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阿比让
科特迪瓦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180万(1985年)。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西非金融、贸易中心。全国工业大部集中于此,有石油提炼、纺织、可可与咖啡加工等。有国际航空站。风景优美,是非洲著名游览城市。
《國語辭典》:阿姆斯特丹  拼音:ā mǔ sī tè dān
Amsterdam
城市名。荷兰的首都,临须德海,岛屿众多,是荷兰的大商埠,有运河通往北海及莱因河。与东、西印度群岛的贸易极盛。
《漢語大詞典》:奥兰
阿尔及利亚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人口89万(1984年)。经济和文化较发达。有石油化工、造船、纺织等工业。兼有阿拉伯风貌和现代化城市特色。
《國語辭典》:奥克兰(奧克蘭)  拼音:ào kè lán
Auckland
城市名。位于纽西兰北岛北部,濒塔斯曼海,为全岛第一大都市。商业繁盛,是畜牧产品的集散中心。
《漢語大詞典》:班加西
利比亚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人口49万(1984年)。古代重镇,向为通往非洲内陆的商贸中心。有纺织、鱼类加工、水泥等工业。交通枢纽,有国际航空站。建有巨大的海水淡化厂。冬季旅游、疗养胜地。
《國語辭典》:卑尔根(卑爾根)  拼音:bēi ěr gēn
Bergen
城市名。挪威西南部的海港,是国内第二大城市。以造船、机械、海运及水产食品加工业闻名。气候温和,风景宜人,是著名的观光胜地。区内尚有十二、三世纪的建筑物及古老的圣玛丽教堂。
《國語辭典》:德黑兰(德黑蘭)  拼音:dé hè lán
Teheran
城市名。伊朗的首都。位于艾耳布士山脉的南部,伊朗高原的北部,控制穿过沙漠的道路,是伊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西元一九四三年有名的德黑兰会议即在此举行。
《國語辭典》:地下街  拼音:dì xià jiē
供大众通行的地下道,或于通道两旁设立商店、停车场种种地下设施。
《漢語大詞典》:地下铁道(地下鐵道)
大城市为减轻地面交通负荷,修建在地下隧道中的铁路。以地面站和地下站联结,上下车使用阶梯、升降电梯或自动扶梯。
《國語辭典》:喀布尔(喀布爾)  拼音:kā bù ěr
Kabul
城市名。阿富汗的首都。位居兴都库什山南麓、喀布尔河上游,形势险要,是中亚及波斯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必经门户。
《漢語大詞典》:卡拉奇
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和海港,全国工商业和贸易中心。人口510.3万(1981年)。曾为巴基斯坦首都。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40%,有黄麻纺织、印刷、冶金等工业。全国大部分银行的总行设此。西郊有全国第一座原子能电站。港口优良,并为重要国际航空站。真纳陵墓和海滨浴场吸引众多游人。
《國語辭典》:坎帕拉  拼音:kǎn pà lā
Kammpala
城市名。乌干达首都,位于国境南部,濒维多利亚湖。
《漢語大詞典》:金沙萨
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502万(1995年)。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有纺织、食品、造船等工业。水运枢纽,扎伊尔河流域绝大部分农产品在此集散。有国际航空站。市内有国际贸易中心、人民宫、卢蒙巴纪念碑等雄伟建筑。旅游胜地。
《漢語大詞典》:摩加迪沙
索马里首都,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50万(1990年)。全国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有纺织、制糖、肉类加工等轻工业。有国际航空站。多名胜古迹,约有一百五十座清真寺。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两次远航到此。
《國語辭典》:墨尔本(墨爾本)  拼音:mò ěr běn
Melbourne
城市名。澳大利亚联邦最主要的金融都市和第二大城市,位于澳洲东南沿海平原,临菲力普湾。输出品有羊毛、小麦及肉类等。工业从农产品加工的轻工业到汽车、飞机制造的重工业应有尽有。也译作「墨尔钵」、「梅尔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