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3,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杜光庭(宾圣、宾至 东瀛子、广成先生 广成 蔡国公 )
朱全忠(庙号 太祖 世称 后梁太祖 朱温、温 朱晃 神武元圣孝皇帝、神武元圣孝帝、梁神武元圣孝帝 别称 五代后梁太祖 朱三 全忠、晃 梁王、魏王 )
郑璘(华圣 )
唐僖宗(庙号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惠圣恭定孝帝 李儇 普王 )
李嗣源( 李亶 庙号 明宗、后唐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圣德和武钦孝帝、唐圣德和武钦孝帝 嗣源 )
李晔(庙号 昭宗、唐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圣穆景文孝帝 寿王 )
封舜卿(宾圣、赞圣 )
辽太祖( 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庙号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大圣大明神烈天帝 耶律 )
李存勖(庙号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光圣神闵孝帝、唐光圣神闵孝帝 别称 后唐庄宗 世称 太原公子 亚子 朱耶 晋王 )
高从诲(遵圣 南平王 文献 )
释法圆( 圣僧 )
郭威(庙号 太祖 世称 后周太祖、郭雀儿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圣神恭肃文武孝帝、周圣神恭肃文武孝帝 文仲 威 )
汉高祖李皇后(尊号 昭圣皇太后 )
僧如敏(知圣大师 )
赵匡胤(庙号 太祖、烈祖、艺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帝、宋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帝 别称 宋太祖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括苍人,字宾圣,自号东瀛子。喜读经、史书,工词章、翰墨之学。懿宗设万言科选士,不中,遂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奔蜀,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应制,后隐居青城山白云溪。王建据蜀,赐号广成。有《广成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0—933 字宾圣(一作宾至),号东(一作登)瀛子、华顶羽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寓居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懿宗咸通间,应九经举不第,遂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中和间,住长安太清宫。光启初,僖宗召见,赐号广成先生。后入蜀,依蜀帅王建,住成都玉局观。王建以为太子王元膺之师。通正二年(917)拜户部侍郎,封蔡国公。王衍即位后,从其受道箓,封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解官,居青城山白云溪,以著述为务。《十国春秋》卷四七有传。著作今存20余种,较著名者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录异记》、《仙诗拾遗》、《广成集》等。《全唐诗》存诗1卷,内11首为郑遨诗误入。另《诗律武库》、《诗渊》及其编订各书中,尚有诗150余首,但其中部分可能仅经其修订。
唐诗汇评
杜光庭(850-933),字宾圣,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一云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博极群书。咸通中应举不第,遂入天台山学道。僖宗召见,赐紫,为道门领袖。中和初,从僖宗入蜀,竟留居成都青城山,号东瀛子。初事王建,为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后主立,进户部侍郎,为传真天师、崇文馆大学士。卒。善属文,有《录异记》、《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等著作传世。文集《广成集》三十卷,已佚。后人辑有十二卷本(或作十七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九
光庭字宾至。缙云人。一曰长安人。咸通中应九经举不第。入天台山学道。从僖宗幸兴元。留蜀事先主。为金紫光禄大夫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迁户部侍郎。后主立。授道箓于苑中。以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解官隐青城山。号东瀛子。年八十五卒。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王蜀广德杜先生,学海千浔,柯林万叶,凡所著述,与乐天齐肩。……杜先生为诗,悉去浮游,迥为标准;区分理本,实契真筌。如《山居百韵》云:“丹灶河车休矻矻,蚌胎龟息且绵绵。驭景必能趍日域,骑箕终拟蹑星躔。”又:“返朴还淳皆至理,遗形忘性尽真诠。”玄妙之门,实为奇句。又吟一言至十五言《纪道德》、《怀古今》两篇,不唯体依风雅,抑且言征典谟。名公之中,可谓大制也。
宣和书谱
(杜光庭)尝撰《混元图》、《纪圣赋》、《广圣义历帝纪》暨歌诗杂文共百馀卷。喜自录所为诗文,而字皆楷书;人争得之,故其书因诗文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2—912 【介绍】: 即五代后梁太祖。后梁王朝创建者。宋州砀山人。小名朱三。少孤。初从黄巢为同州防御使。唐僖宗中和二年降唐,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以败黄巢军、破秦宗权、拒李克用诸功,封梁王,累官宣武、宣义、护国、忠武四镇节度使。昭宗天祐初杀昭宗,四年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更名晃,改元开平,建都汴州。寻杀哀帝。在位六年。乾化中为子友圭所杀。
全唐文·卷一百一
