矣。居数日。燕帅之子。制胜司徒者。召以供养。俄而燕破。上避乱中山。节度使王处直。素钦渴其誉。请安置开元寺。月给禄有经。天成三年。王师复中山。招讨使王宴休。以丞相冯道书。迎止至洛。为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奏赐文智大师号。住持长寿净土院。应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示微疾。称念阿弥陀佛而逝。寿七十五。腊五十六。茶毗。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节操孤峻。读书于所业外。孔李典籍。莫不该综。制作尤长于律诗。在长安睹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卒奏重脩焉。赐额草堂寺。其在洛诵金刚经。虽䢇极弗废。平生游处。多终南崆峒间。有三山诗集。盛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可止。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依悯忠寺法贞律师。年十五为息慈。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止执卷服膺三遍。精义入神众推俊迈。有老宿维摩和尚者。释门之奇士也。问楚师曰。门人秀拔孰者为先。曰有幽州沙弥者。温故知新厉精弗懈。于是求见。遂质问胜军比量。随难应变辞不可屈。维摩曰。后生可畏。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请止开讲恒阳。缁素无不钦羡焉。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于寺敷演。二十三往并部。习法华经百法论。景福年中至河池。有请讲因明。后于长安大庄严寺化徒数载。乾宁三年进诗昭宗。赐紫袈裟。应制内殿。本道刘仁恭者。据有北门控扼蕃汉。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其父与师相次物故。母犹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诵青龙疏三载。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矫首顾视似有所告。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且曰。蛇则目睛不瞬。今其动乎。得非龙也。止焚香祝之曰。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苟实龙神轸念。希值一檀越。居数日。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召申供养。时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历乎年载百谷勇贵。止顿释忧惧。未几燕陷。刘氏父子俘归晋阳。止避乱中山。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请于开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止。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奏署大师号文智焉。于长寿净土院住持。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奄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腊五十六。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止风神峭拔戒节孤高。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有赠樊川长老诗。流传人口。在定州日中山与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王令方欲继好息民。因命僧斋于庆云寺。会有献白鹊者。王曰。燕人诗客试为咏题。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谁会喃喃语。必向王前报太平。王欣然。诗人李洞者。风骨僻异。慕贾阆仙之模式。景福中在河池相遇。赠止三篇。时宰相孙公渥赵公凤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皆唱予和汝。埙篪韵谐。止顷在长安。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是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年代寖深鞠为茂草。且曰。吾为释子忍不兴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后请樊川净休禅伯。聚徒谈玄矣。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盛行于时。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道焉。
