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90,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沸腾
淋浪
嘤嘤
舂容
失声
细听
汩没
倏然
大声
笑声
喧哗
雷鸣
寂静
惺忪
五声
《國語辭典》:沸腾(沸騰)  拼音:fèi téng
1.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及内部发生汽化的现象。
2.水流涌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晋。左思吴都赋〉:「濆薄沸腾,寂寥长迈。」
3.喧噪动荡。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旧唐书。卷五九。列传。任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
《漢語大詞典》:淋浪
(1).流滴不止貌。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宋 司马光 《和冲卿崇文宿直睹壁上题名见寄并寄邵不疑》:“况当三伏深,霑汗尤淋浪。” 明 沈璟 《义侠记·挂罗》:“这一条血路广,染衣衫犹自淋浪。” 清 查慎行 《平越遇雷玉衡口占赠之》诗:“急雨淋浪茅店外,乱山高下马蹄前。” 柳亚子 《放歌》:“仰面出门去,泪下何淋浪!”
(2).沾湿貌。 宋 王安石 《和王司封会同年》:“直须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萧颯天涯鬢,淋浪醉后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宽譬哀情,而衿袖淋浪,痛不可解。”
(3).形容声音连续不绝。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 宋 朱熹 《试院杂诗》之二:“坐听秋檐响,淋浪殊未休。” 清 金农 《过唐太守濒别漫投十韵》:“夜闻雨淋浪,其心在寥廓。”
(4).酣饮貌。 宋 王安石 《信州回车馆中作》诗之二:“山木漂摇卧 弋阳 ,因思 太白 夜淋浪。” 金 元好问 《送辅之仲庸还大梁》诗:“淋浪别酒青灯夜,灭没孤帆落照边。” 元 张养浩 《水仙子·咏遂闲堂》曲:“客来时樽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酒炙淋浪倒玉尊,何如骑马海棠园?”
(5).尽情;畅快。 宋 苏轼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诗之二:“久废山行疲犖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清 龚自珍 《春日有怀山中桃花因有寄》诗:“东风淋浪捲海来, 长安 人道青春迴。”
(6).泼染;挥洒。形容书写流畅。 宋 苏轼 《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见题壁》:“狂吟跌宕无风雅,醉墨淋浪不整齐。”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对四面江山浩荡,怎消得我几行儿醉墨淋浪。”
《國語辭典》:嘤嘤(嚶嚶)  拼音:yīng yīng
1.拟声词:(1)形容禽鸟和鸣的声音。《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2)形容低语声。《西游记》第二○回:「只见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的念佛。」《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闻房内嘤嘤腻语,生乘醉搴帘。」(3)形容低泣声。《聊斋志异。卷一。青凤》:「尾而听之,诃诟万端。闻青凤嘤嘤啜泣。」(4)形容清脆而细的声音。汉。陈琳〈神女赋〉:「文绛虬之奕奕,鸣玉鸾之嘤嘤。」
2.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文选。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华萼相光饰,嘤嘤悦同响。」
《國語辭典》:舂容  拼音:chōng róng
1.重撞击声。《礼记。学记》:「待其从容而后尽其声」句下汉。郑玄。注:「舂容谓重撞击也」。
2.从容悠扬。唐。韩愈送权秀才序〉:「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
《國語辭典》:失声(失聲)  拼音:shī shēng
1.因悲伤过度以至泣不成声。《孟子。滕文公上》:「相向而哭,皆失声。」
2.不由自主的发出声音。《红楼梦》第五六回:「话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都失声笑出来。」《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看到此处,失声一笑,把个下颚笑得脱了。」
3.失去声音。
《國語辭典》:细听(細聽)  拼音:xì tīng
仔细倾听。《三国演义》第五○回:「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
《国语辞典》:汩没(汩没)  拼音:gǔ mò
1.沉沦。唐。李咸用〈秋夕书怀寄所知〉诗:「三岛路遥身汩没,九天风急羽差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倘若恐怕浊界汩没,一时记不起,到得五十年后,我来指你个境头。」
2.浮沉。宋。苏洵〈木假山记〉:「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3.埋没。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4.形容水波的声音。
5.淹没。
《國語辭典》:倏然  拼音:shù rán
突然、很快的。《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是人,如何又倏然无影?」《红楼梦》第六二回:「大家方起席,散了一散,倏然不见了湘云。」也作「倏尔」。
《國語辭典》:大声(大聲)  拼音:dà shēng
声音宏大、响亮。如:「大声喧哗」、「大声嚷嚷」、「大声喝采」。
《漢語大詞典》:笑声
笑时发出声或犹如笑的声音。例如:笑声朗朗。
《國語辭典》:喧哗(喧譁)  拼音:xuān huá
1.大声说话、叫喊、笑闹。如:「不要在图书馆喧哗。」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也作「諠哗」、「喧哗」。
2.吵闹纷乱。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人物阗咽,钟鼓喧哗,不绝十数里。」《西游记》第一二回:「那一派仙音响喨,佛号喧哗。」也作「喧哗」。
《國語辭典》:諠哗(諠譁)  拼音:xuān huá
大声说话、叫喊、笑闹。《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正是宾主諠哗,觥筹交错。」《西游记》第二○回:「那城中又无旌旗戈戟,又不是炮声响振,何以若人马諠哗?」也作「喧哗」。
《國語辭典》:雷鸣(雷鳴)  拼音:léi míng
1.打雷。空中放电发出巨大声响。《晋书。卷九五。艺术列传。戴洋》:「雷鸣人上,明使君当远佞近直,爱下振贫。」《文明小史》第五三回:「华岩上更有一桩奇景,就是瀑布,有二十多丈宽,七十多丈长,望上去烟云缭绕,底下漭腾澎湃,有若雷鸣。」
2.比喻发出打雷般的声响。宋。苏轼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一递里暗昏昏眼前花发,一递里古鲁鲁肚里雷鸣,这孙虫儿一身忍饿,教孙大郎万代留名。」《孽海花》第二四回:「此时恍若一个霹雳从青天里打入顶门,顿时眼前火爆,耳内雷鸣。」
《國語辭典》:寂静(寂靜)  拼音:jí jìng
安静无声。《红楼梦》第五六回:「只见院中寂静,只有ㄚ鬟婆子诸内壸近人在窗外听候。」
《國語辭典》:惺忪  拼音:xīng sōng
1.清醒、睡醒。宋。潘汾玉蝴蝶。睡起日高莺啭〉词:「醉眼羞抬,娇困犹自未惺忪。」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不堤防你后花园閒梦铳,不分明再不惺忪,睡临侵打不起头梢重。」也作「惺松」。
2.形容声音轻快悦耳。宋。晏几道〈丑奴儿。日高庭院杨花转〉词:「莺语惺忪,似笑金屏昨夜空。」也作「惺松」。
《國語辭典》:五声(五聲)  拼音:wǔ shēng
1.宫、商、角、徵、羽五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2.审理诉讼的五种方法。即辞、色、气、耳、目。《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3.语音学上指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