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南国纪


《诗经·小雅·四月》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东汉·郑玄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雍滞。」

例句

东流既瀰瀰,南纪信滔滔。 李百药 渡汉江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杨炯 西陵峡

典故 
南国貌

相关人物
曹植


《昭明文选》卷二十九〈诗己·杂诗上·杂诗六首〉~364~
南国有佳人,华容若桃李。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俛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例句

窦闺织妇惭诗句,南国佳人怨锦衾。 李绅 新楼诗二十首城上蔷薇

虚传南国貌,争奈五陵心。 杜牧 为人题赠二首

典故
小鲜烹
  
烹小鲜治大国
 
烹小鳞
 
相关人物
老子


《老子·德经·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汉·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三国魏·王弼注:「不扰也。」
《韩非子》卷六〈解老〉
「治大国若烹小鲜。」三国魏·王弼注:「不扰也。」汉·河上公注:「鲜,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靡也。」「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苦烹小鲜。』」

例句

家怜双鲤断,才愧小鳞烹。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

宝剑诚可用,烹鲜是虚弃。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

彼乡有令弟,小邑试烹鲜。 李颀 赠别穆元林

君作烹鲜用,谁膺仄席求。 杜牧 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罢府周岁公宰昭应牧在淮南縻职叙旧成二十二韵用以投寄

典故
七国三边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晁错


《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449~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史记》卷二十五〈律书〉~242~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例句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李商隐 富平少侯

典故
齐国社

相关人物
石庆

参考典故
石庆数马


《史记》卷一○三《万石君列传》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礼记注疏》卷六十〈大学〉~98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典故
相关人物
曹相国
 
东郭先生
 
梁石君
 
蒯通


《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传》
客谓通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

简释

乞火:指为人排解纠纷。唐杜牧《酬张枯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例句

自愧扫门士,谁为乞火人。 杜牧 寄崔钧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杜牧 酬张祐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典故
秦相废国居枢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奸臣列传三·秦桧〉~3747~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登政和五年第,补密州教授。继中词学兼茂科,历太学学正。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遣使求三镇,桧上兵机四事:一言金人要请无厌,乞止许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诈,守禦不可缓;三乞集百官详议,择其当者载之誓书;四乞馆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不报。除职方员外郎。寻属张邦昌为干当公事,桧言:「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三上章辞,许之。时议割三镇以弭兵,命桧借礼部侍郎与程瑀为割地使,奉肃王以往。金师退,桧、瑀至燕而还。禦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幵共荐桧,拜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王云、李若水见金二酋归,言金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京。十一月,集百官议于延和殿,范宗尹等七十人请与之,桧等三十六人持不可。未几,除禦史中丞。闰十一月,汴京失守,二帝幸金营。……鼎既去,桧独专国,决意议和。中朝贤士,以议论不合,相继而去。……十月,兴岳飞之狱。桧使谏官万俟离论其罪,张俊又诬飞旧将张宪谋反,于是飞及子云俱送大理寺,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十一月,贬李光藤州,范同罢参知政事。同虽附和议,以自奏事,桧忌之也。十二月,杀岳飞。桧以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俱与桧大异,必欲杀之。铸、三畏初鞫,久不伏;离入台,狱遂上。诬飞尝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为指斥乘舆,受诏不救淮西罪,赐死狱中。子云及张宪杀于都市。天下冤之,闻者流涕。飞之死,张俊有力焉,语在飞传。
典故
青芜国


《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七〈春江花月夜词〉
玉树歌兰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千里涵空澄水魂【千里涵空照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万枝破鼻团香雪】。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玻璃枕上闻天鸡】。蛮弦代写曲如语【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烟尘起【四方澒动烟尘起】【四方倾动风尘起】【四方澒动风尘起】,犹在浓香梦魂里【犹在浓团梦魂里】。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
典故

《全唐诗》卷六百三十〈句〉
溪山自是清凉国,松竹合封萧洒侯。
典故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馀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诸樊及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例句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李白 上留田行

典故
如刻画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周泰
 
孙权
 
赵充国


《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馀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馀创,贰师奏状,诏徵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周泰传》
「权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权把其臂,因流涕交连,字之曰:『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例句

