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檄移
攻说
诛惩
讨檄
兴师问罪
笔伐口诛
口诛笔伐
鸣鼓而攻
《漢語大詞典》:檄移
文体名。檄文、移文的并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
《漢語大詞典》:攻说(攻説)
(1).古祭名。大祝六祈,五曰攻,六曰说。谓击鼓声讨毒蛊之罪而除之。蛊,传说使人患病受害的毒虫。周礼·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説禬之,嘉草攻之。” 郑玄 注:“攻説,祈名。祈其神,求去之也。” 孙诒让 正义:“盖亦鸣鼓攻之,復以辞责其神,故兼有二名。详彼疏。云‘祈其神,求去之也’者,以毒蛊亦有神凭之,故攻説声其罪除去之。”
(2).攻击议论。 前蜀 贯休 《寄景地判官》诗:“举世唯攻説,多君即不然。”
《漢語大詞典》:诛惩(誅懲)
声讨惩处。 老舍 《四世同堂》三二:“他无力去诛惩卖国贼,可也不愿有与卖国贼一道味儿的弟弟。”
分類:声讨惩处
《漢語大詞典》:讨檄(討檄)
声讨罪行的檄文。 清 曾羽王 《乙酉笔记》:“郡城诸生,遍出讨檄,举国若狂。”
《國語辭典》:兴师问罪(興師問罪)  拼音:xīng shī wèn zuì
出兵讨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严加谴责。《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宋人羁留我使,宜兴师问罪。」《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也作「兴师见罪」。
《漢語大詞典》:笔伐口诛(筆伐口誅)
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清 忧患馀生 《〈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鉞,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卒伸大义于天下,使若辈凛乎不敢犯清议。”参见“ 口诛笔伐 ”。
《國語辭典》:口诛笔伐(口誅筆伐)  拼音:kǒu zhū bǐ fā
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明。汪廷讷《三祝记》第一四出:「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也作「笔诛口伐」、「口伐舌击」。
《國語辭典》:口诛笔伐(口誅筆伐)  拼音:kǒu zhū bǐ fā
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明。汪廷讷《三祝记》第一四出:「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也作「笔诛口伐」、「口伐舌击」。
《國語辭典》:鸣鼓而攻(鳴鼓而攻)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群起声讨。《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如今见我这等回来,他们竟自闭门不纳,还道我不是安份之徒,竟大家鸣鼓而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