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留学(留學)  拼音:liú xué
到国外求学深造。如:「大学毕业后,他就到外国留学,继续深造。」
《國語辭典》:升学(升學)  拼音:shēng xué
1.古时指进入太学或国学就读。南朝齐。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子大夫选名升学,利用宾王,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2.各级学校毕业生,进入较高层级的学校就读,称为「升学」。
《漢語大詞典》:升造
古代选拔、培养人才的一种方法。谓使俊秀之士升入国学继续培养,以成就其才德。语本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陈澔 集说:“造者,成也。言成就其才德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中正变为科目,上下千岁,无时不变。”
《漢語大詞典》:授衣假
唐 国学每年九月的假期。新唐书·选举志上:“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唐 张籍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九:“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
《國語辭典》:学部(學部)  拼音:xué bù
清末所设管理全国教育的机关,如同现今的教育部。
《國語辭典》:留学生(留學生)  拼音:liú xué shēng
在国外念书的学生。《文明小史》第三六回:「却说彭仲翔等到了东京,住不多日就去访著了中国留学生的公会处,商量进学校的话。」
《國語辭典》:五讲四美(五講四美)  拼音:wǔ jiǎng sì měi
大陆地区指文明礼貌活动的内容。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漢語大詞典》:业余教育(業餘教育)
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育。业余教育是我国学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实施机构为各种业余学校和补习学校等。教学形式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它对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辞典》:教育部  拼音:jiào yù bù
中央政府行政院的一部。掌理全国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等事务。
《漢語大詞典》:黄佐临
(1906-1994)导演。广东番禺人。早年赴英国学习戏剧。回国后曾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后至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组织苦干剧团。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所作论文《漫谈戏剧观》在中国戏剧界有深远影响。曾导演话剧《蜕变》《升官图》《伽俐略传》,影片《假凤虚凰》《夜店》等。
《國語辭典》:初级中学(初級中學)  拼音:chū jí zhōng xué
旧制小学毕业后所升入的学校,修业期限为三年。今改为国民中学,属义务教育。简称为「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