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75,分212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河北士人
李程(字 表臣 世称 八塼学士 缪、谬 行第 二十六 彭原郡公 )
令狐楚(字 壳士、悫士 别称 开封公 号 白云孺子 文 行第 四 彭阳郡公 )
裴谞(字 士明 )
白居易(字 乐天 号 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世称 香山老子、香山老居士、白司马、白傅、白少傅 别称 浔阳叟、白文公 文 行第 二十二 白 冯翊县侯 )
金士信
宋若宪(号 女学士 )
郑澥(字 蕴士 )
杨汝士(字 慕巢 行第 六 )
李士昉
仇士良(字 匡美 楚国公 )
李谔(字 士恢 )
刘玄靖( 广成先生 )
吴士矩(字 方之 行第 十一 )
其它辞典(续上)
陈寡言(字 大初 号 华林 )河北士人
李程(字 表臣 世称 八塼学士 缪、谬 行第 二十六 彭原郡公 )
令狐楚(字 壳士、悫士 别称 开封公 号 白云孺子 文 行第 四 彭阳郡公 )
裴谞(字 士明 )
白居易(字 乐天 号 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世称 香山老子、香山老居士、白司马、白傅、白少傅 别称 浔阳叟、白文公 文 行第 二十二 白 冯翊县侯 )
金士信
宋若宪(号 女学士 )
郑澥(字 蕴士 )
杨汝士(字 慕巢 行第 六 )
李士昉
仇士良(字 匡美 楚国公 )
李谔(字 士恢 )
刘玄靖( 广成先生 )
吴士矩(字 方之 行第 十一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陇西人,字表臣。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又登宏辞科。调蓝田尉,县有滞狱十年,程单言辄判。历迁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学士入署,常视日影为候,程性懒,日过八砖乃至,时号八砖学士。敬宗初,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帝好宫室畋猎,程切谏,加中书侍郎。寻出为河东节度使,徙河中。累拜左仆射。武宗立,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七。谥缪。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42 字表臣,排行二十六。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孙。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同年登博学宏辞科,为集贤殿正字。二十年充翰林学士。宪宗元和二年(806)任司勋员外郎兼翰林学士。性疏懒,常日过八砖乃入署,时号“八砖学士”。十一年拜中书舍人。次年权知礼部贡举。历礼部侍郎、鄂岳观察使、吏部侍郎。敬宗宝历元年(824)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彭原郡公。次年罢为河东节度使。卒于东都留守任所,谥谬。为人滑稽善谑,精于词赋。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二
程字表臣。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孙。贞元十二年进士。又登宏词科。元和中累拜吏部侍郎。敬宗立。以本官同平章事。寻加中书侍郎。封彭原郡公。罢为河东节度使。开成初拜右仆射。二年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卒年七十七。赠太保。谥曰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37 【介绍】: 唐宜州华原人,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德棻后裔。宪宗时,以能为辞章,尤善笺奏制令,进中书舍人。以与皇甫镈、李逢吉结党逐裴度,出为华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时进门下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敬宗时迁宣武节度使,召为尚书右仆射,拜彭阳郡公。所至皆有善政。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谥文。有《漆奁集》,又选有《元和御览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7 字壳士,别号白云孺子,排行四。其先敦煌(今属甘肃)人。家于太原(今属山西)。德宗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桂州、太原从事。宪宗元和年间入朝为右拾遗,累官至河阳节度使。元和十四年(819)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因亲吏脏污事发,贬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文宗大和末为尚书左仆射,封彭阳郡公。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令狐楚才思俊丽,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曾向朝廷奏进张祜诗卷,又向李商隐传授骈文。其诗“宏毅阔远”(《吴礼部诗话》),尤长于绝句。《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2首,题2则。唐诗汇评
令狐楚(766-837),字悫士,祖籍敦煌(今属甘肃),实居并州(今山西太原)。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授校书郎。桂管观察使王拱辟为从事。佐太原节度使府,历掌书记、节度判官。元和初,入为右拾遗、礼部员外郎。丁父忧。免丧,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十三年出为华州刺史,转河阳怀节度使。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贬为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量移郢州。长庆四年,自河南尹迁宣武军节度使。大和二年,入为户部尚书,历东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镇。入为吏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领盐铁转运事。开成初,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楚工诗,长于乐府。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与刘禹锡唱和诗《彭阳唱和集》三卷,与李逢吉唱和诗《断金集》一卷,均佚。元和中编《御览诗》一卷进呈,今存。《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楚字壳士。燉煌人。自言十八学士德棻之裔。贞元七年进士。元和十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穆宗朝罢为宣歙观察使。敬宗文宗朝历宣武天平河东节度使。大和七年入为吏部尚书。转太常卿。进左仆射。封彭阳郡公。开成元年拜山南西道节度使。卒年七十二。赠司空。谥曰文。子绹贵。累赠至太尉。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45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士明。裴宽子。擢明经第。善画。累授考功郎中。代宗奔陕,谓徒步挟南曹印赴行在,帝嘉之,将用为御史中丞,为元载沮却,拜河东租庸、盐铁使。历迁虔、饶诸州刺史,除右金吾将军。德宗立,以刑名治天下。时先帝陵将竣工,禁屠杀,郭子仪家奴宰羊,谓列奏,帝善之。又恶法吏舞文,献《狱官箴》以讽。坐事,贬阆州司马,累进至河南尹。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谞字士明。礼部尚书宽子。擢明经。累擢京兆仓曹参军襄邓营田判官。史思明叛。伪授御史中丞。阴疏贼虚实于朝。