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15,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固塞
拒塞
拒塞
沈塞
耳塞
答塞
默塞
阴塞
鄣塞
疆塞
蹇塞
决塞
平塞
塞车
塞虏
《漢語大詞典》:固塞
坚固的要塞。荀子·议兵:“城郭不辨,沟池不拑,固塞不树,机变不张。”史记·礼书:“ 秦 师至 鄢 郢 ,举若振槁。是岂无固塞险阻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闭塞,不开朗。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臣性姿固塞,人品眇微。”
《漢語大詞典》:拒塞
扼守边关。《后汉书·杜诗传》:“如此,缘边屯戍之师,竞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琦 每欲与 亮 谋自安之术, 亮 輒拒塞,未与处画。”
《國語辭典》:拒塞  拼音:jù sè
1.把守边关。《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如此,缘边屯戍之师,竞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
2.遏阻、拒绝。《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南史。卷一五。徐羡之传》:「臣苦相谏譬,深加拒塞。」
分類:拒绝阻遏
《漢語大詞典》:沈塞
(1).谓不行于世。三国志·蜀志·郤正传:“嗟道义之沉塞,愍生民之颠沛。”
(2).谓沉物填塞。
(3).犹渊塞。沉静笃实。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之父曰 海 ,为人魁伟沉塞,以武勇游仕 许 汴 之间。”
《國語辭典》:耳塞  拼音:ěr sāi
1.用软橡胶制成的塞子。可塞在耳内,防止进水或噪音。
2.可塞在耳中的小型受话器。多用在收音机与助听器上。
《國語辭典》:耳垢  拼音:ěr gòu
为外耳道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或蜡状物质,和外耳道皮肤剥落上皮混合后的产物。也称为「耳垢」,俗称为「耳屎」。
《漢語大詞典》:答塞
作出答复以抵塞责任。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 脩之 曰:‘既已降敕,政应方便答塞。’ 景渊 曰:‘应先检校。’ 子响 大怒,执 寅 等八人於后堂,杀之,具以启闻。” 胡三省 注:“ 脩之 言方便答塞,欲为 子响 道地也。 景渊 言应先检校,欲依敕行之也。”
分類:答复责任
《漢語大詞典》:默塞
(1).安静无为。易纬乾坤凿度卷下:“一刑杀,二默塞,三沉厚……默者充静充塞不动。”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诗:“饥寒束困厄,默塞飞星霜。”
(2).缄默,沉默。《旧唐书·杨发传》:“以 汉 律,擅论宗庙者以大不敬论,又其时无詔下议,遂默塞不敢出言。” 唐 无名氏 《隋炀帝海山记》上:“帝母先是梦龙出身中,飞高十餘里,龙堕地,尾輒断。以其事奏于帝,帝沉吟默塞不答。”
(3).指屏息不敢透气。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所恨持禄流,垂头气默塞。”
《骈字类编》:阴塞(阴塞)
唐 刘威 伤曾秀才马 秋归未过阳关日,夜魄忽销阴塞云。
《漢語大詞典》:鄣塞
古代防守国境的城堡关塞。史记·张仪列传:“料大王之卒……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隋书·周摇传:“ 摇 修鄣塞,谨斥候,边民以安。” 清 陈廷敬 《出关门百里宿沙河站》诗:“一片山河围鄣塞,几家烟火接边庭。”
《漢語大詞典》:疆塞
边境。 晋 王羲之 《与尚书仆射谢安书》:“命槛车送诣天臺,三县不举,二千石可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分類:边境
《漢語大詞典》:蹇塞
困窘;不顺利。 五代 齐己 风骚旨格:“诗有四十门……三十二曰蹇塞。诗云:‘气蒸垂柳重,寒勒牡丹迟。’”
《漢語大詞典》:决塞(決塞)
(1).指河道的疏导与堵塞。 宋 苏轼 《禹之所以通水之法》:“古者将有决塞之事,必使通知经术之臣计其利害,又使水工行视地势,不得其工不可以济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今若户部吝其费裁损之,乃令工部任河之决塞,器之利钝,为工部者不亦难乎?”
(2).准许或禁止的规定。泛指行为准则。管子·七法:“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不明于决塞,而欲驱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汉 贾谊 新书·匈奴:“若夫大变大应,大约以权决塞,因宜而行,不可豫形。”
(3).排除障碍。 清 魏源 《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周公神道碑铭》:“国家承 明 之敝,决塞去壅。”
《漢語大詞典》:平塞
犹言填平。后汉书·董卓传:“ 坚 ( 孙坚 )乃埽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 函谷关 。”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坚 乃前入至 雒 ,脩诸陵,平塞 卓 所发掘。”
分類:填平
《国语辞典》:塞车(塞车)  拼音:sāi chē
车辆拥挤导致道路阻塞。如:「受到前方车多的影响,后方车流已逐渐有塞车的情况。」
《漢語大詞典》:塞虏(塞虜)
指塞外之敌。 唐 李白 《塞下曲》之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 汉 家。”
分類: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