僧归屿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936 【介绍】: 五代时僧。寿春人。俗姓湄。住东京相国寺。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幼与后梁末帝朱友贞同学,及即位,召见赐紫衣,号演法大师。有《会要草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湄氏。寿春人。父元旭贤而善风鉴。以其宜于出家也。许焉。事开元寺道宗律师。未几。诵通法华仁王等经。弱冠登具。且听习众推讲授。后闻洛阳京兆经论之盛。行访师友。仅十载。综大小乘。该性相宗。若因明俱舍唯识等论。维摩上生经。皆涉渊穷奥。人莫之诘。复就南燕晖公是正之。而新钞未善。加缉治于东京之相国寺。学徒领悟。名达宸听。盖尝与后主。幼同笔研。即位诏访之。知不可逃。乃入觐。时属嘉庆节。方诏绝天下僧道。恩命至屿独赐紫袈裟。演法大师号。两街威仪。迎导至寺。仍诏改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俾主讲事。荐以闽帅所贡。贺寿礼物帛三百匹赐之。教门有光。清泰三年三月十日。谓弟子洪演曰。予无常至矣。汝其进脩勿怠。焚香合掌初夜长逝。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五。越十八日。塔于东郊寺庄之东冈。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归屿。姓湄氏。寿春人也。父元旭知子敏利授以诗书。诵览记忆弥见过群。从诸子而窃愿出尘。父母允其频请。乃礼本郡开元寺道宗律师为力生焉。未及周星念通法华仁王二经。登于弱冠而全戒足。矜持三行靡旷四仪。习听新章寺通讲授。后闻洛京三辅经论盛行。结侣求师。仅于十载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名数一支因明一学。俱舍唯识维摩上生。皆深藏若虚也。复往南燕就晖公重覆所学。研朱益丹。犹慨义章未为尽善。乃之今东京相国寺。遂糅新钞讲训克勤门生领悟。时朱梁后主与屿丱角同学庠序。狎密情浓隔面年深。即位半载下诏访之。屿虽知故旧终岁不言。事不可逃应召方入。帝见悲喜交集。宣赉丰厚。时属嘉庆节。曾下敕止绝天下荐僧道恩命。其年独赐屿紫衣。仍号演法大师。两街威仪迎导至寺。兼敕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时闽帅以圣节进金刚经一藏绢三百匹。尽赐屿焉。法侣荣之。然睹旧钞有所不安未极其理。遂搜抉精义于三载著成二十卷。号曰会要草字写毕进呈。帝览赏叹。敕令入藏。屿苦辞乃止。如是十五年中唱导无怠。学徒继荣赡。公相继传持。至后唐清泰三年十月十日谓门人洪演曰。余气力惙然无常将至。汝好住修进。焚香合掌初夜长逝。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五即以其月十八日。迁塔于京东郊寺庄东冈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节操精苦,时称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名刹,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不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说永泰(今属福建)人。唐代僧人。节操精苦,时谓“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丛林,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有《续宝林传》4卷、《南岳高僧传》。《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九有传,后二书存诗偈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福州长溪人。操行精苦。奉养尤俭素。人以头陀称之。登雪峰即领指。无底滞。乾化中。住岳之慈报寺。一日诣三生藏。见灯镜光影涉入。叹曰。先达圣人具不思议智慧方便。而使华严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岂区区世间小巧。所能为哉。后有于道观中。设此器者。劲作颂五章非之。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劲笔。开平中楚王马氏奏赐紫衣。号宝闻大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惟劲。福州长溪人也。节操精苦奉养栖约。破纳拥身衣无缯纩。号头陀焉。初参雪峰便探渊府。乾化中入岳住报慈东藏。亦号三生藏。中见法藏禅师鉴灯。顿了如是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因叹曰。先达圣人具此不思议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观中亦设此灯。往因废教时窃移入仙坛也。有游岳才人达士留题颇多。劲乃叹曰。卢橘夏熟宁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齐闻不觉顿忘于肉味。嗟其无识不究本端。盗王氏之青毡以为旧物。认岭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区别。乃作五字颂。颂五章。览者知其理事相融灯有所属。属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显华严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马氏奏赐紫署宝闻大师。