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代宗朝历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唐华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时,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凶手。以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穆宗长庆初,累擢中书舍人,乞外任,为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除苏州刺史。文宗立,入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大和三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居洛阳。晚年奉佛,以诗酒自娱。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工诗,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文与元稹齐名,世号“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排行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十九年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尉,二年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及中书舍人。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敬宗宝历元年(825)自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在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及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归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白居易为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及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然白实胜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元白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吊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明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研究著作有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等。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唐诗汇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幼聪慧。建中末,两河用兵,寄家符离,播迁吴越。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又登书判拔萃、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元和元年,授盩厔尉。三年,除左拾遗,为翰林学士,居谏职内廷,直言无讳避;又为《秦中吟》、《新乐府》,指斥时事,故为权近所恶。丁母忧,服除,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上疏请捕刺武元衡之凶手,贬江州司马。量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为杭、苏二州刺史。大和初,任秘书监、刑部侍郎。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历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卒。居易于元和中提倡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创通俗一派,影响深远。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晚年居洛,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世称“刘白”。自编《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今有《白氏长庆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十九卷。词学图录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有《白氏长庆集》,存词30余首。黄鹤楼志·人物篇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后与元稹同登书判拔萃科。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襄州别驾、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后人又称白傅或白太傅,官终刑部尚书。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曾作七律《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诗,借黄鹤楼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全唐诗补逸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任左拾遗,出为江州司马,历刺杭、苏二州,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补诗二首。(复出一首)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
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徙下邽。贞元十四年进士。元和元年制策乙等。累转主客郎中知制诰。文宗朝授太子少傅。封冯翊县侯。会昌中以刑部尚书致仕。大中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元白力勍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唐摭言
白乐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旧唐书本传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六一诗话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诗病五事》
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移,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临汉隐居诗话
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冷斋夜话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西清诗话
白乐天诗自擅天然,贵在近俗;恨为苏小,虽美终带风尘耳。诗话总龟后集
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为难。刘梦得称白乐天诗云:“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从,行尽四维无处觅。”岁寒堂诗话
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白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馀蕴,此其所短处。猗觉寮杂记
“亲家翁”、“开素”、“鹊楼河”,皆俗语。白乐天用俗语为多,《赠皇甫郎中亲家翁》诗:“晚核嘉姻不失亲。”又云:“月终斋满谁开素,须记奇章置一筵。”又云:“凶似鹊楼河:观林诗话