帝姓朱氏。讳晃。初名温。宋州砀山人。唐大中六年生。初从黄巢。寻降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重荣表奏僖宗。授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天复元年封梁王。天祐二年加相国。改封魏王。备九锡。四年四月受唐禅。改今名。开平三年。加尊号睿文圣武广孝皇帝。在位六年。年六十一。谥曰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
郑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字华圣。郑从谠子。昭宗大顺中,以考功员外郎充史馆修撰。乾宁末,任翰林学士。累官尚书左丞。中原乱,南奔入闽,依泉州刺史王审邽。著有《视草亭记》,已佚。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一
璘字华圣。宰相从谠子。黄巢之乱。依泉州剌史王审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888 【介绍】: 即李儇。唐朝皇帝。懿宗第五子。初名俨,后改现名。懿宗咸通十四年,宦官刘行深等拥立为太子,旋即帝位,年仅十二岁。专事游戏,政事一委于宦官田令孜。时王仙芝、黄巢起事,攻克两京。乃与令孜等奔成都。中和五年还长安。光启二年,以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冲突,复奔凤翔,走兴元。文德元年还长安。后病卒。前后在位十五年,谥惠圣恭定孝皇帝。
全唐文·卷八十六
帝讳儇。懿宗第五子。咸通三年生。六年封普王。名俨。十四年七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是月即位。乾符二年正月。上尊号圣神聪睿仁哲明孝皇帝。光启元年五月。再上尊号至德光烈孝皇帝。文德元年五月。又上尊号圣文睿德光武宏孝皇帝。在位十六年。年二十七。谥曰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33 【介绍】: 五代后唐国君。本为代北应州胡人,无姓氏,名邈佶烈,李克用养为义子,赐姓名。嗣庄宗为帝,庙号明宗。为人纯厚,执事恭谨。尝夜焚香祝天,愿早生圣人。即位后,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百姓赖以休息;然屡以无辜诛杀臣下。及病,秦王李从荣作乱,饮恨而终。在位凡八年。
全唐文·卷一百六
帝讳亶。初名嗣源。代北人。世事太祖。遂从姓李氏。唐咸通八年生。同光元年授蕃汉马步总管。加太尉。四年四月即位。改今名。长兴元年。上尊号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四年。再加尊号圣明神武广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在位八年。年六十七。谥曰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04 【介绍】: 即唐昭宗。唐朝皇帝。懿宗第七子。初名杰,改名敏,又改现名。初封寿王。僖宗文德元年,宦官杨复恭拥立为皇太弟,旋即帝位。时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相争,各结藩镇为援。天复元年,全诲劫帝走凤翔,依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引宣武节度使朱温攻之。三年,茂贞杀全诲,与温和解,帝乃复还长安,杀宦官七百余人。然凡事受制于温,又被逼迁都洛阳,旋为温所杀。在位十六年,谥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7—904 即唐昭宗。初名杰,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封寿王。僖宗乾符中,授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文德元年(888),立为皇太弟,改名敏,旋即帝位。天祐元年(904),为朱全忠劫持至洛阳。同年八月,为全忠所杀。谥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昭宗纪》、《唐诗纪事》卷二、《书史会要》卷五。晔攻书好文,能诗善词,亦好书法。《全唐诗》存断句1联、词4首。
全唐文·卷九十
帝讳煜。懿宗第七子。咸通八年生。十三年四月封寿王。名杰。乾符四年遥镇幽州。文德元年立为皇太弟。改名敏。翌日即位。改今名。大顺元年正月。上尊号圣文睿德光武宏孝皇帝。天祐元年。朱全忠逼迁于洛阳。遂被弑。在位十六年。年三十八。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
封舜卿 朝代:唐末至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930 【介绍】: 唐末五代蒲州安邑人,字宾圣。封敖子。僖宗光启三年,为太常博士,在巴南。昭宗迁洛时,为中书舍人,奏赐名儒不遇者一官。哀帝天祐元年,官户部郎中。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为礼部侍郎,知贡举。三年,奉使幽州,归为翰林学士。又任太子宾客。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以太子少保致仕。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二
舜卿字赞圣。渤海蓨县人。仕梁为礼部侍郎。知贡举。开平三年奉使幽州。入为翰林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2—926 【介绍】: 辽代皇帝,契丹迭剌部人。姓耶律,名阿保机。汉名亿。后梁开平元年,推为可汗(部落联盟长)。后梁贞明二年,并契丹八部,称天皇王,国号大契丹,年号神册,为辽代之始。任用汉人韩延徽、韩知古等,建城郭,制契丹大、小字,以汉法治汉人。南掠河北及代北地区,西征各游牧部落。天赞五年冬灭渤海国。改为东丹,以太子倍为东丹王。七月,卒于班师途中。在位十九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26 【介绍】: 五代后唐创建者。李克用子,小名亚子。克用将死,授以三矢曰:“必报梁、燕、契丹之仇。”既嗣位,北却契丹,东灭燕,又灭后梁,还矢太庙。于后梁龙德三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定都洛阳。后骄恣荒于政治,伶人郭从谦谋反,中流矢而卒。在位四年。庙号庄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926 小字亚子。沙陀部人。本姓朱耶氏。懿宗咸通间赐姓李。晋王李克用之长子。昭宗乾宁后先后遥领隰、汾、晋三州刺史。天祐五年(908)嗣晋王之位。其后与后梁激战十五年,终灭后梁,建立后唐。同光元年(923)即皇帝位。在位三年,耽于享乐,宠信伶人,朝政紊乱,同光四年,死于乱中。庙号庄宗。两《五代史》有本纪。工词,《全唐诗》存词4首。另敦煌遗书斯三七三存诗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词学图录
