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两学(兩學)
(1).国学和太学的合称。 晋 潘岳 《闲居赋》:“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北史·邢邵传:“二黌两学,盛自 虞 、 殷 。”
(2).指国学及太学的学子。宋史·吴时传:“ 时 敏於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 政和 初,有 江汉 朝宗 者,亦有声,献《鲁公词》……时两学盛謳,播诸海内。”
《國語辭典》:官学(官學)  拼音:guān xué
古时由政府设立,教育官吏子弟的学校。如清朝设有八旗官学。
《漢語大詞典》:月试(月試)
(1).每月考核。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廩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2).古代国学,府、州、县学每月举行的考试。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九:“儒学教諭 朱冕 ……在 崑 庠时,季考、月试,赏罚明信,弟子多所作成。”清史稿·选举志一:“ 顺治 三年,祭酒 薛所藴 奏定 汉 监生积分法,常课外,月试经义、策论各一,合式者拔置一等……月试一等与一分,二等半分,二等以下无分。”
《漢語大詞典》:二学(二學)
(1).指国学与太学。南齐书·礼志上:“今学非惟不宜废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规,使郡县有学,乡閭立教。请付尚书及二学详议。”《魏书·李谐传》:“栖闲虚以筑馆,背城闕而为家。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
(2).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释氏要览·志学·二学:“毘奈耶云,佛説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禪思。”
《國語辭典》:左学(左學)  拼音:zuǒ xué
商代的小学。《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汉。郑玄。注:「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唐。李华〈含元殿赋〉:「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德。」
《漢語大詞典》:国学生(國學生)
古代国学的学生。文献通考·学校二:“﹝ 东晋 孝武 ﹞ 太元 九年……国子祭酒 殷茂 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詔虽褒纳,竟不施行。’”清史稿·礼志十:“国学生见国子师仪,初见,具名柬,公服诣学,自东阶升堂,北面三揖,师立受。”《孽海花》第三回:“含英社的社友,个个飞黄腾达,入鸞掖,占鰲头,祇剩 曹公坊 一人向隅,至今还是个国学生。”
分類:国学学生
《國語辭典》:留学(留學)  拼音:liú xué
到国外求学深造。如:「大学毕业后,他就到外国留学,继续深造。」
《國語辭典》:升学(升學)  拼音:shēng xué
1.古时指进入太学或国学就读。南朝齐。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子大夫选名升学,利用宾王,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2.各级学校毕业生,进入较高层级的学校就读,称为「升学」。
《漢語大詞典》:升造
古代选拔、培养人才的一种方法。谓使俊秀之士升入国学继续培养,以成就其才德。语本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陈澔 集说:“造者,成也。言成就其才德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中正变为科目,上下千岁,无时不变。”
《漢語大詞典》:授衣假
唐 国学每年九月的假期。新唐书·选举志上:“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唐 张籍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九:“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
《國語辭典》:学部(學部)  拼音:xué bù
清末所设管理全国教育的机关,如同现今的教育部。
《國語辭典》:留学生(留學生)  拼音:liú xué shēng
在国外念书的学生。《文明小史》第三六回:「却说彭仲翔等到了东京,住不多日就去访著了中国留学生的公会处,商量进学校的话。」
《國語辭典》:五讲四美(五講四美)  拼音:wǔ jiǎng sì měi
大陆地区指文明礼貌活动的内容。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漢語大詞典》:业余教育(業餘教育)
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育。业余教育是我国学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实施机构为各种业余学校和补习学校等。教学形式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它对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辞典》:教育部  拼音:jiào yù bù
中央政府行政院的一部。掌理全国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等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