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土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世间之一。国土为众生所依之境界。既有能依之身,则必有所依之土,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别。是名国土世间。见智度论四十七,三藏法数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三世间之一。国土是众生所依所住的境界,既然有能依的身,当然就有所依的国土,而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别,是名国土世间。
【三藏法数】
国土者,即众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别,故名国土世间。
国土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世界海而言。谓不可思议佛刹即十佛自体所居之依报也。五教章卷下所谓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所说,是也。
国土清净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极乐国土之清净者。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国土严饰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二愿。愿国土之严饰者。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中略)严饰奇妙超诸人天。(中略)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常寂光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土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是诸佛的居处,故谓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五天音与汉土二音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汉音吴音之二音评五天之音,则中天之音,多用汉音,少用吴音。南天之音,多用吴音,少用汉音。此中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慈恩,惠果等用中天之音。智广,宝月等用南天之音。详见悉昙藏一,悉昙三密钞上。
掩土
【佛学大辞典】
(仪式)全身埋葬也。
清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业所感之净土也。
【佛学常见辞汇】
依净业所感得的清净国土。
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梁译之摄论八曰:「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大乘义章十九曰:「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圣人所住的国土,因这种国土没有五浊的垢染,所以叫做净土。
【俗语佛源】
「土」即国土、世界。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密严净土、琉璃净土等。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般所说的净土,即特指阿弥陀佛依其「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也说:「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净土思想从汉末即传入中国。东晋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弘扬净土法门。后形成净土宗,专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是流行最广的宗派。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如说:这真是一片人间的净土!青翠的山峰下,流淌著潺潺的涧水;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盛开著奇异的花卉。(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其地纯以金刚所成,众宝间错,种种庄严,皆悉殊胜,即华藏世界,西方安养等世界也;以其无有四趣五浊等秽恶,是名净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
生净土法八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维摩居士应众香国众香菩萨之问:说于此土成就八法得生净土:一饶益众生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二心等众生,谦下无碍。三于诸菩萨视之如佛。四于所未闻之经文闻之不疑。五与声闻不相违背。六不嫉他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七常省己过,不讼他短。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见维摩经香积品。
十七种净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于毗耶离国庵摩罗树园对宝积童子说十七种之净土:一、直心,是菩萨之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之众生,来生其国云云。二、深心,三、大乘心,四、布施,五、持戒,六、忍辱,七、精进,八、禅定,九、智慧,十、四无量行,十一、四摄法,十二、方便,十三、三十七品,十四、回向心,十五、除八难,十六、守戒行,十七、十善。是菩萨之净土。见维摩经佛国品。
净土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佛教之一派。以普贤为初祖,主于念佛往生。晋慧远专倡净土法门,住庐山,结莲社,得一百二十三人。同愿往生极乐国土。魏之昙鸾,唐之道绰,皆专修此道。以观想持名专修为上,一名莲宗,日本亦盛行之,为二十宗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莲宗,或念佛宗,以普贤菩萨为初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门者差别之义,对于圣道门而云净土门。(参见:二门)
净土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之异名。
净土七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支那净土教依典之七经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大阿弥陀经二卷,无量寿经二卷,观无量寿经一卷,阿弥陀经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鼓音声三陀罗尼经一卷。皆为赞叹净土之经典。故亦曰称赞净土七经。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依持的七部经典,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鼓音声三陀罗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