李存勖(885-926) 即后唐庄宗,本姓朱耶,小字亚子。沙陀部人。李克用长子。好俳优,洞晓音律,能度曲。《尊前集》存词四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
帝讳存勖。太祖长子。唐光启元年生。年十一。授检校司空隰州刺史。天祐五年嗣封晋王。二十年四月。筑坛魏州即帝位。同光二年。加尊号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在位四年。年四十二。谥曰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48 【介绍】: 五代时荆南国君,字遵圣。高季兴子。初仕后梁,累官检校太傅。季兴卒,袭位,惧见讨,奏表归后唐,末帝应顺元年,封南平王。以地狭兵弱,所向称臣,利其赐予。诸国贱称为“高赖子”。在位十二年。卒谥文献。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郝。真定元氏人。后唐长兴二年。出家于乡之观音院。既落发受具。遂游方。阅藏典于韶山。而后归。晋开运三年。契丹犯京师。其主耶律德光。回军至栾城而死。虏酋麻答耶律解里守常山。不即去。常山之人。谋逐之。虏知而先发焉。城中无少长。皆被屠戮。天王寺。丧八僧。圆其一也。初圆引颈再受刃。如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即身首异处。昏无所知。至暮睹反照独念曰。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徐扪其颈。则首在焉。然犹疑之。不敢摇动。时虏已溃遁。城中居民稍定。明日或扶之归院。院僧方晨粥。见之以为鬼物。遽惊散。久之询其故。乃悲喜相贺。然察其颈。则周匝有痕。如线许终身。周显德中。又寓大名之成安县卯斋寺。温寻藏义。开宝六年。集众说法。坐逝。茶毗致舍利如粒。寿七十四。腊五十一。范鲁公质闻而叹曰。夫看经精进之力。乃能见验于生死之际。则佛之道果可诬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法圆。俗姓郝。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师与落发。间岁受满足戒。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越来年契丹犯阙。戎王耶律德光。回至常山栾城而死。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时旋军自镇州董戎。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即常山也。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汉儿将帅谋逐丑虏。其计未决两分街巷。汉人在蕃之中者。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天王院八僧殊死。圆预其数也。其时见杀者尤众。初圆引颈两受刃。如击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遂身首异处。至暮圆如梦中忽睹晚照。亦微悟被戮。意之自谓。死已冥寞亦见日月。逡巡举一臂。试扪其头。乃觉如故。再三疑之不敢摇动。虑其分落也。又谓血凝所缀。重扪之绕颈有痕缝。如线许大。终身如此。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傍人扶起诘朝归院。院僧方将食粥。见圆谓为鬼物。一皆奔散。迟久审得其实。喜言再生。远迩观礼且叹希奇。常山之人竞陈供施。圆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暨周显德中寓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以开宝六年忽谓众曰。人生虚幻何能久长。物极则迁。生死涅槃必无少别。遂不数日而长逝。黑白之众若丧所亲。及送就茶毗日。感舍利若黍粟之皂粒焉。春秋七十四。法腊五十一。时范鲁公质亲问圆厥由。深加郑重。再询履行。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又福州楞伽寺矿师者。海坛戍卒之子。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年及八岁甘嗜野菜。若锄斸种者。即言杀伤物命。每见家厨亨燀毛鳞。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贵其不食。自言。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便请出家因披法服。顶有香气如爇沈檀。号为圣僧。时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请入府署。因作肉䭔子百数。唯一是素者。盘器交错悉陈于前。意验其凡圣耳。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馀者手拂而作。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每出街巷众人围绕。自言。寿止十三当定归灭。至是果终。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依轮王法树浮图焉。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言是唐之帝胄。不知何王院之子孙。轻乎轻冕尚彼林泉。举动之间不可量度。身长七尺馀。形貌紫色眉长过目。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唇红润齿密致。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腰不束带足不蹑履。虽冬无皴皲之患。夏无垢汗之侵。放旷自得靡所拘绊。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发于辞气若铿巨钟。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止于偏房中。造论演畅华严。不出户庭几于三载。高与邻里怪而不测。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高氏供枣饼亦至。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即冠盖村也。中路遇一虎。玄见之抚其背。