梁开平中也。劲续宝林传盖录贞元已后禅门祖祖相继源脉者也。别著南岳高僧传。未知卷数。亦一代禅宗达士文采可观。后终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难辄区分。劲公志鉴灯若遗物重获归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归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龟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闻大师惟劲。福州人也。素持苦行。不衣缯纩。惟坏衲度寒暑。时谓头陀焉。初参雪峰。深入渊奥。复问法玄沙之席。心印符会。一日谓鉴上座曰。闻汝注楞严经。是否。曰不敢。师曰。二文殊如何注。曰请师鉴。师乃扬袂而去。唐光化中。入南岳。住三生藏。藏中有镜灯一座。华严第三祖贤首大师所制也。师睹之。顿悟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佛佛罗光之像。因叹曰。此先哲奇功。非具不思议善权之智。何以创焉。乃著五字颂五章。览者悟理事相融。后终南岳。师著述。有宝林传四卷。纪贞元后。禅门继踵源流。又制七言觉地颂。广明诸教缘起。又著南岳高僧传。皆流传于世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0—947 【介绍】: 五代时高丽国人。唐末游闽越,依雪峰义存得禅法。时称照布衲。初住婺州齐云山,世称齐云和尚。次居越州镜清院,徙居龙兴寺。后住杭州报慈院。吴越王钱弘佐请住龙华寺,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0—947 高丽国(今朝鲜北部)人。唐末游闽越之间,从雪峰义存得禅法。时称为照布衲。初住婺州齐云山,世称齐云和尚。次住越州镜清院,徙居龙兴寺。后住杭州报慈院。吴越王钱弘佐请住龙华寺,赐号真觉大师。《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高丽人。入中国。得心法于雪峰。不惮寒暑。服勤众务。丛林畏敬之。称照布纳始住婺之齐云山。次迁越之镜清院。又迁杭之报慈寺。照在齐云时。上堂。良久。忽举手视其众曰。乞取些子。乞取些子。僧问。灵山会。上法法相传。未审齐云将何分付。答不可为汝荒却齐云也。 在镜清时。僧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什么人传。得。答千圣也疑我。问莫便是传否。答晋帝斩嵇康。 在报慈时。僧问菩提树下。度众生。如何是菩提树。答大似苦练树。问为什么似苦练树。答素非良马。何劳鞭影。后吴越忠献王。迎金华傅翕大士灵骨道具。于元帅府供养。仍造龙华寺。树塔以寘之。命付住持。终迁塔大慈山。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约中晚唐时人,一作岑和尚。南泉普愿法嗣。居湖南长沙,随情说法,世谓长沙和尚。卒谥招贤大师。《祖堂集》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以上二书及《宗镜录》存其诗偈2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遵诲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5—945 【介绍】: 五代时僧。谯郡人,俗姓李。年十一,于亳州开元寺出家。通《法华经》。受戒后,持律无缺。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住汴州相国寺药师院。历后唐、后晋诸朝,讲经倾动一时,从者甚从,朝廷崇重,赐号真行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谯郡人。祖世不仕。母张氏梦神人遗己宝珠而娠。方乳哺。善知人喜愠。稍长至佛宇僧舍。必徘徊顾盻。不忍去。年十一。师事毫城开元寺崇諲律主落发。诵法华经。能覆忆。迨弱冠乃登戒。顷之访道汴洛。禀法华经义于智潜法师。梁开平二年。首阐所业于相国寺之药师院。后唐长兴二年。以疏钞训迪门徒。门徒之升其堂者。馀二十人。晋天福二年。诲习华严义。敷扬于五台。以继颙大师之武。缁素云萃。因镌经于石。列置殿之三面。以垂永久。又以四年。会僧俗二百四十人。使人诵一卷。总成三部。以周一年。如是二十年。不少间旷。复施食以劝鬼神。发菩提心。上闻诏赐号真行大师。开运二年。正月十六日示疾。右胁称佛名号而逝。寿七十一。腊五十一。门人奉遗命。葬于隋河北之寺庄东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遵诲。姓李氏。谯郡人也。祖世不仕。母张氏梦神人授己宝珠乃有娠焉。生且奇异。乳哺之时善认人之喜愠。弥长见寺观必任步迟回顾盻不舍。年甫十一礼亳城开元寺崇諲律主为师范矣。诵法华经二周毕部。由是勤于学问。殆登弱冠受于戒律。持彼律仪确乎转石。寻师西洛问道梁园。初于智潜法师传法华经讲。精义入神雌黄满口。梁开平二年戊辰岁止相国寺药师院。首讲所业。至后唐长兴二年辛卯岁门徒相续请其训导。已周一十九遍。升其堂者二十馀人。洎天福二年。有五台山继颙大师精达华严大经。躬入东京进晋祖降圣节功德。诲仰颙师辩浪经江。下风趋附乃允讲宣。诲善下百川蔚成藏海矣。梁宋之间以颙罢唱。请诲敷扬。𢈈匝虚堂缁素云萃。募四众镌石壁华严经一部于讲殿三面焉。嗟其油素易罹炎上之灾。刻此贞珉宁患白蟫之食。工未告终所施已足。又召僧俗人各念一卷。得二百四十人成三部。四季建经会。近二十年更无间旷。复别施鬼神水陆法食。皆劝励庄严菩提心行矣。朝廷崇重旌表其功。赐号真行大师。开运二年乙巳岁正月十六日示疾。策杖教诫门弟子讫。右胁而卧。口诵佛名斯须长逝矣。享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门生奉遗旨葬于随河之北寺庄东原也。次有杭州龙华寺释彦求姓叶氏。缙云人也。梁贞明中纳戒。造景霄律席迥见毗尼秘邃。方将传讲。俄悟呇婆罗汉。反求坚固法。乃游闽岭得长庆禅师心决。回浙受丹丘人请居六通院。其道望惟馨与夫申椒菌桂。争其芬烈矣。汉南国王钱氏钦其高行。命住功臣院。末归州治龙华寺。聚徒开演。求好营众事。务必身先。唯以利人为急受施必归常住。房无关键笥无扃鐍。不容尼众礼谒。不苟声势。常属度戒四远人聚。日供累千僧食。未尝告匮。言前后计饭钜万人焉。宋建隆中终于住寺云。
