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旋儿(旋儿)  拼音:xuán ér
1.回转。如:「一只老鹰在空中打旋儿。」
2.头顶上头发所形成的回旋纹。也作「漩儿」。
《国语辞典》:后手儿(后手儿)  拼音:hòu shǒu ér
指事情有回旋、转圜的馀地。如:「他做事一向不留后手儿。」《三侠五义》第六四回:「若早知道,小弟偷时也要留个后手儿,预备给二哥救急儿,也省的你老恨我咧。」
分类:回旋转圜
《国语辞典》:冲波逆折(冲波逆折)  拼音:chōng bō nì zhé
水波汹涌回旋。形容水流急险的样子。唐。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国语辞典》:螺旋状(螺旋状)  拼音:luó xuán zhuàng
回旋而上的形状。如:「她喜欢把一头长发盘成螺旋状。」
《國語辭典》:歌声绕梁(歌聲繞梁)  拼音:gē shēng rào liáng
歌声回旋于梁柱间,历久不息。形容歌声美妙动听。《太平御览。卷五七二。乐部。歌》:「谒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其形。歌声绕梁三匝,乃上旁梁,草树枝叶皆动,歌之感也。」
《漢語大詞典》:歌梁
指歌馆的屋梁。亦借指歌馆。典出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舞馆识餘基,歌梁想遗囀。” 刘良 注:“妙歌者发声,声绕梁而尘起,故见梁则想其餘声。” 唐 王勃 《铜雀妓》诗:“舞席纷何就,歌梁儼未倾。” 明 何景明 《丛台》诗:“黄金饰舞榭,白璧缀歌梁。”
分類:歌馆屋梁
《漢語大詞典》:顿锉(頓銼,頓剉)
犹顿挫。指诗意跌宕转折,回旋起伏。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其道欲与 见素 ( 韦见素 )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可以顿剉高雅矣。”
《國語辭典》:兜得转(兜得轉)  拼音:dōu de zhuǎn
表示各方面关系都好,任何事情都能应付。如:「公关主任是个兜得转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处理!」
《漢語大詞典》:风回电激(風回電激)
形容像风那样回旋,像闪电那样迅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打毬:“ 玄宗 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
《漢語大詞典》:环涛(環濤)
回旋的波涛。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沁水:“﹝水﹞沿波潄石,漰涧八丈,环涛轂转,西南流入于 沁水 。”
分類:回旋波涛
《漢語大詞典》:澴流
回旋涌起的波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当澴流之上,飞禽奋翮於霄中者,无不坠於渊波矣。”
分類:回旋波流
《漢語大詞典》:回文印(迴文印)
文字回旋排列的印章。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如古代双名印,为使名字相连,避免拆散在左右两侧,从姓开始采用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即逆时针的方向)排列,即在姓下加“印”字,作“姓印某某”。回文应读作“姓某某印”。
《漢語大詞典》:规旋矩折(規旋矩折)
形容回旋转折的态势。 汉 蔡邕 《隶势》:“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 僰 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
《漢語大詞典》:泓洄
水深而回旋貌。 明 王守仁 《卧马冢记》:“合流泓洄,高岸屏塞。”
分類:水深回旋
《國語辭典》:不留馀地(不留餘地)  拼音:bù liú yú dì
逼人太甚,不留情面,绝不留下可供转圜的退路。如:「老总狠狠骂了他一顿,简直就是不留馀地。」
《漢語大詞典》:倒洑
水回旋倒流。 唐 钱起 《夜宿灵台寺寄郎士元》:“石潭倒洑莲花水,塔院空闻松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