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四缘(四缘)
南北朝 谢朓 秋夜讲解诗 四缘去谁肇,七识习未央。
分类:四缘
《國語辭典》:席帽  拼音:xí mào
用藤草编织成的帽子。形似毡笠,四缘垂下,可蔽日遮颜。唐、宋时,尚未显贵的读书人都戴这种帽子。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盖国初犹袭唐风,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则以席帽自随。」清。陈维崧 满江红。席帽聊萧词:「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漢語大詞典》:缘缘(緣緣)
(1).佛教语。四缘之一,旧称缘缘,新称所缘缘,即所缘之缘。心识对境界时,心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所缘缘,谓心识攀缘境界时,境界为心识所缘之缘。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三:“言缘缘者,六尘境界为心所缘,故名为缘。由彼所缘,与心作缘,故名缘缘。亦可疏助名之为缘,以缘故名缘缘。”
(2).接连不断。《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合病并病〉》:“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鬱在表,当解之、熏之。”注:“缘缘,接连不已也。”
《漢語大詞典》:所缘缘(所緣緣)
佛教语。四缘之一。指尘境。见大智度论三二。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又当度旷劫以来至於此世,与我有仇、有怨之身,乃至遍度旷劫以来至於今世,若因缘,若增上缘,若等无间缘,若所缘缘,若有情而作缘,若无情而作缘,人所不见天眼乃见之身,依《首楞》説,十二类生,各各入其类中,而説法要而化导之。”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中土书籍少言缘者,故当徵之佛书。大凡一念所起,必有四缘:一曰因缘,识种是也;二曰所缘缘,尘境是也;三曰增上缘,助伴是也;四曰等无间缘,前念是也。缘者是攀附义。”
《漢語大詞典》:等无间缘(等無間緣)
佛教语。四缘之一。亦译为“次第缘”。等,为等同之义。无间,指心及诸心所之前念后念生灭相续,其中无他法间隔。《大毘婆沙论》卷二一:“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导法,所缘缘如任仗法,增上缘如不障法。”《俱舍论·分别根品》:“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成唯识论卷七:“等无间缘。谓八观识及彼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诸佛﹞乃至遍度旷刼以来,至於今也,若因缘,若增上缘,若等无间缘,若所缘缘,若有情而作缘,若无情而作缘,人所不见天眼乃见之身,依首楞説,十二类生,各各入其类中,而説法要而化导之。”
三因四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成实论以三因四缘为生心心所法。三因如前。四缘(参见:缘)
四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馀根亦然,是名因缘。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见大明法数一五。又见于智度论,唯识论,大乘义章等。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因缘是种子与现行,相薰习义,为生果的原因;等无间缘是前念与后念,必须次第相续而起,体用齐等,而无间断;所缘缘之上缘字是攀缘之义,心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为缘;增上缘是谓于此法,增强其力用,使其得生。在这四缘中,色法的生起但须因缘及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
【佛学次第统编】
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是也。
一、因缘 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以因为缘。
二、等无间缘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
三、所缘缘 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
四、增上缘 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馀根亦然,是名因缘。(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此心王心所对于诸尘念念不停,是名次第相续也。)
〔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托缘者,谓依托色声香味触法之缘也。)
〔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诸法生者,谓根尘相对,则有一念心起,名诸法生。不生障碍者,根尘相对之时,随对随起,悉无所障也。)
【三藏法数】
谓善见山,树提山,二山中间,有水,广一万二千由旬,其水生诸杂华,互相照触,日光为之生冷。
因等四缘
【佛学次第统编】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
一、因缘 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一、种子 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现行 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馀薰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等无间缘 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生定。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心与心所,如何似一?同一所缘,同一所依,同一时转,同一性摄,是故似一也。
三、所缘缘 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一、亲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二、疏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四、增上缘 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有为无为,皆有不障之力,谓之胜势用。与违顺法,能得为缘,谓之或顺或违。如何与违法得为缘?如夫霜雪,与违青之黄叶为增上缘,非前灭法,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四缘发菩提心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护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四缘──虹蜺四缘
【三藏法数】
(出法集经)
经中因明菩萨善根业行因缘,而有胜妙果报不同,故立多种譬喻,此虹蜺为一也。谓诸菩萨,因于善根业行,而有香华、种种技乐音声于虚空中,自然而作,以为供养。然彼业行因缘,虽不至于技乐音声之中,而亦因彼善业,而有种种胜妙供养果报也。譬如虚空杂色虹起,而因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而生,然四大虽不至于虹蜺之中,亦因四大而有种种色相显现,故说虹蜺四缘也。
〔一、地大生黄〕,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黄色,乃假地大而能映现。盖土之色性本黄,虹必依地而起,故云地大生黄也。
〔二、水大生青〕,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青色,乃假水大照映而起。盖水之色性本青,虹必因雨而有,故云水大生青也。
〔三、火大生赤〕,谓虹蜺体具众色,其中赤色,乃因火大而能显发。盖火之色性本赤,虹必因日照而现,故云火大生赤也。
〔四、风大生轮〕,谓虹蜺随处现起,初无实体,因假风大之力所持,而体如轮晕之相。盖风之体性本能运动,故云风大生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