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震源  拼音:zhèn yuán
地球内部地震发源的地点。也就是断层破裂、火山爆发或陨石撞击的起始点。
《国语辞典》:防震设计(防震设计)  拼音:fáng zhèn shè jì
在使结构体及其附属品能抵抗因地震袭击所引致之横向力的设计。也称为「耐震设计」。
《国语辞典》: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局)  拼音:zhōng yāng qì xiàng jú
我国预测气象、发布地震报告、观测天象及纂修历法的机关。隶属于交通部。简称「气象局」。
《国语辞典》:唐山大地震  拼音:táng shān dà dì zhèn
民国六十五年七月,河北省唐山、丰荣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唐山市工业、市政设施及居民住屋遭到严重破坏,死亡人数约二十五万人。
《国语辞典》: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拼音:zì rán zāi hài
自然现象如水、旱、地震、风等造成的灾害。
《国语辞典》:集集大地震  拼音:jí jí dà dì zhèn
地震名。二十世纪台湾最大地震。民国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一时四十七分发生在纬度二十三点九度,东经一百二十点八度,即位于日月潭西方九公里。震源深度八公里,震级七点三。造成车笼埔断层活动,错动达八十公里。南投县及台中市受害严重。死亡人数二千四百一十三人。亦称「九二一大地震」。
《国语辞典》:九二一大地震  拼音:jiǔ èr yī dà dì zhèn
即集集大地震。参见「集集大地震」条。
分类:大地地震
《国语辞典》:土质液化(土质液化)  拼音:tǔ zhí yè huà
指在含水的砂土层中,发生强烈地震时,因振动力激起砂粒间孔隙压力,使砂土中水分溢出,土层出现类似流砂般的现象。此种现象也会造成地表沉陷,而使地表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
《国语辞典》:无感地震(无感地震)  拼音:wú gǎn dì zhèn
地震在地底下所放出的能量传达到地面时非常微弱,人体没有感觉,必须依精密仪器才能验出,这类的地震称为「无感地震」。
《国语辞典》:中源地震  拼音:zhōng yuán dì zhèn
震源的深度在地下七十至三百公里深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
《国语辞典》:有感地震  拼音:yǒu gǎn dì zhèn
当地震的振动程度可使人体感觉到,称为「有感地震」。目前我国中央气象局将有感地震分为微震、轻震、弱震、中震、强震、烈震和剧震七个等级。
《国语辞典》:震度  拼音:zhèn dù
地震的大小以地面受到震动或破坏的强烈程度来表示,称为「震度」。
《国语辞典》:震谱(震谱)  拼音:zhèn pǔ
显示地震所产生某些不同的震动波,对大地、建物等结构产生效应的图谱。
《国语辞典》:地盘下陷(地盘下陷)  拼音:dì pán xià xiàn
指地表向下陷落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引起土壤液化、火山活动等自然因素,或超抽地下水、建物载重、地下采矿等人为因素。也称为「地层下陷」。
《国语辞典》:地震规模(地震规模)  拼音:dì zhèn guī mó
以地震发生能量大小作为尺度,来表示地震本身的大小等级,称为「地震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