僧诚慧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灵丘人。俗姓李。初出家于五台山,能修戒律,以方术著,不远千里而至者众。后唐庄宗同光时,京师旱,迎至洛下求雨,祷祝数旬,略无征应,惧而遁去。卒年八十,赐号法雨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李氏。蔚州灵丘人。父母尝为五台之游。共即文殊像前。祷之而生。后真容殿释法润。睹其俊秀。于是劝之出家。而落发登具焉。慧学间经论。性嗜林泉。王子寺沙门湛崇等。久餐令闻。愿挹清规。因相与请为寺主。莅事之暇。转华严经数盈百部。时克用以节度使。据并门。梁太祖。方受唐禅。干戈相寻。中原涂炭。先是克用。与慧有旧。会中流矢。创不时发。念欲见慧。以道衷曲。且托之祈福。慧至。克用躬拜。号之国师焉。庄宗即位。诏赐紫衣。仍赐号。固辞。同光三年十二月。嘱累门人廷圭曰。吾化缘已毕。请自此辞。各宜进道。理无相代。言讫入丈室。右胁而终。寿五十。腊三十。上闻哀悼。丧事遣内侍监护。赐祭三日。阇维收舍利五色。起塔。谥曰法雨。塔号慈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诚慧。元礼之宗盟祖派。蔚州灵丘之故邑。父母深信注意清凉。因瞻大圣之容。乃乞兴邦之子。既而有孕。遂诞贤童。才当丱年器𠏉天假。自诣台山永为佛子。时真容殿释法顺睹其俊哲。化以苦空。劝舍俗衣令披法服。暨登具足尤习毗尼。自后孤游溪谷多处林泉。有王子寺僧湛崇等。请居兹寺。慧主任之。馀暇内外典教靡舍斯须。供赡精严非不勤恪。恒转华严经数盈百部。每至卷终恳发愿曰。以我捧经之手。救彼苦恼之人。而属武皇与梁太祖日寻干戈中原未定。武皇中流矢。创痛楚难任。思忆慧师翘想焚香。痛苦乃息遥飞雁帛远达鸡园。命下重峦迎归丹阙。武皇躬拜感谢慈悲。便号国师矣。后乞归本寺。金峰显耀玉树相依。九州之珍宝皆来。百寺之楼台普建。庄宗即位诏赐紫衣。次宣师号。慧坚不受。帝复宣。厥后再朝天阙更极显荣。受恩一月却返五台。同光三年乙酉岁十二月。嘱累门人廷圭曰。吾今化缘将毕。为吾进遗表达于宸听。宜各努力理无相代。言讫入丈室右胁而终也。俗龄五十。僧腊三十。帝闻恻怆。遣高品监护丧筵。仍敕赐祭三朝。火烬五色骨存。收取舍利而起塔焉。谥曰法雨塔曰慈云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8—953 【介绍】: 五代时福州侯官人,字继平。唐昭宗中和四年,年七岁,举童子擢第。释褐京兆府文学。振衣南归,受师于问政山聂尊师。南唐时,居金陵紫极宫,号金华大师、正和先生。
王栖霞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943 【介绍】: 五代时齐鲁人,字元隐,一名敬真。七岁以神童及第。唐天祐时南渡,从道士聂师道传道法。李昪辅吴,召之,馆于元真观。昪建南唐,赐号元博大师,又加号真素先生。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栖霞一名敬真。字元隐。七岁以神童及第。天祐时避乱南渡为道士。徐知诰辅吴。召至金陵。馆于元观馆。升元初加金印紫绶。赐号元博大师。又加号真素先生。保大元年卒。年六十二。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禅僧。嗣洞山良价。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后唐庄宗时入洛阳,授徒300余人,庄宗礼敬之。后游河朔,卒于平阳,享年70余岁。谥宝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后书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参洞山。得记别静于乐普作维那时。白椎普请云。上间搬柴。下间锄地。于是第一座问云。圣僧聻。静云当堂不正坐。谁赴两头机。 静问洞山云。未见理路者。争免得情识去。洞云。汝还见理路也无。静云见无理路。洞云。什么处得情识来。静云正是学人问处。洞云汝须向万里无寸草处立始得。静云无寸草处。还许立也无。洞云直须恁么去。静后游河朔于平阳示寂。茶毗获舍利。建四塔以葬。一晋州二房州。三终南山逍遥园。四终南山华严寺。谥宝智塔号无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其乡里。则未之闻也。世守儒素。母赵亦斋洁。产楚之夕。光烂一室。邻落惊讶。七岁偶入寺见佛像。辄作礼。归问其父曰。夫以黄金色相。坐莲华上。岂佛独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动含灵皆可得佛。而况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体貌岐嶷。异群童。