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无业游民(无业游民)  拼音:wú yè yóu mín
没有固定工作,四处游荡的人。如:「政府开办许多收容所,专门收容无业游民。」也作「无业游民」。
《國語辭典》:无孔不入(無孔不入)  拼音:wú kǒng bù rù
1.无所不达。如:「病菌是无孔不入的,平日须多注意饮食卫生。」
2.讥人善于钻营。《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况且上海办捐的人,钻头觅缝,无孔不入,设或耽搁下来,被人家弄了去,岂不是悔之不及。」
《国语辞典》:摇铃打鼓(摇铃打鼓)  拼音:yáo líng dǎ gǔ
比喻随地声张,四处宣扬,使人尽皆知。《金瓶梅》第六二回:「既是你乔家亲爹主张,兑三百二十两抬了来罢!休要只顾摇铃打鼓的了。」也作「摇旗打鼓」。
《国语辞典》:摇旗打鼓(摇旗打鼓)  拼音:yáo qí dǎ gǔ
比喻四处张扬,搞得众人皆知。《醒世姻缘传》第七二回:「想他这娘儿两个,也羞不著他甚么,摇旗打鼓的,魏大哥,你的体面也没有甚么好。」也作「摇铃打鼓」。
《漢語大詞典》:星飞云散(星飛雲散)
比喻事物四处分散或四散消失。 宋 叶适 《安集两淮申省状》:“自 唐 以后至於本朝,以和戎为国是,千里之州……无有捍蔽,一旦胡尘猝起,星飞云散,无有能自保者。”《说岳全传》第七八回:“﹝ 普风 ﹞杀得 宋 兵星飞云散,往后逃命不及。”
《国语辞典》:萍踪靡定(萍踪靡定)  拼音:píng zōng mǐ dìng
靡,无。萍踪靡定比喻四处飘泊,行踪不定。《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来往无凭,则曰萍踪靡定。」也作「萍踪浪迹」。
《国语辞典》:萍踪不定(萍踪不定)  拼音:píng zōng bù dìng
行踪如浮萍。比喻四处飘泊,行迹不定。如:「他常年在国外游历,萍踪不定。」
《国语辞典》:漂荡子弟(漂荡子弟)  拼音:piāo dàng zǐ dì
游手好閒四处飘泊流浪的人。明。朱有燉《诚斋乐府。卷一。散曲。醉乡词》:「尝观昔人刘庭信有风流体乐府,皆豪放不羁;乃酒席中戏漂荡子弟之语。」
《国语辞典》:流落街头(流落街头)  拼音:liú luò jiē tóu
居无定所,四处飘泊流浪。如:「游民孤苦无依,贫病交迫,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
《国语辞典》:人前人后(人前人后)  拼音:rén qián rén hòu
众人前与私底下。多用来形容四处传播话语。《红楼梦》第一回:「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做等语。」
《国语辞典》:海水群飞(海水群飞)  拼音:hǎi shuǐ qún fēi
海水狂乱地四处涌起。用以比喻四处为乱,国家不安。北周。庾信〈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自永安以来,魏室大坏,海水群飞,天星乱动,礼乐征伐,不出于人主。」《旧唐书。卷五三。列传。李密》:「顷者,昆山火烈,海水群飞,赤县丘墟,黔黎涂炭。」
《国语辞典》:后巷前街(后巷前街)  拼音:hòu xiàng qián jiē
四处、每个地方。《孤本元明杂剧。孟母三移。第二折》:「那厮每走遍了后巷前街,几曾冲州撞府!」《孤本元明杂剧。拔宅飞升。第二折》:「若把这神术学就,索强以在后巷前街,每日家闲茶浪酒。」
分类:四处
《国语辞典》:湖海飘零(湖海飘零)  拼音:hú hǎi piāo líng
四处流浪,不得安身立命。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人虽在湖海飘零,自信有此绝艺,不甘轻配凡女。」
《国语辞典》:湖海之士  拼音:hú hǎi zhī shì
浪迹天涯、四处为家的人。《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分类:四处
《国语辞典》:攻城野战(攻城野战)  拼音:gōng chéng yě zhàn
攻打城池,在野外作战。形容四处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元史。卷一二四。忙哥撒儿传》:「济大川,造方舟,代山通道,攻城野战,功多于诸将。」