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轨长(軌長)
古代户口编制中基层一级组织的领导人。国语·齐语:“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
《國語辭典》:馆子(館子)  拼音:guǎn zi
1.饮食店。如:「难得今天大家都有空,上馆子去吃一顿吧!」《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且说次日,陶子尧一觉困到一点钟,方才睡醒。才起来洗脸,便有魏翩仞前来,约他一同出去,到九华楼吃扬州馆子。」
2.旧称戏院为「馆子」。
《漢語大詞典》:猛安
金 代初期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单位。亦用作该基层政权单位的武官名。金史·太祖纪:“﹝ 收国 二年五月﹞詔除 辽 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金史·循吏传序:“ 太祖 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金史·兵志:“ 金 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金史·百官志三:“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
《漢語大詞典》:牛录
(1). 清 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 满族 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清史稿·兵志一:“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 傅克东 《清代前期的佐领》:“佐领在满语中包括牛录(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和牛录额真(八旗基层单位的首领)二者而言……这种以血缘(族)和地缘(寨)而组成的牛录,最初只有十人,而牛录额真不过是十人之长(即‘什长’)。”
(2).借指 清 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乱兵纷入,父子分窜。女为牛录俘去。”
《漢語大詞典》:团委
“团的基层委员会”的简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组织。由团员大会或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两年或三年。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及委员。一般团员超过一百人以上的单位可设立团委。团委下设若干总支或支部。
《漢語大詞典》:约讲(約講)
旧乡村基层工作人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讲读上谕》:“约讲、乡耆之不可不选也。”
《漢語大詞典》:民甲
指住民户籍。甲,旧时地方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清史稿·食货志一:“ 苗 人寄籍内地,久经编入民甲者,照民人一例编查。”
《漢語大詞典》:谋克(謀克)
金 代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单位。亦为官名。金史·兵志:“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金史·百官志三:“诸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惟不管常平仓,餘同县令。”
《國語辭典》:派饭(派飯)  拼音:pài fàn
团体生活中酌量分配饭菜,称为「派饭」。如:「每位学员要轮流去派饭。」
《漢語大詞典》:政治指导员
简称“指导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连和相当于连的基层单位负责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与同级军事指挥员同为部队或单位的首长,对部队或单位的工作共同负责。
《国语辞典》:民俗曲艺(民俗曲艺)  拼音:mín sú qǔ yì
于民间产生,属于民族基层文化的音乐。参见「民俗音乐」条。
《国语辞典》:民俗音乐(民俗音乐)  拼音:mín sú yīn yuè
于民间产生,属于民族基层文化的音乐。通常多属口耳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并非专业性的音乐或特定的个人所创作的。也作「民俗曲艺」。
《国语辞典》:科员政治(科员政治)  拼音:kē yuán zhèng zhì
组织中的基层人员,仗著对法规熟悉而形成的专权。上级人员往往受制于他们,是一种不正常的行政现象。
《国语辞典》:莒光连队(莒光连队)  拼音:jǔ guāng lián duì
国军模范基层连队。为选拔表扬类别之一。其标准为思想武德最精纯,武艺技术最精熟,武器装备最精良,组织制度最精严。
《国语辞典》:步兵学校(步兵学校)  拼音:bù bīng xué xiào
我国培育陆军步兵基层干部的学校。民国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在南京汤山成立。政府播迁来台后,于四十一年一月十六日在高雄凤山复校,五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与陆训部合并,改称「陆军步兵训练指挥部」。六十八年七月一日后直隶陆军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