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十界
无全牛
三境
孔堂
真素
画品
希天
行门
顽空
沦溺
凡境
五至
见独
火院
佛境
《国语辞典》:十界  拼音:shí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将一切有情的境界分成十种,即佛、菩萨、辟支佛、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隋。灌顶《观心论疏》卷四:「问:『一心只有一法,何得有十界百如?』」
《漢語大詞典》:无全牛(無全牛)
谓眼里没有完整的牛。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 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 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以“无全牛”比喻技艺精纯的境界,或谓专注于某一事物达到极点。 唐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诗:“ 长桑 晚洞视,五藏无全牛。” 清 黄鷟来 《咏怀》:“少壮喜谈兵,目中无全牛。”
《国语辞典》:三境  拼音:sān jìng
唐代诗歌的三种境界。即物境、情境与意境。
《漢語大詞典》:孔堂
孔子 所居的堂隩。语出《论语·先进》:“子曰:‘ 由 之瑟奚为於 丘 之门?’门人不敬 子路 。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后以“孔堂”喻谓学识已有相当造就的境界。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 言偃 昭烈於 孔 堂, 员武 迈功於诸侯。”晋书·石崇传:“ 崇 尝入太学,见 颜回 、 原宪 之象,顾而叹曰:‘若与之同升 孔 堂,去人何必有间。’” 南朝 梁 萧统 《与晋安王纲书》:“立身行道,终始如一,儻值 夫子 ,必升 孔 堂。”
《漢語大詞典》:真素
真率自然,也指真率自然的境界。南史·孔觊传:“﹝ 孔覬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易改。” 唐 李涉 《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诗:“万虑随境生,何由返真素。”旧唐书·隐逸传·王绩:“ 绩 河渚中先有田数顷,邻渚有隐士 仲长子先 ,服食养性, 绩 重其真素,愿与相近,乃结庐河渚,以琴酒自乐。”
《漢語大詞典》:画品(畫品)
(1).品评画家及其作品的论著。如 南朝 齐 谢赫 有古画品录, 唐 李嗣真 有《续画品录》, 明 杨慎 有《画品》
(2).画的情调境界。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王维 画品妙絶,于山水平远尤工。” 清 松泉老人 墨缘汇观录·名画序:“他如 高房山 、 黄子久 、 王吴倪 及 元 末诸公,寄情画道,高妙絶尘,虽其各立堂户,然多发脉 董元 ,故称画品中之神韵高逸者。”《文汇报》1990.5.24:“学生们都把他当作恩师,不只是教他们画艺,还教他们做人应当有的品格。他认为画品和人品不可分割,应该是一致的。”
《漢語大詞典》:希天
仰慕上天。谓使道德、修养等达到最高的境界。鹖冠子·泰鸿:“ 泰皇 问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 泰一 曰:‘爱精养神,内端者所以希天。天也者,神明之所根也。’” 陆佃 注:“内直者,与天为徒。” 宋 周敦颐 通书·志学:“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动物:“秩序,人所必由;而推之使通,辨之使精,则存乎学问。故博文约礼为希天之始教。”
《漢語大詞典》:行门(行門)
(1).围棋法,隔一路叫行门。《围棋义例》:“门,闭也,闭之使不得出曰门。隔一路曰行门,二路曰大门。”
(2).佛教语。谓修道境界。 清 龚自珍 《礼龙树斋结鬘都序》:“行门七门:持少多戒第一门;半跏第二门;治阿那波那第三门;持名第四门;坐时歷别,观时不二第五门;行起解絶第六门;结不思议金色光世界第七门。”
《漢語大詞典》:顽空(頑空)
(1).佛教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无思无为的虚无境界。 宋 范成大 《钓池口阻风迷失港道》诗:“蒲团坐煖看香篆,作止任灭如顽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 明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若无山河大地,则清浄本原为顽空无用之物,为继灭空不能生化之物,非万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钱乎?” 梁启超 《说动》:“此数义,至取象於师子,而於柔静无为者,则斥为顽空,为断灭;为九十六种外道。”
(2).对佛老之学的贬称。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 万历 间,为新建学者甚盛,淫于浮屠。先君敦尚践履,不务顽空。”
《漢語大詞典》:沦溺(淪溺)
(1).沈没;淹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涉精神之渊,则沦溺而自失也。” 宋 戴埴 鼠璞·防海:“次至 向头 、 料角 ,水势湍险,一失水道,舟必沦溺。”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九:“虽大水泛溢,高岸皆沦溺,而洲不没。”
(2).谓陷入不良的境地或痛苦的境界而难以自拔。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能独见崇替之理,自拔沦溺之中,舍败德之嶮涂,履长世之大道者,良甚鲜矣。”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彼 彭二林 者,又何所为而甘弃其饮酒食肉之身,昏瞀叫号,靡所胁驱,而遽自沦溺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夫使人元气黮浊,性如沉垽,或灵明已亏,沦溺嗜欲,斯已耳。”
(3).衰微。 宋 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汉书·帝纪》:“如 李翱 之徒亦号高世之材,所求尚不过如此,然则后之人材日以沦溺,其势必然。”
《漢語大詞典》:凡境
(1).谓平凡的境界。 唐 窦暨 《述书赋上》:“ 康帝 则幼少闲慢,迥出凡境,駟马安车,不尚驰骋。” 清 王摅 《哭玉峰相公用杜故仆射相国张公九龄韵》:“弟兄皆璠璵,下笔非凡境。”
(2).指人世间。 宋 文同 《杨山人草堂》诗:“入鼎灵丹黄似橘,隔墙凡境臭如帤。” 清 顾炎武 《劳山歌》:“奇花名药絶凡境,世人不识疑天工。”
《漢語大詞典》:五至
(1).谓志、诗、礼、乐、哀达到的最高境界。《礼记·孔子闲居》:“ 子夏 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 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孔颖达 疏:“此经, 子夏 问五至之事, 孔子 为説五至之理……云凡言至者,谓经中五事至者也,云至於民者,君行五事至极於民。”
(2).五种标准。鹖冠子·博选:“权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厮役,五曰徒隶。” 王闿运 《题鹖冠子》:“其书言四稽五至,欲人主之知人。”
《漢語大詞典》:见独(見獨)
犹见道。道家指达到至道的境界。庄子·大宗师:“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 郭象 注:“当所遇而安之,忘先后之所接,斯见独者也。” 成玄英 疏:“夫至道凝然,妙絶言象,非无非有,不古不今,独往独来,絶待絶对。覩斯胜境,谓之见独。” 陈鼓应 今注:“见道,指洞见独立无待的道。‘道’为絶对无待,因以‘独’来称它。”
《國語辭典》:火院  拼音:huǒ yuàn
1.比喻痛苦的环境。《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清风明月朝朝有,火院前程无下稍。」也称为「火宅」。
2.妓院。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偌来大穷坑火院,只央我一身填。」
《漢語大詞典》:佛境
佛的境界。魏书·释老志:“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法苑珠林卷八四:“若有菩萨能与禪相应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三、无诸悔热……九、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
分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