唯有老身如刻画,犹期圣主解衣看。 李端 题故将军庄

典故
乳羝属国
 
握雪餐
 
苏卿牧羝

相关人物
单于
 
苏武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苏建·(子)苏武〉~2462~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例句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李白 塞下曲六首之二

典故
山东出相
 
山东气
 
山西将
 
山西将种

相关人物
上官桀
 
傅介子
 
公孙贺
 
廉褒
 
李广
 
李蔡
 
王剪
 
甘延寿
 
白起(武安君)
 
苏建
 
苏武
 
赵充国
 
辛武贤
 
郁郅王围


《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列传〉~2998~
赞曰: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人;王剪,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馀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典故
上医医国
 
医国手

相关人物
秦景公


《国语》卷十四〈晋语八·医和视平公疾〉~473~
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出曰:「不可为也。是谓远男而近女,惑以生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不生,天命不祐。若君不死,必失诸侯。」赵文子闻之曰:「武从二三子以佐君为诸侯盟主,于今八年矣,内无苛慝,诸侯不二,子胡曰『良臣不生,天命不祐』?」对曰:「自今之谓。和闻之曰:『直不辅曲,明不规闇,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又不自退而宠其政,八年之谓多矣,何以能久!」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文子曰:「子称蛊,何实生之?」对曰:「蛊之慝,谷之飞实生之。物莫伏于蛊,莫嘉于谷,谷兴蛊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昼选男德以象谷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今君一之,是不飨谷而食蛊也,是不昭谷明而皿蛊也。夫文,『虫』、『皿』为『蛊』,吾是以云。」文子曰:「君其几何?」对曰:「若诸侯服不过三年,不服不过十年,过是,晋之殃也。」是岁也,赵文子卒,诸侯叛晋,十年,平公薨。三国吴·韦昭注:「止其淫惑,是为医国。」
《漢語大詞典》:南国佳人(南國佳人)
指南方的美女。 前蜀 韦庄 《忆昔》诗:“西园公子名 无忌 ,南国佳人号 莫愁 。” 宋 梅尧臣 《依韵和禁烟近事之什》:“西州骏马头如剥,南国佳人颈似瑳。” 林学衡 《艳体》诗之一:“东家处子三年怨,南国佳人絶代容。”
《漢語大詞典》:烹小鲜(烹小鮮)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 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后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烹小鲜之讹:“ 老子 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言烹小鱼者不事割鳞剖腹,意在简便耳。”
《漢語大詞典》:烹鲜(烹鮮)
(1).语本《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后以“烹鲜”比喻治国便民之道,亦比喻政治才能。后汉书·循吏传赞:“政畏张急,理善烹鲜。”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烹鲜之戒,不欲其烦。” 唐 李颀 《赠别穆元林》诗:“彼乡有令弟,小邑试烹鲜。”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陪福帅燕集口占以授官奴》词:“调鼎他年事,妙手着烹鲜。”参见“ 烹小鲜 ”。
(2).烹鱼。 唐 李颀 《夏宴张兵曹东堂》诗:“重林华屋堪避暑,况乃烹鲜会嘉客。”
《漢語大詞典》:烹小鲜(烹小鮮)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 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后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烹小鲜之讹:“ 老子 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言烹小鱼者不事割鳞剖腹,意在简便耳。”
《國語辭典》:齐家治国(齊家治國)  拼音:qí jiā zhì guó
语本《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指整治家政,治理国事。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我和你韬光晦迹老山中,煞强如齐家治国平天下。」《孤本元明杂剧。孟母三移。楔子》:「继统相承数百年,齐家治国总无偏。」
《國語辭典》:乞火  拼音:qǐ huǒ
1.借取火种。《淮南子。览冥》:「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宋。陆游 晚泊诗:「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2.汉代蒯通以里妇为洗刷邻妇偷肉的冤屈,往邻家借火驱逐为肉相争的狗群的故事,向曹相国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见《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后以喻向人说情或推荐。唐。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漢語大詞典》:清凉国(清涼國)
谓清净凉爽的地方。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
分類:清净凉爽
《漢語大詞典》:让国(讓國)
将国家或封地的统治权让给贤者。《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何贤乎 叔武 ?让国也。”史记·张丞相列传:“ 玄成 时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让国之名。” 明 李东阳 《挂剑曲》:“平生让国心,耿耿方在此。”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宜速諫君让国,自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