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既受具。究习新章。毗尼之奥。独能深入。时辈莫之敌。因号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门请益。周天福间。诏入内道场。赐紫伽梨。仍署号真法大师。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为授戒。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姓宗氏。不知何许人也。爰祖暨考。偕贲丘园高蹈不仕。母赵氏妊楚也。忽畏膻臊之臭。及乎诞生之夕。光烂充室邻落咸惊。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人矣。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默而许旃。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且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焉。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寻署大师号真法焉。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命楚落发度戒。表里冰霜更无他物。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俗龄七十一。僧夏五十。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门人慧照等。依西域法焚之。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通曰。律有三宗。砺素宣是欤。宗各有主故云也。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通曰。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论曰。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我佛利见据于大千。化境斯宽法门必众。举其会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故论云。生死流转者。三缚缚心。心难解脱。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非由恶说。因是而窥。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由是观之。戒法之时大矣哉。自所推能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论云。戒如捉贼。善擒制也。定如缚贼。用机械也。慧如杀贼。清道路也。以此成功立效。克取究尽三菩提者。决达清静之域也。戒律之功。功无与比。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唯闻佛制。行内而不通外。无许俗传。故曰。曲授秘方。赐诸内众。事有悬合物宜象求。在乎家人严君设训。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受既如是。随则若何。有威仪焉。有细行焉。为有顺违乃生持犯。由是繁广因事制宜。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后则参辰各墟。五部之分不类。梦氎之占徵矣。宗轮之论作焉。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阿耨池溢下流。须到于孟津。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甘露本天人之食。汉土争尝。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除经已译问律何传。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初翻义决律。次有比丘诸禁律至。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睹魏土僧无律范。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五分僧祇风行雨施。迦叶遗部戒本独来。婆粗富罗闻名而已。况乎僧祇部者。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是根本大众所传。非是百载五宗也。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文因有数疑。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三不应大集悬记也。或曰。此略本传此方。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以义交徵其辞必息。寻律文本即知异同。如众学戒初题云。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言此是觉明本也。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即是支法领本也。又一本三十卷。一本六十卷。