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球 → 毬球”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低纬度(低纬度)  拼音:dī wěi dù
地球表面以赤道分为南北半球,各分为九十纬度,邻近赤道附近,称为「低纬度」。
《漢語大詞典》:子午面
一般指通过地面一点包含地球南北极的平面。
《國語辭典》:子午线(子午線)  拼音:zǐ wǔ xiàn
通过正北、正南,以及天顶的经线。一天当中太阳分别在中午(午时)与半夜(子时)两次通过此线。
《国语辞典》:磁暴  拼音:cí bào
地球磁场的方向和磁力大小突然发生不规则变化的现象。为太阳表面活动异常活跃时,大量抛射的带电粒子经过地球附近所引起。特徵为突然爆发,在一小时内全球磁场发生显著的改变,罗盘指针摇摆,电讯受到干扰。随后逐渐恢复正常,历时可能数日。太阳黑子较多的年分,磁暴现象较多。
《国语辞典》:经圈(经圈)  拼音:jīng quān
地理上指通过地球南北两极的大圆圈线。
《国语辞典》:北回归线(北回归线)  拼音:běi huí guī xiàn
地球上一条假想的纬线。约在北纬二十三度半,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此线。政府在该线经过的嘉义县水上乡、花莲县瑞穗乡及台东县长滨乡设有「北回归线标」。
《国语辞典》:板块运动(板块运动)  拼音:bǎn kuài yùn dòng
地球外部岩石圈由若干板块构成,各板块浮在较流圈之上,因受海底扩张推力的影响互相移动且产生作用。
《国语辞典》:引潮力  拼音:yǐn cháo lì
因地表受天体引力与地球公转所发生的离心力不平衡,以致发生引潮力,为潮汐的原动力。
《国语辞典》:宇宙线(宇宙线)  拼音:yǔ zhòu xiàn
由地球外部以极高速度飞驰的射线,有极大的能量。可分为两类:(1)原宇宙射线,为来自地球以外的高能带电粒子,其中约百分之九十一点五是质子,百分之七点八是氦核,其馀是碳、氮、氧及铁等的原子核。(2)次级宇宙射线,是原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中的粒子碰撞产生的种种基本粒子。也称为「宇宙射线」。
《国语辞典》:地壳变动(地壳变动)  拼音:dì ké biàn dòng
地表的地壳因地球内营力造成的变动。其变动包括洋盆、大陆、高原、山脉的形成。如造陆运动、造山运动及变质、摺皱和岩浆活动等。
《国语辞典》:地球科学(地球科学)  拼音:dì qiú kē xué
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内容包括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如:「从地球科学这门课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变迁的历史。」
《国语辞典》:大圆圈线(大圆圈线)  拼音:dà yuán quān xiàn
任何通过地球中心的平面与球面相交的圆圈,称为「大圆圈线」。
《国语辞典》:陆半球(陆半球)  拼音:lù bàn qiú
地球划分两半球中,陆地占最大比例的半球。此半球以法国罗亚尔河口及纽西兰安替波得斯群岛为两极点,包含欧、亚、非与北美洲,以及大部分的南美洲,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一,惟陆半球内水域面积仍旧大于陆地。相对地,海洋占最大面积者称为「水半球」。
《国语辞典》:内行星(内行星)  拼音:nèi xíng xīng
太阳系内,轨道位于地球之内的行星。
《国语辞典》:金属氢(金属氢)  拼音:jīn shǔ qīng
西元一九八九年五月于Baltimore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年会中,华裔科学家毛河光与R。J。Hemley 发表利用两个金刚石砧,中间加入普通氢材料,然后施以两百五十万倍的大气压力,此时氢分子分离成个别的原子,并形成可导电的金属氢。金属氢可能是高温超导体,也可能作为核融合的燃料,更可能有助于科学家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等行星的了解,因为这些行星的核心都具有金属氢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