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体(大體)  拼音:dà tǐ
1.大略、概要。《淮南子。泛论》:「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
2.大约、大致。《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
3.心。《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4.整个局面。《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國語辭典》:识大体(識大體)  拼音:shì dà tǐ
明白事理,能顾全大局。如:「他年纪虽轻,却能识大体,不恣意妄为。」
《漢語大詞典》:无伤大体(無傷大體)
犹无伤大雅。 清 无名氏 《静居绪言》:“后人摘集中累句讥之,亦是吹毛求疵,无伤大体,自有公论。”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即使是自以为公平的批评家,偏袒也在所不免的……然而也没有什么要紧,局外人那里会知道这许多底细呢,无伤大体的。”
《漢語大詞典》:无关大体(無關大體)
对全局没有关系或影响。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这正叫作事属偶然,无关大体。”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只是弄弄笔墨是在所不免的……虽然偶有些‘耳食之言’,又大抵是无关大体的事。”亦作“ 无关大局 ”。 毛泽东 《介绍一个合作社》:“至死不变,愿意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的人,肯定是有的,那也无关大局。” 谢觉哉 《民主与法制》:“强迫人作普遍的反省,是不适当的。他有不可告人的事,如无关大局,何必多管?”
分類:全局影响
《国语辞典》:大体上(大体上)  拼音:dà tǐ shàng
就整体情况来看。如:「他的健康状况大体上还不错,只要平时多注意饮食和多运动就可以了。」
《国语辞典》:不存大体(不存大体)  拼音:bù cún dà tǐ
不理会紧要的地方。《旧唐书。卷一六二。列传。王遂》:「遂性狷忿,不存大体。」
《国语辞典》:大体而言(大体而言)  拼音:dà tǐ ér yán
从整体的情况的判断来说。如:「大体而言,他的成绩还算不错,只要好好的努力,一定可以金榜题名。」
分类:整体判断
《国语辞典》:不知大体(不知大体)  拼音:bù zhī dà tǐ
大体,重要的道理。不知大体指缺少远见,观察事情只从小处著眼,无法综观大局。《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也作「不识大体」。
《國語辭典》:不识大体(不識大體)  拼音:bù shì dà tǐ
大体,指重要的道理。不识大体指缺少远见,只计较细节,而无法掌握最重要的道理。《宋书。卷六八。武二王传。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旧唐书。卷五○。刑法志》:「臣以至愚,不识大体。」也作「不知大体」。
《國語辭典》:体要(體要)  拼音:tǐ yào
1.大体、纲要。汉。荀悦 汉纪序:「于是乃作考旧,通连体要,以述汉纪。」宋。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执政乃始奉诏拜翰林学士承旨。问治道体要,公以简易诚明为对。」
2.体统、体制。《宋书。卷七四。列传。沈攸之》:「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淩侮士大夫。』」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三辅黄图》:「以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为纲,而以其中宫室台殿为目,甚得体要。」
3.切实而简要。《书经。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序志》:「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4.谓领悟要旨。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國語辭典》:较略(較略)  拼音:jiào lüè
概略、大约。《三国志。卷五一。吴书。宗室传。孙静传》:「此人虽粗毫,有不如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
分類:大概大体
《國語辭典》:彷佛(彷彿)  拼音:fǎng fú
似乎、好像、近似。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哀吊》:「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彷佛乎汉武也。」《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见那少年彷佛有些认得,却想不起。」也作「仿佛」、「髣髴」。
《國語辭典》:大同  拼音:dà tóng
1.最和平安乐的盛世。如:「世界大同」。
2.天地万物与人合而为一。《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大致相同。《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大宛国传》:「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
4.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35~546)。
5.县名。在山西省内外长城之间,是平绥铁路的中心,产煤。旧为大同府治。
《國語辭典》:大概  拼音:dà gài
1.大致的内容、大体的情况。如:「此事甚繁,请言其大概。」
2.大约、约略。《老残游记》第一九回:「老残先到齐河县,大概把情形告知子谨。」《红楼梦》第一四回:「大概点了一点数目单册,问了来升媳妇几句话,便坐车回家。」
3.揣测估计,表示极有可能。《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大概风光霁月之时少,阴雨晦暝之时多。」《红楼梦》第五八回:「或拣衣挑食,或口角锋芒,大概不安分守理者多。」
《漢語大詞典》:大段
(1).大部分。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养羊:“﹝乳皮﹞下汤又研,亦下冷水,纯是好酥。接取,作团,与大段同煎矣。”大段,指抨酥时所得的大量酥油。 宋 陈师道 《后山丛谈》卷一:“ 邢 洛 之北,游骑侵掠。 大名 东北县分,老小大段惊移。”
(2).形容数量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夫我竭此大段心思,不可不谓经营惨澹,而人莫之则傚者,其故何居?”
(3).重要的;主要的。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后有大段事,勿与少年郎议之。”朱子语类卷十三:“世事无时是了,且拣大段,无甚紧要底事,不要做。”
(4).犹大略,大体。朱子语类卷三:“道家修养有这説,与此大段相合。”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上自王公贵人,下至妇人女子,每谈禪拜佛,无不洒然色喜者,然大段有二:血气已衰,死生念重……而藉手苦空之教,冀为异日轮迴之地。”
(5).犹言十分。 宋 范仲淹 《与指使魏佑书》:“ 偃师 七郎抛却母,必是大段不易。” 宋 苏轼 《答王定国书》:“如国手棋,不须大段用意,终局便须赢也。”朱子语类卷四九:“如 子贡 在当时想是大段明辨,果断通晓事务,歆动得人。”
(6).较长的段落。 张庚 《向〈十五贯〉的成功经验学习》:“大段的唱减少了;无论在舞台上或本子上,看起来都感觉得非常简练易懂。”
(7).谓绣缎。段,通“ 缎 ”。 清 梅曾亮 《礼部尚书李公墓碑》:“十六年大考,赏大段,迁赞善中允,任 贵州 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