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其虎弭耳而去。其处无泉可汲用。会暴风雨拔老松去。可百尺馀成池。约深丈许。其味香甘。至今呼为长者泉。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或多应焉。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长尺馀。炳然通照。以为恒矣。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以白布为惨头。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玄食之而已。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及论成亡矣。所造论四十卷。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次决疑论四卷。绾十会果因之玄要。列五十三位之法门。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玄来谓之。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乃曰。吾终矣。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曰去住常也。乡人下坡。回顾其处云雾昏暗。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即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报龄九十六。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蛇虺填满莫得而前。相与启告蛇虺交散。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甃石为城。而葬之。神福山逝多林兰若方山是也。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若悲恋之状焉。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到兰若收论二本。召书生就山缮写。将入汾川流行。其论由兹而盛。至大中中。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成一百二十卷。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亦写附于初也。宋乾德丁卯岁。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谦之七日行道。感复丈夫相。冥悟华严义。乃造论六百卷。久亡。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神变无方。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或曰。李论中加乎十会。经且阙焉。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通曰。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此配法观心也。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故经云。知一切即心自性。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可不知华言义耶。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盖法门不相入耳。伪经可爇。李论难焚。伊非小圣境界也。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水火相恶未始有极。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丹成转数。服则登仙。慧鍊功夫验之果證。若或名未标于箓籍。力未合于经王。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亦乃譬同群象也。牙能抵触鼻善卷舒。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则鼓双翼以飞腾。用七支而巧便。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厥号蔼罗伐拿。象中龙也。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若夫能感所通。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能通所感。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无不感通也。昔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当收不尽。固有缺然。及乎宣师不相沿袭。乃釐革为感通。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修则感欤果乃通也。覈斯理长无不包括。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原夫室静生虚白。心静则神通。儒玄所能我道奚若。引发静虑自在现前。法不喧嚣万缘都泯。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海水噏于毫端。不思议时凡夫之心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义解习禅悟解也。明律护法修行也。神异感通果證也。孰言像末无行果乎。亦从多分说也。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诸方更有其异名。此刹弥观其奇迹。难拘定态莫检恒形。从愿海而起身。元惟智积。自意生而分质。素是康僧。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留年不测示迹无方。或扬化于数朝。或受龄于三百。或令灶祠而堕。或得御笛而回。圭戒岳神安救唐相。或漉龙儿而至。或擎销骨而征。入圣寺门认诸葛亮。或神光出口。或怪物沈河。丰干识其文殊。无相免其任侠。梦送浮图而渡海。身分窑窟以安禅。或放毫相之光。或令公主之诞。或获珠之烁烁。或扰虎之耽耽。或记宰臣。或移巢鹊。寿过百岁身隐五台。或谶草书。或求听众。或隐形而留影。或见母而便生。或题异辞。或语虓兽。记韦公之灭度。惊张渎之夜归。不濡其服而渡溪。不泄其秽而恒食。或倒立而死。或直吐其鸠。或身首异处而还连。或半年坐亡而复起。若以法轮启迪。多作沙门之形。设如异迹化成。