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壮文(壯文)
我国壮族的文字。是1955年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共有三十二个字母(包括五个声调字母)。195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推行。
《漢語大詞典》:换工
农业生产单位之间或农户之间在自愿基础上互相抵换劳力。 赵树理 《三里湾·三个场上》:“有个社员不知道 玉梅 和 灵芝 换工的事,看见 玉梅 在西场的麦秸垛下歇着,便喊她说:‘ 玉梅 ,不要歇着了!该动作了!’”
《国语辞典》:调性(调性)  拼音:diào xìng
以一个中心音为基础,所形成的音阶关系。为英语tonality的意译。如以C音为主音的大音阶所表示的调性称为「C大调」;以A音为主音的小音阶所表示的调性称为「A小调」。
《漢語大詞典》:补接(補接)
(1).弥补。 汉 王充 论衡·率性:“能纳韦絃之教,补接不足,则 豹 、 安于 之名可得参也。”
(2).谓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扩充。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往岁收合得少杂材,并蒙赐故板,启荣内许作小眠斋,始欲成就,皆补接为办,无乖格製。”
《漢語大詞典》:家戏(家戲)
戏剧表演术语。在清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演唱形式。除清唱外,还粉墨登场,演出一些短小的剧本。在组织上已有前场、化装、保管、乐队、演员等分工。在规模上近似一个小戏班。
《漢語大詞典》:墙基(牆基)
亦作“墻基”。 墙的基础。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舞台右翼为 卓 邸后部,一带粉墙,墙基比地平高可数尺。”
分類:基础三景
《漢語大詞典》:素地
(1).洁白的质地。《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宋 朱熹 集注:“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也,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
(2).没有建筑物的土地。引申为基础。 孙中山 《民生主义》第二讲:“就是我们所説的地价是单指素地而言,其它人工之改良,及地面之建筑不算在内。”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绪言:“这和封建顽固派与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与趋向错综起来,便构成 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部历史的素地。”
《國語辭典》:素描  拼音:sù miáo
1.用单色描绘而不敷彩的画。画家为磨练基础用的石膏素描及人体素描,为探求绘画的构图与造形而用单色表现的草稿,都称为「素描」。常用木炭、铅笔、毛笔、钢笔等作为工具。
2.文艺作品中,对于人物或景物,用轻描淡写的文字叙述,而不十分渲染的笔法称为「素描」。
《國語辭典》:质地(質地)  拼音:zhí dì
物体的本质。如:「这块料子的质地精美。」
《國語辭典》:跟脚(跟腳)  拼音:gēn jiǎo
1.北方方言。指鞋的松紧合适,行走时不会脱落。如:「这鞋蛮跟脚的,穿起来很舒服。」
2.来历、底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又不曾查得奸人跟脚出,报得冤仇。」也作「根脚」。
3.随从、贴身仆从。如:「这跟脚对主人蛮忠心的。」
4.即刻、马上。如:「你刚走,他跟脚就来了。」
5.脚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此地已是泰山跟脚,从此便一步一步的向上行了。」
《國語辭典》:建交  拼音:jiàn jiāo
国与国建立邦交。如:「两国建交有利于双方经贸深度发展。」
《國語辭典》:主音  拼音:zhǔ yīn
音乐名词。调式音阶的第一个音。即形成音阶的基础音,调的名称就以此音的音名命名。如C大调的主音为C,宫调式的主音为宫。也作「主调音」。
《國語辭典》:扎根  拼音:zhā gēn
1.植物根部往土里生长。如:「向下扎根,巩固枝干。」
2.比喻深入底层,打下基础。如:「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已在商场中扎根。」
《漢語大詞典》:沈陷
亦作“沉陷”。
(1).沦陷。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熹皇 初御, 辽左 沉陷,弯弓跃马,仇讐是寻。”
(2).地面或建筑物的基础陷落下去。如:正桥基础没有位移的沉陷。
(3).沉沦,陷入不好的境地或不愉快的情绪之中。《花城》1981年第5期:“一位老迈的、心力交瘁的他正沉陷于回忆、反省、矛盾之中。”
《國語辭典》:沉箱  拼音:chén xiāng
一种深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以金属、木材或钢筋混凝土制成有顶无底而中空的箱形构造物,沉入水底后,再以混凝土填满中空部分。多使用于桥墩、防波堤、港口及其他建筑物的水下基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