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分三十为六十。不其太相悬谬矣。若斯二译皂白已分。复次元魏已前。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至魏孝。文世。有法聪律匠。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道覆律师随听抄记。遂成义疏。权舆既尔。肯构繁乎。天轮而只候中星。大鼎而唯提附耳。邺中法砺唐世怀素。新旧两名各擅其美。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肸蚃三生逡巡千里。交接天人之际。优游果證之中。知无不为。绳愆纠谬。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实一代之伟人焉。是以天下言行事者。以南山为司南矣。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当建中中始言楷正。号佥定疏是也。至今东京三宗并盛。至于秉法出没不伦。殊涂同归。师资尚异。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不离三辅之间。俱僝百工之巧。文纲道岸自北徂南。发正辅篇从微至著。道流吴会实赖伊人。净公作评家之师。源尚致感通之瑞。或抗表论没官之物。或成图證结界之非。或杰立一方。或才雄七众。述锋芒之义记。出豕亥之疑文。或𣂊帖纷拿。或整齐龃龉。若匪乘时之哲。便应逸气之英。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道假人扬其在兹矣。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座像尘埋仍观更没。大小乘之交恶。上中下之相凌。活寄四邪行违七聚。威仪既缺生善全亏。谓律为不急之文。放僧落自由之地。马令脱辔象阙施钩。不习律仪难调象马。遂令教法日见凌夷。短则行果微亡。折则年龄减少。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又曰。慈父多败。子脱或翻恶归善。变犯成持。或众主之劝修。或名师之训导。假王臣之外护。必法教之中兴。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又曰。严家无格虏。故云。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劝人服之。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僧行修 朝代:吴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吴越僧。泉州人,俗姓陈,号法真。两耳垂肩。吴越钱镠宝大元年至杭州法相院,依石为室,禅定其中。乾祐初,跏趺而化。赐号宗慧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出泉州陈氏。少依北岩院。课习经律。年十三乃落发。往受具于长乐府戒坛。年十八。即造雪峰。从存禅师。扣激心法。随众请益。未有趋向。方将辞存游两浙。存指其耳曰。轮郭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异日庶几使人睹相发心。于是为举手拽之者三即过肩。后唐天成二年。抵钱唐倾城瞻礼檀。施填委。因卜西关高峰下。考室以居。俄成大院。然脩不事举唱。但终日危坐如木偶。或问宗门事。但一笑而已。出则士女哗逐。戏牵耳于颐下。交结之。时号长耳相和尚。乾祐三年十一月示疾。明年三月中夜坐终。檀越门人以髹枲为永久计。久之复见梦于刺史陈荣曰。吾床坐未完。且而视之。则床坐果不髹枲。趣命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行修。号法真。泉南陈氏。家本豪右。尚儒学。师独存心清净。不乐处俗。十三出家。遍参诸方。得法于雪峰禅师存公。师生有异相。耳垂至肩。上过于顶。下可结颐。时号长耳和尚。后唐天成二年。自天台国清寒岩游钱塘。吴越国王待以宾礼。居南山法相院。平昔常募人作福。或问和尚募人作福。未审有何形段。师曰。能遮百丑。乾祐四年仲冬二日。钱氏以诞辰饭僧。问永明。此会有圣僧否。永明曰。长耳和尚乃定光如来化身也。既而永明预戒侍者曰。长耳或来。但云我寝矣。师诣永明。侍者依戒告之。师取永明革履覆之而返。翌日坐逝。门人漆其全身。至今存焉。崇宁二年赐谥崇慧大师。 赞曰。 佛为群生  悲愿叵量  应身衍福  为世津梁 现大人相  双耳悬珰  永明有语  是佛定光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行脩。俗姓陈。泉州人也。少投北岩院出家。小心受课诵念克勤。十三削发。往长乐府戒坛受上品律仪。年始十八参雪峰山存禅师。随众请问。未知诠旨。辞存师言入浙去。存曰。与汝理定容仪。令彼二人睹相发心。遂指其耳曰。轮郭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双手平曳登即及肩。如是者三。自此长垂见者举目。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岁入浙中。倾城瞻望檀施纷纷。遂构室于西关高峰。为其宴息。后郁成大院。脩别无举唱默默而坐。人问唯笑而止。士女牵其耳交结于颐下。杭人号长耳和尚。以乾祐三年庚戌岁十一月示疾。动用如平时。以三月中夜坐终。檀越弟子以漆布。今亦存焉后寄梦睦州刺史陈荣曰。吾坐下未完。检之元不漆布。重加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