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或逆牾于恒流。或诪张于下类。伊皆难测。孰曰易知。将逆取顺之由。反权合道之意耳。或曰。感通之说近怪乎。对曰。怪则怪矣。在人伦之外也。苟近人情之怪。乃反常背道之徒欤。此之怪也。非心所测。非口所宣。能至其涯畔矣。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仙则修鍊成怪。鬼则自然为怪。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何耶。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知此怪正怪也。在人情则谓之怪。在诸圣则谓之通。感而遂通。故目篇也。故智论云。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其力已遂化众生。复置世界于一毛。疑海水为五味。故曰缘法察境。唯寂乃照。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54 【介绍】: 五代后周创建者。邢州尧山人,字文仲。或云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遂改姓。颈部有飞雀刺花,人称郭雀儿。初以勇力应募李继韬麾下。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汉隐帝时位至枢密使加平章事。乾祐三年,知隐帝遣人加害于己,遂举兵入汴。及隐帝被杀,威立刘赟为帝。旋率军北御契丹,至澶州兵变,自立而还,代后汉称帝,建国号周,史称后周。在位三年卒,庙号太祖。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二
帝姓郭氏。讳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唐天祐元年生。历事后唐晋汉。汉乾祐三年授邺都留守兼枢密使监国。广顺元年正月。受汉太后册即皇帝位。显德元年。加尊号圣明文武仁德皇帝。在位四年。年五十一。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七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高祖领藩镇。累封魏国夫人。天福十二年册为皇后。隐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周太祖入京。请后权临朝听政。及即位。上尊号曰昭圣皇太后。居太平宫。显德元年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后唐时僧,闽人。为人宽绰纯笃,无故寡言。住韶州灵树院。南汉刘氏每迎召敏入请问,所占皆验。号为知圣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闽人也。始得心法于安禅师。及刘氏据番禺。每迎入府供养。有所询访。谓之乞愿。敏亦无所顾忌。辄随事占对。后皆奇中。因署号知圣大师所居灵树院。岩谷尤深。窅丈室燕坐。悉屏绝童仆。独一净人侍侧。呼之为所由。一日登山。遽麾使去。净人因蔽草中窥之。见敏没入地。久之乃复出。净人竟前问所往。徐曰。吾与山王有故。邀吾闲谈耳。且戒之。曰。所由勿泄吾迹于外。 有僧问云。如何是佛法至理。敏展两手。云如何是和尚家风。敏云千年田八百主。云学人不会。敏云。即当屋舍没人脩。问云。如何是西来意。敏云。童子莫徭儿。云乞师指示。敏云。汝从虔州来。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会。敏云。火官头上风车子。 有尼送瓷钵。敏托起云。者个出在什么处。尼云。定州敏朴破。尼罔措。 或问和尚年多少。敏云。今日生。明日死。又问和尚生缘何处。敏云。日出东。月落西。广主将兴兵。欲诀臧否于敏。敏知之乃封一函子。付知事云。王来则出此开之。竟化去。及广主至。怒知事曰。和尚疾时。何不见报耶。对曰。和尚未尝有疾。于是出其函。得一帖子。于内书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主因召第一座文偃。开堂说法。以绍其化。兵亦遂寝。且塔其全身于山中。葬费皆出王府。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如敏。闽人也。始见安禅师。遂盛化岭外。诚多异迹。其为人也宽绰纯笃无故寡言。深悯迷愚率行激劝。刘氏偏霸番禺。每迎召敏入请问多逆知其来。验同合契。广主奕世奉以周旋时时礼见。有疑不决直往询访。敏亦无嫌忌启发口占然皆准的时谓之为乞愿。乃私署为知圣大师。初敏以一苦行为侍者。颇副心意。呼之曰所由也。一日随登山脊间。却之潜令下山。回顾见敏入地焉。苦行隐草中覆其形。久伺之乃出往迎之。问曰师焉往乎曰吾与山王有旧。邀命言话来如是。时或亡者乃穴地而出。严诫之曰。所由无宜外说泄吾闲务。后终于住院。全身不散。丧塔官供。今号灵树禅师真身塔是欤。 系曰。灵树如遇大安。必寿腊绵长。出人常限。疑此亦所闻异辞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976 【介绍】: 即宋太祖。世为涿州人,生于洛阳。仕后周,官至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恭帝显德七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在位期间,先后攻灭荆湖、后蜀、南汉、南唐诸国。选用将领驻守北方要地,防御契丹。削夺禁军和藩镇兵权,以文臣带京官衔,任知州、知县,代军人掌地方政权。设转运使,分掌地方财权,并监察地方官。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权力。又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在位十七年,中央集权加强。因重文轻武、偏重防内,导致积弱局面形成。
全宋文·卷一
宋太祖赵匡胤(九二七——九七六),世为涿郡(今河北涿县)人,生洛阳夹马营中。后汉乾祐元年,应募为郭威部属。仕后周,补东西班行首,累官殿前都指挥使,拜定国军节度使。后周显德六年,升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使。七年,率兵拒北汉、契丹兵,至陈桥驿,将士大噪,拥之南还,受周禅,即帝位,国号宋。平李筠、李重进之叛,继灭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并于开宝二年亲征北汉。惩五代节镇过重、君弱臣强之弊,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县,以京朝官监临财赋,又置转运使、通判,遂使兵权、财权、司法权尽归朝廷。在位十七年,年号三:建隆、乾德、开宝。见《宋史》卷一至卷三《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