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53,分97页显示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96  9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交口同声
绛树新声
江路猿声
娇声娇气
假誉驰声
教坊旧声
金声玉服
金声玉润
金声玉色
金声玉相
金声玉振
金声掷地
金姑声
慢声慢气
慢声慢语
《漢語大詞典》:交口同声(交口同聲)
犹言众口一词。《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 晋王 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天讨·谕保皇会檄》:“凡在 满洲 朝廷者,已交口同声,称 康 梁 为忠臣义士,特不敢言之於 西太后 耳。”
分類:众口一词
《分类字锦》:绛树新声(绛树新声)
徐陵 杂曲 碧玉宫妓自翩妍,绛树新声最可怜。
分类:
《分类字锦》:江路猿声(江路猿声)
刘长卿 送郭六侍从之武陵郡诗 河梁马首随春草,江路猿声愁暮天。
分类:离别
《漢語大詞典》:娇声娇气(嬌聲嬌氣)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二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章:“ 王凤子 一回头见保长来了,就娇声娇气地叫开了。”
《漢語大詞典》:假誉驰声(假譽馳聲)
传播虚假的名声。《旧唐书·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奬。”
《分类字锦》:教坊旧声(教坊旧声)
欧阳修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自注予少时闻一钧容老乐工筝声与时人所弹绝异云是前朝教坊旧声
分类:
《漢語大詞典》:金声玉服(金聲玉服)
见“ 金声玉色 ”。
《漢語大詞典》:金声玉色(金聲玉色)
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尚书大传卷四:“天下诸侯之悉来进受命於 周 ,而退见 文 武 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汉 刘桢《鲁都赋》:“彼 齐 ﹝ 鲁 ﹞诸儒,皆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亦作“ 金声玉服 ”。墨子·经说上:“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 孙诒让 间诂:“玉服,即佩服之玉……言其实充美则见於外者,若金声玉服之昭著,即所谓荣也。”
《漢語大詞典》:金声玉润(金聲玉潤)
喻文章气韵优美。语出 汉 班固 《东都赋》:“玉润而金声。” 刘师培 文说:“金声玉润,绣错綺文,赋体之正宗也。”
《漢語大詞典》:金声玉色(金聲玉色)
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尚书大传卷四:“天下诸侯之悉来进受命於 周 ,而退见 文 武 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汉 刘桢《鲁都赋》:“彼 齐 ﹝ 鲁 ﹞诸儒,皆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亦作“ 金声玉服 ”。墨子·经说上:“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 孙诒让 间诂:“玉服,即佩服之玉……言其实充美则见於外者,若金声玉服之昭著,即所谓荣也。”
《分类字锦》:金声玉相(金声玉相)
郝经浑沌砚赋含中和而云淰雨霮摧坚贞而金声玉相
分类:
《國語辭典》:金声玉振(金聲玉振)  拼音:jīn shēng yù zhèn
为孟子称赞孔子圣德兼备,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语本《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后用以比喻才德兼备,学识渊博。唐。张说〈邠王府长史阴府君碑铭〉:「史门文宗,国子儒允,克家踵武,金声玉振。」也作「玉振金声」。
《漢語大詞典》:金声掷地(金聲擲地)
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於宾白之中,则字字鏗鏘,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之评矣。”
《漢語大詞典》:金姑声(金姑聲)
破竹声。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或问鬼所恶,答云,最恶金姑声。 闽 人谓破竹声为金姑声。”
分類:竹声
《漢語大詞典》:慢声慢气(慢聲慢氣)
形容说话声调和缓。 朱自清 《给〈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作者--李健吾先生》:“咱们得作家们,说起话来,老是斯斯文文得,慢声慢气得;有得更是扭扭捏捏,怪声怪气得。” 冯金堂 《挖塘》:“ 义民 慢声慢气说:‘ 国哥 ,有哪些困难你提出来嘛。’”亦作“ 慢声吞气 ”、“ 慢声慢语 ”。 吴组缃 《村居记事》:“他说话的时候,慢声吞气的,像卖弄似的不时夹些斯文字眼在里面。” 管桦 《烙饼》:“有人脸上带着极庄重的神情,用慢声慢语商量的口气说:‘我看吃饺子吧。’”
《漢語大詞典》:慢声慢语(慢聲慢語)
见“ 慢声慢气 ”。
《漢語大詞典》:慢声慢气(慢聲慢氣)
形容说话声调和缓。 朱自清 《给〈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作者--李健吾先生》:“咱们得作家们,说起话来,老是斯斯文文得,慢声慢气得;有得更是扭扭捏捏,怪声怪气得。” 冯金堂 《挖塘》:“ 义民 慢声慢气说:‘ 国哥 ,有哪些困难你提出来嘛。’”亦作“ 慢声吞气 ”、“ 慢声慢语 ”。 吴组缃 《村居记事》:“他说话的时候,慢声吞气的,像卖弄似的不时夹些斯文字眼在里面。” 管桦 《烙饼》:“有人脸上带着极庄重的神情,用慢声慢语商量的口气说:‘我看吃饺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