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曲领(曲領)
(1).圆领。亦指有圆领的外衣。急就篇卷二:“袍襦表里曲领帬。” 颜师古 注:“著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拥颈也。其状阔大而曲,因以名云。”后汉书·东夷传·濊:“男女皆衣曲领。” 清 金农 《张二丈以白苧布见遗感作十韵》:“感君知我有野性,裁成曲领宽袖衣。”
(2). 唐 宋 职官公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襴,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参阅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
《漢語大詞典》:马裘(馬裘)
用马皮制的外衣。《后汉书·南匈奴传》:“单于数连兵乱,国内虚耗,贡物裁以通礼,何必献马裘?”
分類:马皮外衣
《國語辭典》:衬衫(襯衫)  拼音:chèn shān
穿在西装里面的上衣,亦可单独穿用。
《國語辭典》:衬衣(襯衣)  拼音:chèn yī
内衣。
《國語辭典》:一口钟(一口鐘)  拼音:yī kǒu zhōng
1.一只钟。如:「庙里悬著一口钟。」
2.一种没有开衩的长袍。形状如钟形,上窄下宽。《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却不知从那拖到一件又破又旧的一口钟,围在身上,拥抱而卧。」也称为「斗篷」。
《國語辭典》:褂子  拼音:guà zi
上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一日贾闰娘穿了淡红褂子在窗前刺绣。孙小官走来看见无人,便又把语言挑他。」
《國語辭典》:斗篷  拼音:dǒu péng
披在肩上,类似长袍,用来挡风禦寒的无袖外衣。《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的一个簇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放在那里。」也称为「披风」、「一口中」、「一口钟」。
《漢語大詞典》:假钟(假鐘)
即一口钟。指古代一种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以形如钟覆,故名。 明 方以智 通雅·衣服:“ 周弘正 著绣假鐘,盖今之一口鐘也。”参见“ 一口鐘 ”。
《國語辭典》:一口钟(一口鐘)  拼音:yī kǒu zhōng
1.一只钟。如:「庙里悬著一口钟。」
2.一种没有开衩的长袍。形状如钟形,上窄下宽。《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却不知从那拖到一件又破又旧的一口钟,围在身上,拥抱而卧。」也称为「斗篷」。
《國語辭典》:虼螂皮  拼音:gè láng pí
虼螂,一种背面富金属光泽的甲虫。虼螂皮比喻华美的外衣。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那厮虽穿著几件虼螂皮,人伦事晓得甚的?」也称为「蛣螂皮」。
《漢語大詞典》:蛣螂皮
黑甲虫的壳。借喻华贵的外衣。常讥讽人徒有外表。 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三折:“你今日个脱身利己, 柳翠 也,从今后早则去了你那蛣蜋皮。”参见“ 虼蜋皮 ”。
《國語辭典》:虼螂皮  拼音:gè láng pí
虼螂,一种背面富金属光泽的甲虫。虼螂皮比喻华美的外衣。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那厮虽穿著几件虼螂皮,人伦事晓得甚的?」也称为「蛣螂皮」。
《國語辭典》:褶子  拼音:xué zi
1.一种传统戏装中的便服。女角的褶子,有青衣、老旦、宫女等不同花色的分别。男角的褶子,俗称为「海青」,式如道袍,花色有种种不同,剧中如帝王、公子、英雄、仙侠、强徒、恶棍,都可以穿著。有时亦作为穿蟒袍时的衬衣。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净扁巾、褶子,扮苏昆生上。」
2.古代男子穿的长袍。《喻世明言。卷三五。简帖僧巧骗皇甫妻》:「著一领大宽袖斜褶子,下面衬贴衣裳,甜鞋净袜。」
《國語辭典》:褶子  拼音:zhé zi
1.折叠的纹路。如:「褶子裙」。
2.折叠的痕迹。如:「他每天用熨斗将衬衫上的褶子烫平。」
3.皱纹。如:「年纪愈大,脸上出现的褶子也就愈多。」
分類:便服戏装
《漢語大詞典》:针织服装
用针织面料制成的服装。泛指针织内衣、外衣、手套、袜子。以手工或针织机编织成衣片后缝制或编织成坯布经裁剪后缝制而成。与机织服装相比,质地松软,悬垂性、抗皱性、透气性良好,延伸性和弹性较好,故穿着适体、舒适。
《漢語大詞典》:外氅
外衣,大衣。 沙汀 《记贺龙》十五:“他拥着一件黑羊皮外氅,皮帽子的耳罩挪下来,多少还带一点病容。”
分類:外衣大衣
《漢語大詞典》:夜礼服
晚上正式或半正式社交场合惯常穿用的服装
妇女穿的带裙长外衣,通常长达地面或踝部 b(1)∶男子的一套夜礼服,通常包括一件黑色或藏青色燕尾服和相称的裤子以及带硬衬胸的白衬衫和白蝴蝶结领带 (2)∶男子的成套服装通常包括黑色、藏青色或白色夜小礼服、黑蝴蝶结领带、带硬衬胸或打褶软衬衫和一条腰带
《國語辭典》:修正主义(修正主義)  拼音:xiū zhèng zhǔ yì
社会主义的一派,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与政治家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西元1850~1932)主倡的学说。修正主义修正了马克思基本原则与社会革命论,将个人的创新与民主、社会改革结合在一起,主张以议会为中心,逐渐改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