乐天云:“近世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乐天既知韦应物之诗,而乃自甘心于浅俗,何耶?岂才有所限乎?苕溪渔隐丛话
《法藏晬金》云:余尝爱乐天词旨旷达,沃人胸中。有句云:“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夫如是则造化均偏,不足为休戚,而况时情物态,安能刺鲠其心乎?《朱子全书•论诗》
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律底涎出。《臞翁诗评》
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事事言言皆着实。诗人玉屑
张文潜云:世以乐夭诗为得于容易,而耒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诗人玉屑
苕溪渔隐臼:乐天诗虽涉浅近,不至尽如冷斋所云。余旧尝于一小说中曾见此说,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载之诗话,是岂不思诗至于老妪解,乌得成诗也哉!余故以文潜所言,正其谬耳。诗人玉屑
白氏集中,颇有遣怀之作,故达道之人,率多爱之。诗林广记
陈后山云:陶渊明之诗,写其胸中之妙。无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耳。《青箱杂记》云:白乐天诗,达者之词也。滹南诗话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允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撚断吟须、悲鸣口吻者所能至哉!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四友斋丛说
余最喜白太傅诗,正以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夫《三百篇》何尝以雕绘为工耶?世又以元微之与白并称,然元已自雕绘,唯讽谕诸篇差可比肩耳。《艺苑卮言》
张为称白乐天“广大教化主”。用语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长,极有冗易可厌者。少年与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艺苑卮言》
白极推重刘“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为有神助,此不过学究之小有致者。白又时时颂李颀“渭水自清泾至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欲模拟之而不可得。徐凝“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极是恶境界,白亦喜之,何也?风雅不复论矣,张打油、胡钉铰,此老便是作俑。李维桢《读苏侍御诗》
香山以禅为诗,以诗为禅。前乎此者,有王右丞;后乎此者,有苏端明,与香山材相等。三人诗格多因时代,不必求异,不必求同,此其入禅深处。夫无名,名之至也。《诗薮•内编》
乐天诗世谓浅近,以意与语合也。若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何得以此为嫌?《明妃曲》云:“汉使却回频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土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三百篇》、《十九首》不远过也。胡应麟《题白乐天集》
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而世规规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唐音癸签
引刘全白语:白性倜傥,苦赋诗,尤工古歌。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逸老堂诗话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元微之虽同称,差不及也。《诗源辨体》
白乐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渊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时,故终成大变。其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
五言古,退之语奇险,乐天语流便,虽其相反,而快心露骨处则同;就其所造,各极其至,非馀子所及也。司空图谓“元白力勍而气孱”,盖以其语太率易,不苍劲故耳。《诗源辨体》
乐天五言古最多,而诸家选录者少,盖以其语太率易而时近于俗,故修词者病之耳。然元和诸公之诗,贵快心尽意时纵恣自如,故予谓乐天诗在退之之下,东野之上。或有取于东野而无取于乐天,非所以论元和也。《诗源辨体》
乐天七言古,《长恨》、《琵琶》叙事鲜明,新乐府议论痛快,亦变体也。《诗源辨体》
乐天五七言律绝悉开宋人门户,但欠苍老耳。五言排律华赡整栗,而对尚工切,语皆琢磨,乃正变也。《诗源辨体》
乐天诗,非不自知其变,但以其才大不能束缚,故不得不然。观其《和答微之诗序》云:“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故知其不得不然耳。《诗辩坻》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称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不知此政诗格所由卑也。才调集补注
白公讽刺诗,周详明直,娓娓动人,自创一体,古人无是也。凡讽谕之义,欲得深隐,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公尽而露,其妙处正在周详,读之动人,此亦出于《小雅》也。《载酒园诗话又编》
白傅实一清奇之才,歌行、曲引、乐府、杂律诗,故多可观者。其病有二:一在务多,一在强学少陵。率尔下笔,秦武王与乌获争雄,一举鼎而绝脰矣。《载酒园诗话又编》
选白诗从无精识,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气格者并削风藻,此子瞻所云“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者也。《唐音审体》
白傅诗平易坦直,如家人妇子谈布帛菽粟事.自我作古,前人从无此格,岂非千古绝调,然必不可效也。效他家不得,各随其力之所至;而效白体不得,将流为浅率俚俗。刻鹄画虎之辨,学者不可不慎所择。《古欢堂集杂著》
乐天(五律)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到语,皆他人所未发。(七绝)山峙云行,水流花开,似以作绝句为乐事者。《唐七律选》
乐天为中唐一大作手,其七古五排,空前掩后,独七律下乘耳,然犹领袖元和、长庆间。宝、太以后窃脂乞泽者,越若干年亦文豪也,若同时倡和,争相摩仿,终不得似。此如东家效西家,才分悬远。《中晚唐叩弹集例言》
唐人至白香山,独辟杼机,摆脱羁绁于诸家中,最为浩瀚。比之少陵,则泰山乔岳,一则长江大河。忧乐不同,而天真烂漫未尝不同也;难易不一,而沉着痛快未尝不一也。学者熟之,可以破拘挛,洗涂泽。原诗
白居易诗,传为老妪可晓,余谓此言亦未尽然。今观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苏轼谓其局于浅切,又不能变风操,故读之易厌。夫白之易厌,更胜于李(白)。然有作意处,寄托深远,如《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昆,此风人之能事也。至五言排律,属对精紧,使事严切,章法变化中,条理井然,读之使人唯恐其竞,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视白,则失之矣。《唐诗成法》
白傅才大如海,书破万卷,使生盛唐,当与李、杜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末季各有时尚,遂出真切平易,故往往失之浅俗,文章果关乎气运耶!然虽无江河急流之势,泰华崭绝之峰,而中正和平,意如扪丝,兼以转折灵变,动循法度,所以超乎群伦之上,出乎众妙之中,至今脍炙人口,沁人心脾,良有以也。后人或无其才,或不肯读书,喜其明白易解,妄步邯郸,止得浅俗,故日趋卑下耳。呜呼,白诗岂易学者哉!高澍然《种竹山房诗稿序》
乐天取源之地何?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也,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宋之欧阳永叔、陆务观皆祖杜而宗白,复为宋大宗,则白之武往尾来,其源流远矣,学之者乌可不审其自哉!《唐诗别裁》
乐天忠君爰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神也。《唐诗别裁》
元、白译律,滔滔百韵,使事亦复工稳,但流易有馀,变化不足。《贞一斋诗说》
五言排律,至杜集观止。若多至百韵,杜老止存一首,末亦未免铺缀完局,缘险韵留剩后幅故也。白香山窥破此法,将险韵参错前后,略无痕迹,遂得绰有馀裕。故百韵叙事,当以香山为法。但此亦不必多作,恐涉夸多斗靡之习。《剑溪说诗又编》
白乐天中怀坦荡,见之于诗,亦洞澈表里,曲尽事情,俾读者欣然如对乐易友也。然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唐宋诗醇》
唐人诗篇什最富者,无如内居易诗。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视甫为多……盖根柢六义之旨,而不失乎温厚和平之意,变杜甫雄浑苍劲而为流丽安详,不袭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随园诗话
周元公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余读公诗云:“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瓯北诗话
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唯香山诗,则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于不忍释手。盖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以古诗,则唯意之所至,辨才无碍。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刘梦得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者,此古体所以独绝也。然近体中五言排律,或百韵,或数十韵,诗研炼精切,语工而词赡,气劲而神完,虽千百岂亦沛然有馀,无一懈笔。当时元、白唱和,雄视万代者正在此,后世卒无有能继之,此又不徒以古体见长也。瓯北诗话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同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较胜于韩、瓯北诗话
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敌。然香山自归洛以后,益觉老干无枝,称心而出,随笔抒写,并无求工见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视少年时与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竞胜者,更进一筹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石洲诗话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开苏、陆;七古乐府,则独辟町畦,其钩心斗角,接榫合缝处,殆于无法不备。石洲诗话
白公之为广大教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他家所不能奄有也。若以渔洋论诗之例例之,则所谓广大教化主者,真是粗细雅俗之不择,泥沙瓦砾之不拣耳。《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非慎取之,何以维雅正哉!《艺概》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艺概》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岘佣说诗》
香山五言,直率浅露,殆无可法。《秦中吟》诸篇较有意思,而亦伤平直。《岘佣说诗》
香山七古,所谓“长庆体”,然终是平弱漫漶。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程晓、应璩,亦参法陶公,研淡为华,琢虚成隽,虽与微之同訾轻俗,要自神清。《续古》十篇,夭条明丽,虽劲惭彭泽,高谢枚生,而挺秀缘情,正如子山拟阮,寓意微词,清思绝径。唯与微之赠答,少损其韵,亦缘精神相属,动与形模也。《秦中吟》、《讽喻诗》,则染采王建,青蓝异色,各尽其妍矣。《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白诗之妙,实能于杜、韩外扩充境界。宋诗十之七八从《长庆集》中来,然皆能以不平变化其平处。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蕴士。宪宗元和十一年状元。佐李愬幕,为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判官,从平蔡州,记其事为《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后官至侍御史、金部郎中、开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慕巢。杨虞卿弟。宪宗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辟使府。穆宗长庆元年为右补阙,再迁职方郎中。文宗大和中,以本官知制诰。时李宗闵、牛僧孺辅政,待汝士厚,拜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又迁户部。开成元年,转兵部,后转吏部。终刑部尚书。族人嗣复尝大宴,汝士与元稹、白居易均在座,赋诗,汝士后成而最佳,归语人曰:“今日压倒元白。”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 字慕巢,排行六,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宪宗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辟使府。穆宗长庆元年(821)由监察御史迁右补阙,累官至中书舍人。文宗大和七年(833)迁工部侍郎。出为同州刺史。九年入为户部侍郎。开成元年(836)转兵部侍郎。同年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官至刑部尚书,卒。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杨汝士以才气自负,尝自诩其《宴杨仆射新昌里第》诗“压倒元、白”(《唐诗纪事》卷四六)。《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三
汝士字慕巢。元和四年进士。又登宏词科。长庆中累擢工部侍郎。出为同州刺史。开成时由兵部侍郎为东川节度使。入为吏部侍郎。进刑部尚书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宪宗元和时人。李果奴孙。敬宗时为待诏。笔迹类其祖,写貌极妙,在翰林集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43 【介绍】: 唐循州兴宁人,字匡美。顺宗时以宦官侍东宫。宪宗立,迁内给事,出监平卢、凤翔等军。宪宗元和至文宗大和间,数任内外五坊使,擢为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事变后,趁势大肆捕杀朝臣,遂操纵朝政,历右骁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封楚国公,又迁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贪酷二十余年,计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后以疾请老,寻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6 【介绍】: 唐道士。鄂州武昌人。从王道宗受正一箓。寻入衡山,居石穴,绝粒炼气。敬宗宝历中,召入思敬殿,问长生之术,以少私寡欲对。武宗会昌中,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五年,与道士赵归真共排毁佛教。宣宗即位后,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